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要退出登录账号吗?
取 消
确 定
注 册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找回密码
上海一周丨他们何以做“尖兵”
朱珉迕/解放日报
2025-09-18 16:41 
不同于传统高校的办学定位,“科学家+创业者”的培养模式,“合伙人”般的师生关系,10家创新创业公司在一年内破壳而出……成立一年的上海创智学院,关注度与影响力正在持续攀升。
9月12日,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调研上海创智学院,希望学院在人工智能发展上充分发挥“尖兵”作用,始终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更好引领技术潮流、构筑开放体系。
陈吉宁强调,上海创智学院要成为人工智能创新策源的“风向标”,保持战略敏捷,牢牢盯住和前瞻布局国际最前沿、产业最前沿,开展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积极探索颠覆性技术,支持开展非共识研究,敢于突破学科边界,把更多不可能变为可能。
同时,要在先前探索基础上加快构建开放创新的网络体系,建立开放的办学机制、营造开放的人才生态、搭建开放的创新平台,形成协同创新效应。
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大背景下,由教育部和上海市通过部市合作打造的上海创智学院,试图通过“破界式选才、实战型师资、阵地式培养”,走出以“锚定国家战略、快速响应前沿、高效产出价值”为特点的人工智能顶尖人才培养新路。
用学院师生常说的话,在这个平台上,他们有机会“心无旁骛做向上‘捅破天’、向下‘能落地’的创新创业项目”——致力突破尖端前沿、同时强调转化应用的双重取向,显然与上海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主旨相契合;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当下,其迅速筹建、运行、发展,更有特殊战略意义。
两个月前,十二届市委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为国担当勇为尖兵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意见》,专门强调了符合科技创新需要的人才培养问题。
其中包括“大力培养造就创业者队伍”,可供学习借鉴的,正是上海创智学院正在探索的人工智能优秀“科学家+创业者”培养模式。
上海深化建设国际科创中心,亟需一批懂技术、懂市场、懂治理的“科学家+创业者”。这意味着,要将技术逻辑、市场逻辑、治理逻辑三重逻辑有机统一,在人才培养上从一开始就要有计划地注入创业基因,引进创投基金、创业导师,在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同时激发其创业热情。
同时,孵化器及产业园区服务管理团队要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水平,围绕创业团队推动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等匹配起来,产生充分知识重叠,强化资源跨界共享,实现“化学反应”。
在上海创智学院调研时,市领导希望加快培育一批“顶梁柱”科技人才,努力在关键技术突破、掌握战略主动上发挥更大作用。
这就需要进一步理顺院校合作机制,更好探索以资源共享、科研共研、人才共聘推动人才共育。深化产学研协同机制,与科技头部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更好把握“从0到10”和“从10到0”全链条创新的现实需求。
招生引才方面,要更主动更开放,大力延揽青年科学家。通过办好技术沙龙、路演平台等活动,深化与创投基金等合作关系,加速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显然,要在科技创新尤其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勇当尖兵”,需要大批人才“尖兵”支撑保障。这样的“尖兵”,其选拔、培养,需要突破学科边界和传统惯例,在改革创新中形成新的培养范式。
这包括一套高度聚焦的创新模式——机构的组织运行、资源配置以及要素支撑,均要聚焦高风险、高价值问题,并通过全链条的创新加速,在聚焦中提升创新效率。
同时,也要保持战略敏捷,尤其是对前沿变革趋势的敏锐捕捉。
做到这些,体制机制层面的深化改革,尤为关键。
担当“尖兵”使命,某种意义上,也都指向深层变革。
上周,陈吉宁前往上海壁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拓璞数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高科技企业,实地调研并开展现场办公,与企业负责人和研发团队共同研判行业发展趋势和技术变革方向,逐一回应企业诉求、明确具体对接部门。
市领导强调,高科技企业要在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上“挑重担、当尖兵”,积极抢占前沿领域科技制高点,提升创新效率,激发创新活力,加快技术迭代,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推出市场前景广、发展潜力大的高精尖新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
同时,要在深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走在前、作示范,更好发挥龙头企业牵引带动作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培育发展更具竞争力的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韧性水平。
作为支撑,上海将全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加强对创新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跟踪服务,尤其是持续提高政策服务的整体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助力企业保持敏捷性,抢抓“窗口期”,对标国际顶尖,明晰发展战略,把握战略主动,开拓新市场、构筑新优势。
此前,陈吉宁还调研了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希望央行上海总部与上海市“同题共答、携手共建,把握窗口期、增强紧迫性”,加快提升功能、优化布局、创新突破,共同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再上新台阶。
市领导表示,双方要共同服务好实体经济特别是科技创新,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共同促进金融创新转型。
国际金融中心的能级提升,以及金融中心同科创中心的双向赋能,同样关乎“尖兵”使命。履行这份使命,同样需要在不少方面先行先试,拿出富有前瞻性和说服力的成果。
而创新背后,重要的支撑保障便是制度创新。要做“尖兵”,意味着在守牢底线的前提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敢闯敢试,把握新机遇,开拓新空间。
图片来源:陈正宝 摄
责任编辑:李若涵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打开政协联线APP,阅读体验更佳
还没有评论,来抢沙发!
打开政协联线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