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浦区政协在工作点开展学习活动 黄浦区政协供图
“建筑的‘魅力’,本质上是文化价值与时代需求的共生共鸣,而非单纯的形式美感”,“建筑创作既不能脱离历史语境空谈创新,也不能固守传统阻碍发展,而应通过‘适应性再生’”、,实现文化传承与功能升级的统一”……10月11日,在黄浦区政协委员华建工作点,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常青受邀作“现代建筑艺术中的‘魅’”专题报告,令台下的政协委员萌发了“打造兼具历史底蕴与现代魅力的文化城区”的新思路。
这个工作点,由黄浦区政协、华建集团共同打造。在工作点,这种头脑风暴屡见不鲜。“政协智囊”遇上“建筑大咖”,总能擦出智慧火花。
同力同为
近年来,黄浦区全力推进旧改改造与社区更新。黄浦区政协委员很关注这项工作,积极调研建言。华东建筑设计院(以下简称“华东院”)也组建了团队,深度参与社区规划工作。
区政协有很多“热情高、善议政”的委员,华东院作为有70多年历史的“设计天团”,汇聚了众多建筑行业大咖。在城市更新上,双方既然“同心同向”,何不“同力同为”?
区政协、华建集团一拍即合。2023年10月23日,黄浦区政协委员华建工作点在华东院成立。拥有“双重身份”的黄浦区政协常委、华建集团副总裁周静瑜担任工作点负责人。
区政协主席陈志奇说,成立工作点,旨在搭建平台,围绕黄浦城区规划、城市更新的重点工作、难点问题,邀请政协委员、界别代表、行业专家到一线开展协商、献智出力。
优势互补
工作点成立当天,便举办了“话里话外”沙龙活动,各界人士围绕“深入推进区域城市更新,优化提升区域复合功能”展开热议。
市政协委员吴建雄提出,城市更新既要“高大上”也要“烟火气”,既要建设“新地标”也要重视“微更新”。市政协委员王韵建议,统一规划历史风貌区和周边历史资源,提升区域文化品质。市政协委员芮海燕建议,在滨江地区推动数字经济与楼宇经济融合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楼宇经济的示范点。区政协委员李坚就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提出对策。半淞园路街道负责人、黄浦区各街道社区规划师、相关企业代表也参与了讨论。
会上的一连串“金点子”,会后被转化为社情民意信息,通过区政协反馈至相关部门。
工作点成立以来,开展了一系列履职活动。除政协委员外,多位建筑行业大咖亦加入“把脉城市更新”的行列,发挥专业优势,提出专业建议。华东院首席总工程师周建龙、华东院总建筑师崔中芳就海外市场开拓及建筑师负责制应用等议题提出见解。华东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牛斌从规划与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就社区治理、苏州河沿岸改造提出对策。华建集团副总裁周静瑜借力华东院专家团队,为“深化社区规划师制度”等政协课题提供智力支持。
政协委员的建议接地气,行业大咖的建议专业性强,在政协平台上,两者优势互补、淬炼精华,形成了一连串兼具实用性和深度的建言,得到党委、政府的重视的采纳。
双向奔赴
“工作点‘落户’华东院后,政协协商文化、企业文化融合,我们把团结民主、凝聚共识、集思广益的理念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华东院党委书记、董事长姚激说。
多年来,社区更新在推进中,往往面临多元利益诉求交织的复杂局面。在参与社区规划的过程中,华东院建立了“需求调研—方案共议—动态反馈”的协商机制,通过广泛协商,尽力兼顾各方利益,大大提升了工作效能。
蕃瓜弄小区是20世纪60年代建成的上海首个五层楼工人新村。2023年,蕃瓜弄旧改工作正式启动。该小区住户情况千差万别,主体诉求难以统一。面对错综复杂的法律关系与矛盾隐患,华东院设计团队全过程介入项目旧改工作,全方位听取住户需求,陪同街道对1126证房屋开展全覆盖入户摸底调查,绘制工作图纸,建立一户一档。通过深度参与和协商,结合居民意见打造定制化户型方案,得到居民高度认可,使旧改工作顺利推进。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在政协和企业的一轮轮“双向奔赴”“互相赋能”中,最大的受益方,无疑是城市更新的千家万户。
责任编辑:李若涵
输入搜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