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要退出登录账号吗?
取 消
确 定
注 册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找回密码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委员谈④|刘波英:将文创发展成果转化为民可感可知可及的幸福体验
政协联线
2025-11-17 09:38  来源:政协联线
一、 总体思路:服务国家战略,彰显上海特质
第一,要深刻对标中央“十五五”规划建议的核心要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特别是其中关于文化建设、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论述。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聚焦“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总目标,将文创产业作为提升大城市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引擎。一是要聚焦“新质生产力”,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上海发展服务型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强调其知识密集、创新驱动、高附加值、绿色低碳的特性。二是要紧扣“双循环”格局,使上海文创产业成为国内大循环的关键节点(满足人民高品质文化需求)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汇聚全球创意,辐射中华文化)。三是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将文创发展成果转化为市民可感、可知、可及的幸福体验,通过优质文化供给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二,要精准把握上海“三大定位”的实践要求,提升“三种力”。一是“长三角龙头”的辐射力,这种辐射力不是“虹吸”,而是“赋能”,上海要成为长三角文创产业的要素配置枢纽、内容创新源头和开放合作平台。二是“改革开放先行者”的突破力。要大胆试、大胆闯,在文创领域的制度型开放(如数据跨境流动、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和深水区改革(如国有文化企业混合所有制、知识产权证券化)上形成一批可复制的“上海经验”。三是“上海特质”的吸引力。要强化其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将其转化为文创产业最核心的竞争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崇尚时尚、追求卓越的产业生态。
二、 核心战略任务:打造“一枢纽、三高地”
“一枢纽”是要打造“国际文化创意要素资源配置枢纽”,这是上海作为“长三角龙头”和“开放枢纽”的核心功能。一是建设“长三角文创共同体”。要共建“长三角文创产业走廊”,即 沿G60科创走廊等,布局数字文创、工业设计、影视后期制作等产业集群,形成区域协同分工。要推行“长三角文化消费一卡通”,即打通区域文化市场,市民一卡可享沪苏浙皖主要博物馆、美术馆、剧院等优惠互通。还可设立“长三角文创联合创投基金”,即 联合三省一市国有资本,共同投资区域内的优质文创项目。二是构建“全球文创流量口岸”。要深化“先行先试”政策,即争取在浦东、临港新片区等区域,试点放宽中外合资制作、境外影视内容引进等方面的限制,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文创产业规则体系。要打造“国际版权交易中心”,即建立覆盖确权、评估、交易、保护于一体的国际化版权运营平台,吸引全球优质IP在上海进行交易和开发。
“三高地”是指打造“文创新质生产力策源高地” “现代文化消费体验高地”和 “文体商旅融合发展高地”:
首先是要打造“文创新质生产力策源高地”,这是上海落实“新质生产力”要求的关键举措。一是实施“文创AI”全链条赋能计划。要建设“市级文创大模型开放平台”,针对中国文化特质进行优化,向中小文创企业开放算力和算法,降低AIGC的应用门槛。要展开“AIGC伦理与治理”上海探索,率先研究并发布AIGC内容在版权、隐私、伦理等方面的标准与规范,为全国立法提供实践依据。二是要前瞻布局“未来文化业态”。要构建“感官交互体验”新赛道,支持脑机接口、全息影像、数字气味等在文化体验中的应用,开发下一代沉浸式娱乐产品。要发展“绿色文创”, 推动虚拟制作替代高耗能外景拍摄,发展数字藏品替代部分实体印刷,引领文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第二是打造“现代文化消费体验高地”。一是要首发“上海文化消费创新场景”。每年发布“上海文化消费场景创新指南”, 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于文商旅体融合的消费新空间、新业态。要打造“全球新品首发地2.0”,从时尚消费品,延伸到潮流玩具、数字艺术、虚拟偶像等文化新品的全球首发、首展、首演。二是要构建“全龄友好型文化消费体系”。可打造“Z世代潮流场”, 大力发展电竞、潮玩、二次元、国风汉服等青年文化消费。还可打造“银发族精神家园”, 开发适合老年人的文化旅游、线上艺培、健康养生文化服务,挖掘“银发经济”的文化潜力。
第三是打造“文体商旅融合发展高地”,这是对“新消费”、“新体育”要求的集成性回应。一是打造“国际顶级文体活动目的地”,可做到申办与创办并举,即在积极申办顶级赛事的同时,创办具有自主IP的全球性潮流文化节日,如“上海国际数字艺术节”、“全球都市运动嘉年华”。二是推动“赛后利用”文化化,即将大型体育场馆转型为常态化举办大型演唱会、电音节、沉浸式展览的复合型文化空间。三是发展“微度假、深体验”文体旅产品,开发“苏州河水上赛艇+沿岸艺术漫步”线路;推出“滨江骑行+美术馆打卡+低碳餐饮”套餐;培育“体育赛事+音乐节+主题市集”的周末经济模式。
三、 制度创新与保障机制
第一是开展“上海文创产业制度型开放压力测试”,可在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对标CPTPP、DEPA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文化数据安全有序跨境、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等方面进行试点。
第二是实施“文创产业人才高地计划”,可设立“文化绿卡”制度,对国际顶尖文创人才提供最便利的出入境、停居留政策。在人才评价中,突破唯学历、唯论文,引入市场价值(如票房、版权收益)、行业影响力等多元评价指标。
第三是建立“上海文创产业发展指数”并纳入城市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上海文创产业发展指数”包含国际影响力、科技创新浓度、区域辐射效能、人民满意度等维度,使其成为衡量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晴雨表”。
我们要将上海的文创产业发展牢牢嵌入国家“十五五”规划实施中,使其不再是单一产业的发展蓝图,而是上海服务国家战略、担当先行使命、彰显城市特质的一个关键实践领域。
(作者系上海市政协委员,市文创办副主任,市经济信息化委二级巡视员)      
责任编辑:张杏梅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打开政协联线APP,阅读体验更佳
还没有评论,来抢沙发!
打开政协联线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