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要退出登录账号吗?
取 消
确 定
注 册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找回密码
加强个人隐私保护,严厉打击信息犯罪​
施蔷生
2025-09-16 08:52  来源:政协联线
引言:当隐私成为“商品”​​
8月25日下午,朋友夫妇来接我去东郊宾馆喝茶。路上,他们谈及养育三个孩子的艰辛。突然,我的手机响了,显示“全国社情民意调查热线”。我因常写社情民意,本能地接听,对方自称“全国统计局”,调研“生育意愿”。我当即调侃:“我已经退休十年了!”随即挂断。事后回想,细思极恐——一个70岁老人,接到“生育意愿”调查电话,且来电显示竟是“官方机构”。若非我反应较快,很可能落入诈骗陷阱。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种精准骚扰并非偶然。我们几乎生活在“全民推销+诈骗”的环境中:刚聊过某款商品,电商平台立刻推送广告;谈论过旅游,旅行社电话紧随其后;甚至家庭内部讨论的私密话题,也会被某些机构“窃听”并精准营销。手机早已不再是隐私的堡垒,而是信息泄露的“高危地带”。
问题的根源,绝非手机之过,而是电信监管不力、利益驱动下的信息犯罪猖獗。在大数据与AI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电信部门完全有能力遏制此类犯罪,却选择“能作为而不作为或少作为”。这不仅侵犯个人隐私,更助长了诈骗、骚扰等违法犯罪行为。因此,​加强个人隐私保护,严厉打击信息犯罪,已成为刻不容缓的社会议题。
 
​一、当前信息犯罪现象普遍猖獗​
1、电信诈骗与骚扰电话持续高发​
2024年,电信诈骗仍是全球性难题。据公安部2024年12月通报,2024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46.7万起,同比上升12.3%;抓获犯罪嫌疑人76.4万名,同比上升15.8%。其中,“冒充公检法”“虚假投资理财”“刷单返利”三类诈骗占比最高,合计占案件总数的62%。更值得警惕的是,“精准诈骗”占比大幅提升——诈骗分子通过非法获取的个人信息(如消费记录、社交关系、行程轨迹),针对特定人群设计话术,成功率较传统诈骗提高3倍以上。
骚扰电话同样泛滥成灾。工信部2024年11月发布的《通信服务质量报告》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共接到骚扰电话投诉128.6万件,其中,“商业营销类”占比71%​,“诈骗类”占比19%,且超60%的骚扰电话使用虚拟号码或改号软件,追踪难度极大。
2、个人信息非法交易规模化​
2024年,多起特大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告破,揭露了黑灰产业链的猖獗。例如:
​2024年3月,江苏警方破获一起特大“数据黑产”案,涉案团伙通过黑客技术入侵电商平台、医疗机构数据库,非法获取公民信息12亿条,包括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就医记录等,涉案金额超3亿元;
​2024年9月,广东警方查处某“精准营销”公司,该公司非法购买用户浏览记录、消费偏好等数据8000万条,用于向目标群体推送高利贷、虚假保健品广告,受害者超百万人。
这些数据表明,个人信息已沦为“地下商品”,被明码标价(如单条身份证信息售价0.5-5元,完整“用户画像”售价可达数百元)。
3、AI技术加剧隐私侵害风险​
随着人工智能(AI)的普及,隐私侵害手段更加隐蔽。2024年,​​“AI换脸诈骗”“深度伪造语音诈骗”成为新趋势:
​2024年6月,福建一老人接到“儿子”的AI换脸视频电话,称“被绑架需赎金”,被骗走50万元;
​2024年10月,浙江某公司财务人员被AI合成的“老板语音”诱导,转账200万元至诈骗账户。
这些案例显示,AI技术降低了诈骗门槛,使得“非接触式精准诈骗”成为可能。
 
​二、为何个人信息保护如此艰难?​​
1、公众意识薄弱:超半数网民不了解《个人信息保护法》​​
2024年6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开展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调查”​显示:
仅38%的网民能准确说出《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核心条款(如“最小必要原则”“知情同意权”);
​62%的网民在注册APP时“从不仔细阅读隐私条款”,直接勾选“同意”;
​近半数老年人完全不知道如何设置手机权限(如关闭定位、麦克风访问)。
公众意识的缺失,使得个人信息在“无意间”被过度收集。
2、企业逐利:超70%的APP存在违规收集行为​
2024年10月,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CNCERT)抽检1000款常用APP发现:
​71%的APP存在“超范围收集信息”问题(如天气类APP索取通讯录权限,阅读类APP要求获取位置信息);
​15%的APP未经用户同意,将数据共享给第三方广告商;
​部分中小平台甚至明文售卖用户数据(如某“职场社交APP”被曝以每条0.8元的价格出售用户简历)。
企业为追求流量变现,漠视法律底线。
3、监管与执法挑战:技术对抗升级,处罚力度待加强​
尽管我国已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等法规,但监管仍面临两大难题:
​技术对抗:诈骗分子使用“虚拟号码池”“加密通信工具”,监管部门追踪难度大;
​处罚力度不足:2024年多数个人信息侵权案件的罚款金额在10万-50万元之间,与违法企业动辄数百万的收益相比“微不足道”,难以形成震慑。
4、电信运营商责任缺位:虚拟号码管理漏洞明显​
2024年,工信部虽要求运营商加强虚拟号码实名核验,但仍有大量“一次性号码”被用于诈骗。数据显示,2024年骚扰电话中,使用170/171等虚拟运营商号码的占比达43%,且部分号码“上午被举报封停,下午换个号段继续作案”。
 
​三、如何真正筑牢隐私保护防线?
1、设立“个人信息保护日”(11月1日),强化全民教育​
2024年11月1日是《个人信息保护法》施行近四周年,建议将每年11月1日定为“个人信息保护日”,由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联合开展以下行动:
​全民科普:通过短视频、社区讲座等形式,讲解“如何识别诈骗电话”“APP权限设置技巧”;
​案例警示:公开典型违法案例(如某公司因泄露用户信息被罚2000万元),提升震慑力;
​重点群体保护:针对老年人、青少年开展“反诈课堂”,教会他们使用“国家反诈中心APP”的拦截功能。
2、加强执法检查,推动“法律长牙”​​
​定期审查:全国人大常委会2024年已开展《个人信息保护法》执法检查,建议2025年扩大范围,重点抽查金融、医疗、教育等敏感行业的数据合规情况;
 
 ​重罚严处:对违法企业实施“按违法所得10倍罚款”(如某公司泄露100万条信息获利50万元,则罚款500万元),并追究刑事责任;
​引入“隐私官”制度​:要求大型互联网企业、金融机构必须设立专职“个人信息保护负责人”,直接向监管部门汇报。
3、技术赋能,构建“全链条防护网”​​
​运营商责任:2024年工信部已要求虚拟运营商“全部号码实名率100%”,2025年应进一步要求运营商对“高频骚扰号码”实时拦截(如单日外呼超200次的号码自动停机);
​AI反诈升级​:推广“国家反诈中心APP2.0”,利用AI识别“深度伪造语音/视频”,并自动向用户发送预警;
​数据脱敏技术​:鼓励企业采用“隐私计算”(如联邦学习),在保护用户原始数据的前提下实现数据分析。
4、 国际协作,打击跨境犯罪​
2024年,我国与东南亚、欧洲多国建立“反诈情报共享机制”​,成功捣毁多个跨国诈骗窝点。下一步应:
​扩大合作范围​:与更多国家签署《个人信息保护司法协助协定》,追查境外服务器上的数据黑产;
​阻断资金链​:联合国际支付机构(如SWIFT),冻结诈骗资金的跨境流转通道。
 
​结语:隐私保护需全社会共治​
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说:“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在数字时代,隐私权的本质是“对个人数据的控制权”。保护个人信息,不能仅靠个人“提高警惕”,更需要:
 
​法律​(完善法规+严格执法)、
​技术​(AI反诈+数据加密)、
​企业​(自律+责任)、
​公众​(意识+行动)的协同发力。
 2025年,让我们以更坚定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守护每个人的“数字隐私权”——因为隐私无价,安全有责!​
​2025年8月26日
责任编辑:杨骁希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打开政协联线APP,阅读体验更佳
还没有评论,来抢沙发!
打开政协联线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