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今年上海创新性推出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成员牵头协调办理政协提案新机制。这些提案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紧扣本市中心工作,涉及建设高水平法治上海、优化协同创新生态、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等重要主题,旨在打通裉节难点,推动民生等问题得到更好解决。
新机制带来新气象。联合时报、政协联线今起推出“市领导协调办理重点提案系列报道”,通过讲述提案故事,聚焦这些提案办理的过程、提案落地成效,展现政协推动、部门联动,履职服务为民、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工作作风与实效。
孤老去世后,遗产谁来管?《民法典》在“继承”编中首次确立遗产管理人制度,规定由被继承人生前住所地的民政部门或村民委员会担任遗产管理人。城市人口加速老龄化,“无主遗产”愈发多,民政部门忙坏了。
“最近一个月就多了8个!”静安区民政局社会救助事务中心主任陆霄敏掐指一算,区民政局担任遗产管理人的案子手上已有15个。“忙的时候一周要应诉三次,不过,今年心里有底了。”
陆霄敏的“底气”,来自一项政协提案推动的改变:市高级法院和市民政局建立遗产管理人工作会商机制,联动破解难题;市高级法院梳理涉遗产管理人工作要点,法官断案有了“参考书”;市民政部门印发《案例汇编》,“法宝”在手,案子虽多推进速度却明显加快……
两项探索
遗产继承案件“千案千面”,有的无任何继承人,有的虽无继承人但有生前照顾人,有的隐藏着一堆复杂的债权债务纠纷。《民法典》2021年起实施,然而,国家至今尚未出台“遗产管理人”制度的操作细则。
新制度落地遇上的难题比想象中还多。市政协委员、律师张玉霞在代理案件中发现,一边是街道、居委会存有不少无主遗产,安全隐患不小,居委会管理普遍存在人力、法律支援、经费不足等困难;一边是案中细节问题纷繁复杂,涉及多个部门,经常遇到办理不畅。
遗产管理是法治建设的重要一环,好制度遇到实践困境,上海能否先行探索?
三年多时间考察,反复调研,多次征求界别群众意见,张玉霞写成“关于遗产管理人制度落地实施的提案”,提交到今年初的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提案建议:细化法院指定遗产管理人规则,合理分配举证责任;民政部门细化遗产管理人权责制度,完善与各部门单位的衔接措施;参考破产管理人案件统一管辖制度……
碰巧,另一项重要探索正在进行。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今年上海创新性推出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成员牵头协调办理政协提案新机制——从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以来收到的提案中遴选产生15个专题的20件提案,由市委、市政府领导牵头协调办理。这些提案涉及建设高水平法治上海、优化协同创新生态、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等重要主题,列入市政协年度重点提案,旨在打通裉节难点,推动民生等问题得到更好解决。
张玉霞的提案位列其中,成为市领导牵头协调办理提案。市领导高度重视,第一时间指示要求认真办理政协提案,全面分析提案内容,积极吸纳合理建议,完善遗产管理人制度,保障群众合法权益。
共助落地
委员递心声,部门来破题。
3月27日,市高级法院、市民政局立即行动,联合召开提案办理调研会,分析遗产管理人机制构建背景、现行举措,以及运行中存在的疑难复杂问题。会上,针对委员提出的7项问题与建议一一研判,讨论吸收。“双方把问题一交换,意见非常一致!”市民政局区划基层处副处长应晶晶说,大家很快达成共识,当场细化工作任务和责任分工。
两部门互相搭台,直击难题,挂图作战,提案办理得以快速推进——
4月,一起上门走访写提案委员,坐下来面对面协商,此后在微信里又反复沟通对接。互动丝滑顺畅,提案办理于是更接地气。
5月,联合制定下发遗产管理人工作会商意见,为全流程联动处理无人继承财产打破壁垒,详细列出多条措施:加强审前沟通,协同查明继承人情况,依法指定遗产管理人,查明财产情况……
市高院梳理涉遗产管理人工作案件工作要点,精选本市典型案例上报最高法院,并在全国范围内搜集相关文书进行归纳分析,形成统一的案件处理口径。
市民政局细化操作规则,印发《民政部门担任遗产管理人案例汇编》,挑选“指定前”“指定中”“指定后”三个阶段典型案例,让区民政局履职有“案”可依。
更重要的是,协同本市其他相关部门,畅通了遗产查询等渠道,联合互动办理机制更趋完善,遗产管理人制度闭环成功画上句号。
6月4日,市高院和市民政局对委员提案作正式答复:积极采纳解决。答复件对委员七项建议一一回复,列出两部门详细落实措施,以及下步深入推进落实方案。
创新不止
答复,不是提案办理的终点,推进制度完善的探索并未停步。
创新,还瞄准了应诉前的“时间窗口”。这几天,长宁区民政局基层事务科科长杨柳青忙着提前准备诉前材料,区民政局担任遗产管理人的12个案子正在同步推进。针对居民区处置无主遗产遇到的法律、人力、资金难题,区民政局跨前一步,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多次牵头联合区法院、区司法局(公证处)、街镇、居委会和界别群众一起,召开“遗产管理人案情讨论会”,针对遗产管理、诉讼、举证中存在的堵点逐一研究破解之道,指导居委会作为申请人向法院提交指定遗产管理人申请书及证明材料,提前启动诉前调查。“现在就有八个案件处在指导查证调查期,”杨柳青说,调查前置为案子节省的时间“肉眼可见”。
“今年上海法院已受理的遗产管理人案件30件,比往年明显增加。”上海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庭副庭长成阳说,这意味着社会对规范遗产管理的需求被激活,也印证了司法机关推动制度实践取得成效。“在上海,遗产管理人制度从纸面上的条文转化为实践中的解决方案,正是法治保障民生的体现。”
遗产管理人制度的落地,只是政协提案助推高水平法治上海建设一个案例。今年,市领导牵头协调办理的法治建设领域另一个提案——“关于上海涉外检察应该成为全国‘排头兵’的提案”,同样得以高效落实。上海检察机关将“加快构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涉外检察工作体系”作为今年第一创新项目,从五个方向进行突破,探索构建“一方案、两指引、三中心、四机制”的涉外检察工作格局。从面上看,今年本市公检法领域多项工作、多项核心指标位居全国前列,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世界银行发布2025年度中国企业调查报告显示,在涉及营商环境的59个测评点中,上海有22项为全球最优。
上海的探索引起最高法院关注,通过简报介绍上海的做法。9月11日,最高院民一庭调研组专程来沪,开展遗产管理人制度及涉老审判专题调研,对上海法院创新实践给予高度肯定,期望上海持续探索完善遗产管理人制度,为全国贡献更多经验。
短评 :共同奔赴凝聚攻坚破难强大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政协履职能力建设。
遗产管理人制度率先在上海加速落地,是市政协在市委坚强领导下,推进改革创新,通过提案助力上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印证。
政协委员深入一线调研,真实反映群众呼声与关切,确保提案质量高、问题抓得准。政府部门主动向前、协力探索,工作效率得以提高,全国普遍性难题开始破题,还形成了一批制度化成果。提案办理双方多次会商,实现共同奔赴、同频共振,同题共答催生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让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
裉节之所以不再是裉节,难题之所以不再是难题,原因就在于委员提案建言、部门办理落实密切互动,凝聚起服务为民的深切共识,汇聚起攻坚破难的强大力量。遗产管理人制度迈开落地第一步,折射的是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共同奔赴为民解难的工作作风。
新机制带来新气象。联合时报、政协联线今起推出“市领导协调办理重点提案系列报道”,通过讲述提案故事,聚焦这些提案办理的过程、提案落地成效,展现政协推动、部门联动,履职服务为民、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工作作风与实效。
孤老去世后,遗产谁来管?《民法典》在“继承”编中首次确立遗产管理人制度,规定由被继承人生前住所地的民政部门或村民委员会担任遗产管理人。城市人口加速老龄化,“无主遗产”愈发多,民政部门忙坏了。
“最近一个月就多了8个!”静安区民政局社会救助事务中心主任陆霄敏掐指一算,区民政局担任遗产管理人的案子手上已有15个。“忙的时候一周要应诉三次,不过,今年心里有底了。”
陆霄敏的“底气”,来自一项政协提案推动的改变:市高级法院和市民政局建立遗产管理人工作会商机制,联动破解难题;市高级法院梳理涉遗产管理人工作要点,法官断案有了“参考书”;市民政部门印发《案例汇编》,“法宝”在手,案子虽多推进速度却明显加快……
两项探索
遗产继承案件“千案千面”,有的无任何继承人,有的虽无继承人但有生前照顾人,有的隐藏着一堆复杂的债权债务纠纷。《民法典》2021年起实施,然而,国家至今尚未出台“遗产管理人”制度的操作细则。
新制度落地遇上的难题比想象中还多。市政协委员、律师张玉霞在代理案件中发现,一边是街道、居委会存有不少无主遗产,安全隐患不小,居委会管理普遍存在人力、法律支援、经费不足等困难;一边是案中细节问题纷繁复杂,涉及多个部门,经常遇到办理不畅。
遗产管理是法治建设的重要一环,好制度遇到实践困境,上海能否先行探索?
三年多时间考察,反复调研,多次征求界别群众意见,张玉霞写成“关于遗产管理人制度落地实施的提案”,提交到今年初的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提案建议:细化法院指定遗产管理人规则,合理分配举证责任;民政部门细化遗产管理人权责制度,完善与各部门单位的衔接措施;参考破产管理人案件统一管辖制度……
碰巧,另一项重要探索正在进行。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今年上海创新性推出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成员牵头协调办理政协提案新机制——从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以来收到的提案中遴选产生15个专题的20件提案,由市委、市政府领导牵头协调办理。这些提案涉及建设高水平法治上海、优化协同创新生态、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等重要主题,列入市政协年度重点提案,旨在打通裉节难点,推动民生等问题得到更好解决。
张玉霞的提案位列其中,成为市领导牵头协调办理提案。市领导高度重视,第一时间指示要求认真办理政协提案,全面分析提案内容,积极吸纳合理建议,完善遗产管理人制度,保障群众合法权益。
共助落地
委员递心声,部门来破题。
3月27日,市高级法院、市民政局立即行动,联合召开提案办理调研会,分析遗产管理人机制构建背景、现行举措,以及运行中存在的疑难复杂问题。会上,针对委员提出的7项问题与建议一一研判,讨论吸收。“双方把问题一交换,意见非常一致!”市民政局区划基层处副处长应晶晶说,大家很快达成共识,当场细化工作任务和责任分工。
两部门互相搭台,直击难题,挂图作战,提案办理得以快速推进——
4月,一起上门走访写提案委员,坐下来面对面协商,此后在微信里又反复沟通对接。互动丝滑顺畅,提案办理于是更接地气。
5月,联合制定下发遗产管理人工作会商意见,为全流程联动处理无人继承财产打破壁垒,详细列出多条措施:加强审前沟通,协同查明继承人情况,依法指定遗产管理人,查明财产情况……
市高院梳理涉遗产管理人工作案件工作要点,精选本市典型案例上报最高法院,并在全国范围内搜集相关文书进行归纳分析,形成统一的案件处理口径。
市民政局细化操作规则,印发《民政部门担任遗产管理人案例汇编》,挑选“指定前”“指定中”“指定后”三个阶段典型案例,让区民政局履职有“案”可依。
更重要的是,协同本市其他相关部门,畅通了遗产查询等渠道,联合互动办理机制更趋完善,遗产管理人制度闭环成功画上句号。
6月4日,市高院和市民政局对委员提案作正式答复:积极采纳解决。答复件对委员七项建议一一回复,列出两部门详细落实措施,以及下步深入推进落实方案。
创新不止
答复,不是提案办理的终点,推进制度完善的探索并未停步。
创新,还瞄准了应诉前的“时间窗口”。这几天,长宁区民政局基层事务科科长杨柳青忙着提前准备诉前材料,区民政局担任遗产管理人的12个案子正在同步推进。针对居民区处置无主遗产遇到的法律、人力、资金难题,区民政局跨前一步,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多次牵头联合区法院、区司法局(公证处)、街镇、居委会和界别群众一起,召开“遗产管理人案情讨论会”,针对遗产管理、诉讼、举证中存在的堵点逐一研究破解之道,指导居委会作为申请人向法院提交指定遗产管理人申请书及证明材料,提前启动诉前调查。“现在就有八个案件处在指导查证调查期,”杨柳青说,调查前置为案子节省的时间“肉眼可见”。
“今年上海法院已受理的遗产管理人案件30件,比往年明显增加。”上海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庭副庭长成阳说,这意味着社会对规范遗产管理的需求被激活,也印证了司法机关推动制度实践取得成效。“在上海,遗产管理人制度从纸面上的条文转化为实践中的解决方案,正是法治保障民生的体现。”
遗产管理人制度的落地,只是政协提案助推高水平法治上海建设一个案例。今年,市领导牵头协调办理的法治建设领域另一个提案——“关于上海涉外检察应该成为全国‘排头兵’的提案”,同样得以高效落实。上海检察机关将“加快构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涉外检察工作体系”作为今年第一创新项目,从五个方向进行突破,探索构建“一方案、两指引、三中心、四机制”的涉外检察工作格局。从面上看,今年本市公检法领域多项工作、多项核心指标位居全国前列,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世界银行发布2025年度中国企业调查报告显示,在涉及营商环境的59个测评点中,上海有22项为全球最优。
上海的探索引起最高法院关注,通过简报介绍上海的做法。9月11日,最高院民一庭调研组专程来沪,开展遗产管理人制度及涉老审判专题调研,对上海法院创新实践给予高度肯定,期望上海持续探索完善遗产管理人制度,为全国贡献更多经验。
短评 :共同奔赴凝聚攻坚破难强大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政协履职能力建设。
遗产管理人制度率先在上海加速落地,是市政协在市委坚强领导下,推进改革创新,通过提案助力上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印证。
政协委员深入一线调研,真实反映群众呼声与关切,确保提案质量高、问题抓得准。政府部门主动向前、协力探索,工作效率得以提高,全国普遍性难题开始破题,还形成了一批制度化成果。提案办理双方多次会商,实现共同奔赴、同频共振,同题共答催生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让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
裉节之所以不再是裉节,难题之所以不再是难题,原因就在于委员提案建言、部门办理落实密切互动,凝聚起服务为民的深切共识,汇聚起攻坚破难的强大力量。遗产管理人制度迈开落地第一步,折射的是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共同奔赴为民解难的工作作风。
责任编辑:张杏梅
输入搜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