确定要退出登录账号吗?
取 消
确 定
注 册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找回密码
沈钦华:建立非遗保护协同机制,打造江南文化示范区
政协头条讯
2020-01-16 10:35  来源:政协联线
上海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16日上午举行第一次大会发言,上海市政协委员、力康生物医疗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沈钦华作了题为《推动建立示范区非遗保护协同机制 共同打造江南文化示范区》的发言。
沈钦华在发言中提到,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所属的青浦、嘉善、吴江地区是传统意义上江南水乡的核心区域,流传于该地区的民间传说、传统技艺、传统艺术,以及富有特色的民风民俗不胜枚举,据统计示范区内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19项,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当前李强书记要求示范区致力于打造生态价值新高地,要做好挖掘文化特色凸显江南文化独特魅力这篇文章,沈钦华认为立足青嘉吴三地非遗丰富资源,推动建立示范区非遗保护协同机制,共同打造江南文化示范区域,应成为题中应有之义。为此他提出以下建议:
一、突破壁垒,使顶层设计更趋完善
近年三地在推动区域文化联动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2018年底青浦牵头相关区域签署了“环淀山湖战略协同区文化一体化发展合作备忘录”,为突破行政区域壁垒,构建区域文化合作平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当前应由示范区执委会牵头,会同两省一市有关部门和三区县,共同做好非遗保护和文化发展的顶层设计,突破行政壁垒,完善联动机制,进一步构建区域文化合作的平台载体,形成常态长效的制度化非遗保护协同机制。
二、纳入体系,使非遗版图更加完整
建立各级非遗名录体系,对非遗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青嘉吴三地国家级非遗项目至少各有一项,作为江南文化中某一代表性文化类型的分支,相互之间关联紧密。在申报的过程中,应采取捆绑式的办法。建立示范区一体化的非遗版图,有助于三地更好地交流互鉴,对于项目的整体保护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取长补短,使保护手段更加多样
非遗保护手段应该多样化,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因地制宜,不断创新。如吴江区积极创建非遗生态保护区,以同里古镇及其周边的村落、湖畔、湿地为核心,保护与文化遗产相关的自然环境、文化生态环境,实行整体性保护,形成“古镇—传统村落—自然生态区”的格局:青浦区在全区积极开展“非遗在社区”传承传播活动,2018年度11个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开展近百场活动,参与人次逾千人。建议建立示范区非遗专家库,树立三地非遗特色品牌,在“互联网+”时代,利用数字化、网络、微信、文化云等平台开展非遗展示和推广服务。
四、多方搭建,使交流平台趋于优化
从进博会到长三角文博会,从中国文创产品博览会,到世界手工艺产业博览园,各层次的平台也是展示非遗的绝佳舞台,优秀的非遗不仅可以从这里走向全国,还可以走向世界。建议在一体化进程中,三地采取互相购买服务、人才聘请和联手培训、签约合作等形式,搭建非遗人才交流的平台,弥补各自专业人才队伍方面数量和质量上的不足,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力量源泉。
五、统筹资源,使非遗旅游更快发展
非遗项目与旅游相融合,是引导非遗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有效途径,也是进一步激发非遗生机和活力的有效措施。建议统筹设计连通三地的文化旅游路线,开发多样化的旅游产品,拓展更广阔、更丰富多彩的江南文化空间,并与乡村旅游、古镇开发相结合,将民俗文化旅游推向更高水平。
六、信息共享,使非遗研究更有深度
根据我国非遗保护的要求,地方非遗保护中心大多将相关资料以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进行了真实、系统、全面的记录。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三省一市文化资源的开放程度和信息共享的程度也会越来越高,建议尽快建立示范区非遗共享平台,信息社会共享,还可和长三角地区众多高校及研究机构合作成立研究平台,总结成功经验,厘清存在问题,指导示范区的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同时借助平台的宣传,强化长三角“一家人”的内在意识,增强守护共同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责任编辑:张奂雅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打开政协联线APP,阅读体验更佳
相关推荐
还没有评论,来抢沙发!
打开政协联线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