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要退出登录账号吗?
取 消
确 定
注 册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找回密码
以心为灯,照见全民心理健康之路
施蔷生
2025-10-15 14:38  来源:政协联线
2025年10月10日,当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在秋阳中亮起,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组数字的纪念——据国家卫健委最新数据,我国18岁以上人群中,约有2.7亿人正经历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占人口总数的19.1%),其中抑郁、焦虑等常见精神障碍患病率达16.6%,较十年前增长约78%。更应该读懂数字背后千万个家庭的叹息,以及整个社会对"心灵关怀"的迫切呼唤。
一、全球视角下的心灵危机:当精神健康成为全球性挑战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发布的《世界精神卫生报告》揭示了一个令人揪心的现实:全球约9.7亿人正遭受精神疾病困扰,相当于每8人中就有1人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煎熬,而另一项数据则显示这一数字已接近10亿。这一庞大群体涵盖了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12类主要疾病患者,其中抑郁症与焦虑症分别以557.87和524.33的年龄标准化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s)位居疾病负担前两位,成为全球公共健康领域的突出挑战。
在我国,这一全球性挑战同样严峻。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人心理障碍终生患病率已达16.6%(约2.3亿人),其中抑郁症患者超9500万,焦虑障碍患者约5000万,且18-35岁青年群体占比持续走高——这一群体中,超30%自述"经常感到情绪低落或焦虑"。更值得警惕的是,中国成人抑郁风险检出率达10.6%,约9000万人受此困扰,18—35岁青年因职场高压,抑郁焦虑就诊率年均增长18%,每5个职场新人中就有1人需药物干预。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呈现低龄化趋势:《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3-2024)》指出,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初中阶段最高达30%),相当于每4个孩子中就有1个存在抑郁倾向;中小学生的焦虑、强迫症状发生率较五年前分别上升了12%和8%。
、高发人群画像:哪些群体正承受更大的心灵重负?
当前,我国心理疾患的高发人群主要集中在以下七类,其背后是社会结构变迁与个体生存压力的集中投射:
(一)高压职场群体:被"内卷"掏空的中青年
包括互联网从业者、金融从业者、医护人员及企业中层管理者。这类人群普遍面临"996"工作制、高强度业绩考核与职业晋升焦虑,长期处于"高负荷-低掌控"状态。数据显示,互联网行业抑郁症检出率高达27%,医护人员因长期值夜班、医患关系紧张,焦虑障碍患病率是普通人群的2.3倍。其核心诱因是"工作意义感丧失"——当努力与回报不成正比,当个人价值被简化为KPI数字,心灵便逐渐失去支撑。中国成人抑郁风险检出率达10.6%,约9000万人受此困扰,18—35岁青年因职场高压,抑郁焦虑就诊率年均增长18%,每5个职场新人中就有1人需药物干预。
(二)学业负担沉重的青少年
覆盖小学生至大学生,尤以初中(抑郁检出率30%)和高中(焦虑发生率42%)阶段为甚。学业压力(如超前学习、升学竞争)、亲子关系紧张("鸡娃"式教育下的控制与反抗)、同伴比较(社交媒体加剧的"同辈压力")构成"三重压迫"。更值得关注的是,留守儿童因长期缺乏父母情感陪伴,孤独感与自卑心理显著高于普通学生;大学生则面临"从应试到自主"的适应困境,叠加就业焦虑(202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仅68%),易出现适应障碍与抑郁倾向。
(三)特殊生命周期群体:孕产妇与老年人群
孕产妇因激素水平剧烈变化、角色身份转换(从"女儿"到"母亲")及家庭支持不足(丈夫参与育儿少、婆媳矛盾),产后抑郁发生率高达15%-20%;老年人则是"双重失落"的受害者——退休后社会角色边缘化(从"工作者"变为"被照顾者")、丧偶或独居带来的孤独感(我国空巢老人占比超50%)、慢性疾病缠身的无助感,共同导致老年抑郁患病率达22.6%,且常被误诊为"年纪大了脾气怪"。
(四)创伤经历群体:灾难幸存者与重大变故亲历者
包括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幸存者、重大事故受害者(如车祸、工伤)、暴力事件经历者(如家暴、校园欺凌)及重大疾病患者(如癌症、罕见病)。这类人群的心理创伤具有"延迟爆发"特征——初期可能表现为麻木,后期逐渐出现闪回、噩梦、回避行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例如,新冠疫情中一线医护人员的PTSD发生率约为12%,部分患者因长期隔离产生社交恐惧。
(五)社会边缘群体:低收入者与流动人口
低收入家庭因经济压力(如房贷、医疗债务)长期处于慢性应激状态,焦虑抑郁风险是中等收入群体的1.8倍;流动人口(如农民工、异地务工者)则面临"归属感缺失"——远离家乡的社会支持网络,在城市中遭受歧视(如租房受限、子女入学难),孤独感与无助感显著高于本地居民。研究显示,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比城市户籍儿童高23%。
(六)官场及企业家群体:权力与责任的"双刃剑"
1. 官场公职人员:责任高压与"隐形枷锁"
包括基层公务员、领导干部等,其心理问题常被"稳定职业"的标签掩盖,但实际压力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焦虑(担心决策失误、问责风险)、抑郁(长期加班与家庭失衡)、职业倦怠("躺平"心态蔓延)。深层诱因在于:责任过载(基层公务员面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执行压力)、晋升焦虑(领导干部群体面临"年龄天花板""政绩考核"等竞争压力)、社会期待与隐私限制(公职人员需维持"正面形象",心理困扰难以释放)。某省纪委监委调研显示,约28%的基层公务员自述"经常失眠或情绪烦躁",领导干部群体的焦虑检出率(21%)高于普通公务员(15%)。
2. 企业家与创业者:财富与风险的"极限拉扯"
民营企业家、初创公司创始人等,是心理问题的"高隐形风险群体"。主要表现为抑郁(企业生存压力下的自我怀疑)、焦虑(市场波动与资金链断裂恐惧)、强迫行为(过度工作以逃避焦虑)。深层诱因包括:经济压力(中小企业主面临融资难、市场竞争加剧)、角色过载(需同时扮演多重角色,长期睡眠不足)、社会认同矛盾(部分企业家虽经济成功,但因"996"管理模式被质疑、家庭陪伴缺失)。《中国企业家健康绿皮书》显示,约34%的企业家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其中抑郁倾向占比19%,显著高于普通高收入群体(12%)。
(七)癌症患者及慢性病患者:生命威胁下的"心理地震"
1. 癌症患者:确诊后的"心理休克"与长期抗争
癌症不仅是生理疾病,更是强烈的心理应激源。主要表现为抑郁(对死亡的恐惧、治疗副作用的绝望)、焦虑(治疗费用与预后不确定性)、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如化疗痛苦记忆反复闪回)。深层诱因在于:疾病冲击(确诊瞬间常伴随"灾难化思维")、治疗压力(长期住院、手术/放化疗的躯体痛苦与经济负担)、社会支持断层(部分亲友因"避讳谈癌"而疏远患者)。中国抗癌协会心理专业委员会调查显示,约48%的癌症患者在确诊后出现中重度抑郁,32%存在焦虑障碍,其中约15%的患者因心理问题拒绝治疗或放弃康复。
2. 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长期管理的"心理消耗"
需终身服药、控制饮食与行为的慢性病患者,易因"慢性压力"累积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抑郁(因病情反复产生无助感)、焦虑(担心并发症)、依从性障碍(因情绪低落拒绝治疗)。深层诱因包括:生活方式限制(如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糖)、预后不确定性(慢性病可能逐步进展)、医疗资源依赖(频繁就医、检查带来的时间与经济成本)。
三、解码心灵困境:心理疾患的"多元面孔"与深层诱因
上述高发人群的共同特征,指向了心理问题的深层社会根源:当个体面临"不可控的外部压力"(如职场内卷、学业竞争、疾病威胁)与"缺失的内部支持"(如家庭情感疏离、社会认同匮乏)时,心理韧性便容易被击穿。例如,青少年抑郁高发不仅因学业重,更因"努力不被看见"的价值否定;职场群体焦虑不仅因工作累,更因"奋斗无意义"的自我怀疑;企业家抑郁不仅因经济压力,更因"成功背后的孤独"。
四、织密心灵防护网:从"治已病"到"防未病"的系统路径
实现"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的目标,需要构建"预防-干预-保障"的全链条体系:
预防为先: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家庭到学校),社区定期开展心理科普活动,媒体减少对心理问题的污名化报道。
干预为要:扩大基层心理服务供给(综合医院设精神科门诊,街道建"心灵驿站"),降低求助门槛(推动心理治疗纳入医保,推广低价线上咨询)。
保障为基: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增加精神科医师、心理咨询师数量),重点关注高发人群的差异化需求(如为企业家提供商业与心理联合辅导,为癌症患者建立"医疗-心理"联合支持小组)。
站在第34个世界精神卫生日的节点回望,"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对每个生命独特性的尊重。当我们关注高压职场人的"情绪耗竭",理解青少年的"成长阵痛",看见孕产妇的"身份迷茫",倾听老年人的"孤独叹息",守护癌症患者的"生命希望"——我们终将明白:心理健康的本质,是让每个灵魂都能在社会的土壤中扎根生长。这或许就是今年主题最温暖的注脚:心灵的光亮,从来不是一个人的独行,而是一群人的守望。
2025年10月12日
责任编辑:张杏梅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打开政协联线APP,阅读体验更佳
还没有评论,来抢沙发!
打开政协联线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