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重塑能源
日前,以“创新领航 氢链全球”为主题的2025年中国氢能产业大会开幕。在“一带一路”氢能国际合作研讨会上,上海市政协委员,重塑能源董事长兼CEO林琦发言,与国内外氢能领域专家学者、行业领袖,共同探讨未来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重塑能源从过往产业实践中发现,只有构建完整的氢能生态,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实现供需两端的平衡,才能推动市场持续向前。”林琦表示,“国际市场机遇多、挑战大,希望能携手国内外、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紧抓氢能产业机遇,共同创造价值。”
2004年,刚大学毕业的林琦就进入了氢能行业。“当时氢燃料电池还是一个‘明知前途无量,现实却很骨感’的小众行业,全球范围内的氢能公司加起来都不到10家,中国也只有2家公司在开展技术探索,还都停留在示范项目的尝试阶段,离市场应用还很远。”林琦说,“对于我的创业选择具有重要影响的是当时有两个行业的‘高光时刻’,让我振奋不已。”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辆氢燃料电池汽车开进了鸟巢;2010年左右,戴姆勒奔驰做了一个燃料电池汽车全球游。受此触动,我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国内的‘新能源汽车万里行’。”林琦说,“2014年,我和当时的同事驾驶着一辆试制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几乎跑遍了全国,从上海出发,最西到西藏日喀则、最北到黑龙江漠河,沿途一边进行氢能科普工作,一边进行车辆路测。”
“无论是在高海拔地区,还是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极寒地区,一年多的路测实验中,测试车没坏过一次。我意识到这项技术已比较成熟,可以走出实验室了。”林琦说,“2015年,我创建了重塑集团,主攻氢燃料电池汽车。”
“我们希望找到一种无污染且安全高效的能源,以重塑能源和产业结构,助力改善生态环境。”林琦说,“氢能,就是我们找到的答案。这些年,我和团队不断进行技术攻关,更在积极推动渐进式生态构建。当产业处于稚嫩期,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互补设施投资者......任何单一环节的缺失都可能扼杀整个生态的萌芽。我们以场景定位、场景营销作为切入点来构建应用生态,通过订单驱动、愿景激发来构建供应链生态。”
“从材料、零部件到最终的产品,燃料电池车有着非常长的产业链,要实现批量生产,关键就是要建立起稳定可靠的供应链。”林琦说,“因为燃料电池所覆盖的专业领域、横跨的学科特别多,每一块都要有核心人才,我们首先组建了一支多领域人才队伍。”
“我们技术团队就驻扎在工厂里,一个零部件可能有二三十个人守着协助开发,一待就是一两年,直至确保产品能被一致性地生产出来。”林琦说,“就这样与一家家零部件供应商反复打磨,最终才搭建起一个坚实的供应链体系。”
“要实现市场化,还要进行产业生态的开拓和构建。”林琦说,“我们通过构建生态圈的方式来进行,融合打通能源端、产品端与场景端,构建氢能生态,以推动燃料电池技术在包括商用车在内多元化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如今,重塑集团已具备在燃料电池电堆、膜电极、双极板、氢循环系统、升压转换器等关键零部件上的自主开发和规模化生产能力,在关键零部件上实现90%国产化率,业务布局全国19省29市和德国、瑞士、克罗地亚、日本、马来西亚等全球多个国家。
“我所深耕的领域,是正在重塑全球能源格局的氢能产业。”林琦说,“创新产业的兴起响应时代所需,我们也‘重塑’了自身,现在公司定位为氢能科技企业,尝试与汽车圈以外的企业合作,目前在物料搬运、分布式发电、绿氢制取等方面均有项目落地。”
氢能是全球未来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能源转型中的定位具有长期确定性。林琦说,“公司正在加强供应链和生产能力的建设,大量投入自主研发和创新,积极推动以燃料电池技术为代表的氢能科技应用于更广泛的领域和场景。”
责任编辑:张希喆
输入搜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