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市博物馆得到消息后,立即派出考古队员赶赴工地现场勘查。当考古队员打开墓门之后,墓室里的情景让众人大吃一惊。在墓室的四个角上镶嵌着四个极其牢固、精铁铸造的粗大铁环,棺椁的四角被4根粗壮的铁链牢牢地锁住,这正是民间传说的“铁索连棺”。在盗墓小说《鬼吹灯》里描写过这种“铁索连棺”的场景,由国内实力派演员潘粤明、张雨绮主演的电视剧《鬼吹灯之云南虫谷》里更是完美地复原过这种让人寒毛倒竖的渗人场景。
实际上,“铁索连棺”葬式是明朝太监墓葬的常见方式,太监们相信这样入葬更容易接近天道,获得救赎,得道升仙。所以,考古队初步判断这座古墓的墓主应该是明朝的一位太监。果然,考古队员在墓室里找到了一方《大明都知监太监洪公寿藏铭》,共25行,741字。“寿藏铭”与“墓志铭”类似,均是对墓主生平的记载。不同之处在于,“墓志铭”是墓主死后由他人撰写的,而“寿藏铭”是在墓主生前撰写的。原来这座古墓的主人是明朝都知监掌印太监洪保,“都知监”是明朝内廷十二监之一,是负责管理宫廷文书传递与事务协调的宦官机构。洪保在《明史》中没有记录,但在《明实录》中有零星记载。

洪保骁勇善战,在跟随“郑和七下西洋”期间,多次指挥大明舰队平定沿途海盗的侵袭,确保了郑和舰队的航行安全。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郑和船队的舰船长度超过百米,排水量上千吨,是15世纪“木帆船界顶流”,是真正的“海上巨无霸”。洪保墓出土的“寿藏铭”中说洪保“统领军士乘大福等号五千料巨舶抚谕西洋诸国”,“料”是明朝的容量单位,“五千料”换算成现代标准约为2500吨排水量,大福号的船体规模比现代两个标准足球场还大,堪称古代版的“航空母舰”,而洪保正是这支“大明航母舰队”的前线指挥官。
“郑和七下西洋”留下的《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亦称《郑和航海图》,由明朝翰林院待诏茅元仪收录在《武备志》一书中,改为书本式,自右而左,有图20页,共40幅,最后附“过洋牵星图”二幅。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也是明朝远洋航行的宝贵资料。
郑和率领的大明舰队,劈波斩浪,高擎“宣德化而柔远人”、“协和万邦”的旗帜,远航太平洋、印度洋,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郑和七下西洋”历经“洪涛巨浪,摧山倒岳,龙鱼变怪,诡形异状”等艰难险阻,带回了无数异国的珍贵宝物,开拓出海外市场,“近者悦,远者来”,展示出明朝的强大与开放。这不仅是一次单纯的外交和贸易之举,更是明朝展示国威和宣扬文化的壮举。“郑和七下西洋”的航程,足迹遍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东非、红海,开启了我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之旅。
“海上丝绸之路”是“郑和下西洋”的前奏,“郑和下西洋”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高潮。“郑和七下西洋”在苏门答腊、马来西亚、爪哇等地建立了华人聚居区,当地华人为郑和修建庙宇,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地名。在马来西亚马六甲海峡的三宝山下,中式的庙宇、欧式的教堂,以及建在海上的清真寺,相映成趣,郑和舰队曾经多次到达此地。在马来西亚,当地人称华人为“峇峇娘惹”,“峇峇”是指华人男性,“娘惹”是指华人女性。“峇峇娘惹”以“海上丝绸之路”为纽带,华人与马来亚土著彼此相融,共同进步,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郑和七下西洋”与“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情。郑和远航是为了巩固和宣扬明朝的国威,而哥伦布远航则是为了掠夺美洲新大陆的财富和土地。虽然“郑和七下西洋”带回了异国的珍宝,然而却造成了明朝国库空虚,加重了老百姓的经济负担,最终不得不在宣德八年(1433年)结束远航世界的壮举。
“郑和七下西洋”不仅是15世纪“大航海时代”的起点,而且促进了全球海外贸易的发展。不仅在海洋上架起了连接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交往的友谊桥梁,而且增强了我国同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为我国带来了全新的海外知识。
2025年不仅是“郑和下西洋”620周年,而且是“中国航海日”设立20周年。近期,由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中国博物馆协会航海博物馆专业委员会、郑和文化场馆联盟共同主办的专题展览“犹说宝船来:郑和下西洋620周年纪念展”在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举行,这是国内首个从全球航运与贸易视角,联动古今、集聚文博界与港航界资源的大展,汇聚了全国14家博物馆、6家港航单位近150件精美展品,再现郑和下西洋的雄壮航迹与文化交流的古今篇章,全方位展示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图景,探寻郑和航海的当代价值,多角度展现我国航海事业的辉煌历史和新时代成就。从“郑和下西洋”的宝船扬帆,到新时代我国与世界各国友好合作往来,此次展览不仅是一场文化资源的深度交流,而且是郑和精神在当代的生动续写。
责任编辑:杨骁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