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化,雄踞闽中屋脊戴云山区,千峰万壑间云雾长凝不散。德化是千年古县,五代十国闽国惠宗王延钧在龙启元年(933年)从永泰县分析出归德场,设立德化县,归隶于闽国东都(今福州),此为德化建县之始。

德化白瓷闻名天下,成就辉煌,光照后世,历代承袭,蓬勃兴盛。德化白瓷的釉面滋润光亮,凝厚如堆脂,色泽白中微闪牙黄色或者隐现粉红色调。据清同治年间编撰的《德化县志》记载“白瓷出德化,元时上供”,可见德化白瓷在元代已经作为贡品登上庙堂之高、大雅之堂。直到清乾隆年间,德化白瓷依旧定期上贡给朝廷。
德化白瓷堪称我国瓷器中的珍品,由于各个时期的生产工艺各有特点,德化白瓷的洁白程度也有所不同。人们依据呈现出的白色差异,赋予了“象牙白”、“猪油白”、“鹅绒白”等优雅的别称。德化白瓷如玉温润,深得文人雅士的推崇。德化白瓷素器载道,去纹饰之浮华,求器物之和谐。德化白瓷之美,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智慧与雅致意趣,尽显中华文明对生活与礼仪的敬重。
从此,德化白瓷走出高山密林,沿着“海上丝绸之路”驶向世界。1295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将中国瓷器带回威尼斯,其中便有德化白瓷,目前尚存于威尼斯的“圣马可陈列室”。他在《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描述了在福建的制瓷见闻,这是西方文献第一次提到中国瓷器。马可·波罗掀起了欧洲人对我国瓷器的狂热追求,“中国风”在欧洲盛行,欧洲人对东方文化兴趣日浓。
为满足弘扬佛教的社会需求,德化窑涌现出一批白瓷造像瓷塑大师。近年来,在我国南海海域发现的“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明代沉船、“泰兴号”清代沉船,打捞出水的德化白瓷造像,座座圣像,件件精品,华美绝伦,共同铸造出“中国白”的不朽传奇。
德化白瓷凭借温润如玉、精美绝伦、明净透亮、脱俗不凡的特性,传递出温润、宽容、含蓄的东方美学。德化白瓷纯粹而丰富,开启了深远的感知与想象,引人通达更高的美学境界。有感于德化白瓷的冰心玉洁之美,法国人称赞为“中国白”。日本人认为德化白瓷是白瓷中的至高之作,称誉为“白眉”。可以说,数百年前德化白瓷已经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赢得了我国乃至全球各地人们的广泛喜爱与高度推崇。

承载“中国白”的千年荣光,德化白瓷从未止步。《周易·系辞传》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德化白瓷就是载道之器。薄如蝉翼的纱裙、纹饰细腻的衣褶、迎风展卷的纸张、根根分明的发丝……这些都是当代德化白瓷创造出来的奇迹。当代的德化白瓷已经突破传统样式与叙事的边界,在纯粹洁白的基础上,衍生出无限可能。
在新时代,德化白瓷更是以与时俱进的姿态,塑形铸魂,开创出全新的发展格局。名窑如珠,大师林立,白瓷烧造与瓷雕技艺自成一体,呈现出德化白瓷未来可期的美好前景,成为我国工艺美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中最为与众不同的存在。
一百多年来,在华洋杂陈、中西融通、古今互证的历史进程中,上海形成了“海纳百川”的文化性格。正是这种性格,不仅让上海参与了德化白瓷的全球性流通进程,而且上海已经成为德化白瓷的市场引擎以及研究和收藏的高地。
近期,“万象本色:中国白·德化瓷上海艺术大展”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举办。此次展览作为第36届上海旅游节的重要文博艺术项目之一,参展的200多件德化白瓷精品,是上海近年来文脉最悠长、规模最宏大的德化白瓷展,开启了一场独属“中国白”的瓷艺华章。此次展览力图通过清晰的学术梳理,构建“盛世鼎新”、“历史钩沉”、“未来可器”三大板块叙事空间,系统呈现德化白瓷的历史底蕴与当代创新。此次展览延续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文脉,将德化白瓷推向更为广阔的国际化交流平台。
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张晓凌院长表示:展览聚焦的是德化白瓷在当下的守正创新,与时俱进,以创新设计诠释中式美学的当代演绎,让德化白瓷焕发出当代生命力,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次重要实践。
责任编辑:杨骁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