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歌与历史的交织
韦处厚的《盛山十二景诗》是中国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其中《宿云亭》一诗以其简练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开州盛山上的宿云亭景色,成为研究唐代开州故城风貌的重要文学资料。开州故城作为重庆开州区的历史母城,其始建时间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旨在通过对《宿云亭》诗的深入剖析,结合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和唐代城市规划特点,全面考证开州故城始建于唐代的历史事实,并探讨其城市风貌、文化内涵和历史地位。
开州故城的历史变迁见证了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典型历程。据历史记载,开州故城经历了从汉丰县到开州的演变过程,其中唐代是其发展的关键时期。韦处厚作为唐代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于唐元和十三年(818 年)被贬为开州刺史,在任期间创作了《盛山十二景诗》,这些诗作不仅是文学瑰宝,也是研究开州故城历史的珍贵史料。
通过对《宿云亭》诗中 "郭"、"城" 等意象的解读,结合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本文将论证开州故城在唐代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城市形态,具备了作为州治所在地的基本条件,从而为开州故城始建于唐代的观点提供有力支持。
二、《宿云亭》诗解读与开州故城风貌推测
2.1 韦处厚与《盛山十二景诗》的创作背景
韦处厚(773-828 年),本名韦淳,因避宪宗讳改名处厚,字德载,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唐元和十三年(818 年),韦处厚由考功员外郎贬为开州刺史,在开州任职期间创作了《盛山十二景诗》,包括《宿云亭》《隐月岫》《梅溪》《桃坞》《茶岭》《竹崖》等 12 篇风景诗。这些诗作不仅描绘了开州盛山的自然风光,也反映了当时开州故城的城市风貌和人文环境。
韦处厚的《盛山十二景诗》在当时就引起了广泛关注,白居易、张籍、元稹等诗坛大咖纷纷写诗唱和,形成诗集,并由 "唐宋八大家" 之首韩愈作序。韩愈在《开州韦侍讲盛山十二诗序》中评价道:"韦侯读六艺之文,以探周公、孔子之意,又妙能为词章,可谓儒者也。" 这些诗作的广泛传播,使得盛山与开州的名声大噪,成为当时文人雅士向往之地。
2.2 《宿云亭》诗的文本分析
《宿云亭》是《盛山十二景诗》中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如下:
" 雨合飞危砌,天开卷晓窗。
齐平联郭柳,带绕抱城江。"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宿云亭的景色和周围的自然环境。"雨合飞危砌,天开卷晓窗" 两句,描绘了雨滴在危砌上飞舞的景象,表现出宿云亭的高耸和险峻;雨后天晴,天空明朗,晓窗开启的景象,呈现出一种清新和宁静的美感。
后两句 "齐平联郭柳,带绕抱城江" 则进一步描绘了宿云亭周围的景色。"郭" 指的是城外围着城的墙,"齐平联郭柳" 描绘了城墙边成排的绿柳连成一片,如同齐整的屏障;"带绕抱城江" 则形象地描绘了江水环绕着城池的景象,展现了开州故城被江水环抱的地理特征。
2.3 从诗中推测开州故城的位置与风貌
从《宿云亭》诗中的描述,我们可以推测开州故城的位置和风貌特点:
1. 地理位置:诗中 "带绕抱城江" 一句表明,开州故城位于江水环绕之处。结合历史地理资料,开州故城位于东河与南河交汇处,这两条河流在故城附近交汇形成澎溪河,后注入长江。这种两江交汇的地理位置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也符合中国古代城市选址的基本原则。
1. 城市形态:"齐平联郭柳" 中的 "郭" 指外城,说明开州故城有内外城之分。唐代城市通常有严格的规划,内城为行政中心,外城为居民区和商业区。诗中描绘的柳树与城墙相连的景象,展现了城市的整体布局和绿化状况。
1. 建筑特征:"雨合飞危砌" 中的 "危砌" 指高耸的台阶,暗示宿云亭位于高处,可能是在盛山上,俯瞰整个城池。这种将观景建筑建于高处的布局,既符合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特点,也反映了唐代城市规划中注重景观与实用结合的理念。
1. 自然环境:诗中描绘的雨景和江景,展现了开州故城周围优美的自然环境。开州地处四川盆地东部边缘,气候湿润,降水充沛,这种自然环境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塑造了独特的城市风貌。
通过对《宿云亭》诗的解读,我们可以初步勾勒出唐代开州故城的基本轮廓:一座位于两江交汇处、被江水环抱的城市,有内外城之分,城墙边绿树成荫,城内建筑错落有致,城外山水相依,形成了一幅 "城在水中,水在城中" 的美丽画卷。
三、开州故城的历史沿革与唐代始建依据
3.1 开州故城的历史沿革
开州故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 年),当时刘备为巩固蜀汉政权,将朐忍县三个产盐地分别析出另置为县,其中西北部温汤井所在地析出置汉丰县(今开州)。据考证,蜀汉先主刘备于澎溪源南岸筑造汉丰县城,汉丰县古城址位于今滨湖东路龙王庙一带。这是开州第一次建城,也是开州最早的行政建制。
此后,开州故城经历了多次变迁:
1.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丰县先后更名为永宁县、盛山县,行政区划也有所调整。西魏废帝二年(553 年)置开州,治所位于今四川省开江县东北沙坝场,辖周安、万安、江会三郡。北周时期,开州治所迁至汉丰县(今重庆市开州区西北)。
1. 隋代:开皇三年(583 年),改郡为州,直接统县。开皇十八年(598 年),将永宁县改名为盛山县。大业二年(606 年)废开州,大业七年(611 年),新浦县徙治。义宁二年(618 年),于盛山县置万州,总领盛山、万世、新浦、西流 4 县。
1. 唐代:唐武德元年(618 年),改万州为开州,辖开江、万岁、新浦 3 县,属山南西道(道治今陕西省汉中)。贞观元年(627 年),并西流县并入盛山县。天宝元年(742 年),改开州为盛山郡。乾元元年(758 年),复为开州。广德元年(763 年),改盛山县为开江县,开州辖开江、新浦、万岁(万世改名)三县。
1. 宋元明清时期:宋代开州属夔州路;元代省县入州;明代洪武六年(1373 年)降州为县,开县之名自此始;清代延续明制;1914 年属东川道;1949 年后属四川省万县专区;1997 年重庆直辖后,属重庆市;2016 年 6 月,开县撤县设区,名开州区。
四、唐代开州故城的始建依据
关于开州故城始建于唐代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历史文献记载:《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开州盛山郡,本万世郡,义宁二年析巴东郡之盛山、新浦,通川郡之万世、西流置。天宝元年更名。" 这表明开州在唐代武德元年(618 年)正式设立,州治设在盛山县(今重庆市开州区),标志着开州故城作为州治的正式确立。
1. 考古发现:2006-2008 年,为配合三峡库区建设,考古人员对开县故城遗址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考古报告显示,开县故城遗址主要包括东汉、唐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和中华民国几个时期的遗存。虽然唐代遗存相对较少,仅发现少量陶瓷器残片,但这表明唐代已有人类在此活动。
1. 城市迁移证据:根据历史记载,唐武德元年(618 年),唐高祖李渊将汉丰县城搬迁至东河与南河交汇处(今水下故城),这是开州城市的第二次蜕变。李渊借推行道州县制,把汉丰县治搬迁至已然成市的地方作为州治、县治所在地,州县同城,地位显赫。
1. 地理环境分析:开州故城位于东河与南河交汇处,是长江一级支流小江源头,古称彭溪源。溯东河而上可到达产盐重镇温汤井,顺南河而上可到达西部物资集散中心临江市(临江镇),顺小江而下可与长江相通,交通十分便利。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唐代开州故城的建立提供了有利条件。
1. 城市发展规模:从考古发现的汉墓 KXGⅦM1 的形制、规模、墓砖等特点来看,反映出这一地区与汉代重庆地区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步调较为一致,可以从另一侧面说明开县故城在当时已有相当规模的发展。唐武德元年之所以将治所移至开县故城,除考虑到其处于东河、南河交汇处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等因素有利于城市的发展外,更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自汉代以来,这一地区人口、政治、经济及聚落规模可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具备了作为一个县治的基本条件。
综合上述证据,可以确认开州故城在唐代武德元年(618 年)正式确立为州治所在地,这标志着开州故城作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城市的开始。虽然其前身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的汉丰县,但作为开州(州级行政单位)的治所,则始于唐代。
五、唐代开州故城的城市规划与建筑特征
4.1 唐代城市规划的一般特点
唐代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展的重要时期,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城市规划体系。了解唐代城市规划的一般特点,有助于我们理解开州故城的规划布局。
1. 里坊制:唐代城市普遍采用里坊制,将城市划分为若干封闭的里坊,每个里坊四周有围墙,设坊门,实行宵禁制度。这种规划有利于城市管理和治安维护。
1. 轴线对称:唐代城市多采用轴线对称布局,以宫殿或官署为中心,向四周辐射。长安城是典型代表,朱雀大街作为中轴线,将城市分为东西两部分,布局严谨,功能分区明确。
1. 功能分区:唐代城市一般分为宫殿区、官署区、居住区、商业区和宗教区等功能区域。宫殿区和官署区多位于城市中心或高处,居住区和商业区分布在周围,宗教建筑则根据信仰分布在城市的不同位置。
1. 道路系统:唐代城市道路系统发达,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三级体系清晰,道路宽度根据等级不同而有所差异。主干道通常为南北向和东西向,形成棋盘式布局。
1. 水系利用:唐代城市重视水系的利用,一方面用于城市供水和排水,另一方面也用于交通运输和景观营造。长安城的永安渠、清明渠、龙首渠等水系贯穿全城,既满足了城市用水需求,也增添了城市景观。
1. 城墙与城门:唐代城市普遍建有城墙,作为防御工事。城墙多为夯土筑成,外包城砖,设有城门、城楼、角楼、马面等防御设施。城门是城市的出入口,通常设有瓮城,增强防御能力。
4.2 开州故城的城市规划特征
虽然开州故城的具体规划已无法完全考证,但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我们可以推测其城市规划具有以下特征:
1. 山水城市格局:开州故城位于东河与南河交汇处,形成了独特的山水城市格局。城市以两江为天然护城河,盛山为城市后花园,盛山之上的大祁山在汉代已是重要的粮仓,唐代更甚。这种 "三面环山,两水夹流" 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开州故城的规划必然与自然山水紧密结合。
1. 功能分区明确:作为州治所在地,开州故城内部功能分区应该比较明确。根据历史记载,城内有官署区(州衙、县衙)、居住区、商业区、宗教区等。其中,州衙位于城市中心或高处,体现了政治中心的地位;商业区可能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区域,如靠近城门或河流的地方;居住区则根据居民身份和职业不同而有所区分。
1. 道路系统:开州故城的道路系统可能受到地形限制,不像长安那样规整,但主干道应该还是比较清晰的。根据文献记载,开州故城有 "九井十八巷" 的说法,说明城内街巷纵横,布局较为复杂。这些街巷既是居民出行的通道,也是商业活动的场所。
1. 水系利用:开州故城充分利用了东河和南河的水资源,一方面作为护城河,增强防御能力;另一方面用于城市供水和排水。此外,城内可能还有水井、池塘等水利设施,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
1. 城墙与城门:根据韦处厚《宿云亭》诗中 "郭"、"城" 等字的描述,开州故城在唐代可能已经筑有城墙。但文献记载不详,需要考古学资料来进一步验证。根据后世记载,开州故城分为内外两城,外城围墙沿河而筑,这种布局既考虑了防御功能,也充分利用了自然地形。
4.3 开州故城的建筑特征
虽然开州故城的建筑大多已不复存在,但通过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和《宿云亭》诗等资料,我们可以推测其建筑特征:
1. 官署建筑:作为州治所在地,开州故城的官署建筑应该比较宏伟。州衙通常位于城市中心或高处,体现了政治权威。官署建筑多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主体建筑为大堂,用于处理政务;后堂为官员办公和居住场所;两侧为厢房,用于存放文件和其他物品。
1. 宗教建筑:开州故城有众多宗教建筑,如大觉寺、禹王宫等。大觉寺始建于唐代,是开州著名的佛教寺院,韦处厚在开州任刺史期间曾对其进行修缮。这些宗教建筑不仅是宗教活动场所,也是城市文化和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
1. 民居建筑:开州故城的民居建筑可能以木结构为主,屋顶采用悬山或歇山顶,墙体为夯土或砖石结构。民居布局通常为四合院形式,中间有天井,用于采光和通风。根据居民身份和财富不同,民居的规模和装饰也有所差异。
1. 商业建筑:开州故城的商业建筑多为前店后宅或下店上宅形式,临街面为店铺,后面或楼上为居住空间。商业建筑通常集中在商业区,形成商业街或市场,如十字街、外西街等。
1. 公共建筑:开州故城还有一些公共建筑,如盛山堂、芙蕖书院、文峰塔等。盛山堂是开州著名的文化建筑,由韦处厚的前任柳公绰主持修建,是文人雅士聚会的场所。文峰塔则是开州的标志性建筑,体现了开州的文风昌盛。
4.4 从《宿云亭》诗看开州故城的建筑与环境关系
《宿云亭》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却生动地描绘了开州故城的建筑与环境关系:
1. 建筑与自然的融合:"雨合飞危砌,天开卷晓窗" 描绘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宿云亭位于高处,与周围的山水环境融为一体,既可以俯瞰全城,又能欣赏自然风光。这种将建筑融入自然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
1. 城市与水系的关系:"带绕抱城江" 一句形象地描绘了江水环绕城池的景象,展现了开州故城与水系的密切关系。东河和南河不仅为城市提供了水源和交通便利,也塑造了城市的景观特色,形成了独特的水城风貌。
1. 城市轮廓与绿化:"齐平联郭柳" 描绘了城墙边柳树成排的景象,既展现了城市的轮廓,又体现了城市的绿化环境。柳树不仅美化了城市景观,也起到了固土护坡的作用,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生态意识。
1. 观景与实用的结合:宿云亭作为一座观景建筑,既满足了人们欣赏风景的需求,也可能具有实用功能,如作为驿站或休憩场所。这种观景与实用结合的设计理念,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特点。
通过《宿云亭》诗的描绘,我们可以看到唐代开州故城的建筑与环境关系密切,体现了中国传统 "天人合一" 的哲学思想,建筑不仅是居住和活动的场所,也是与自然对话的媒介。
六、开州故城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意义
5.1 开州故城的文化底蕴
开州故城作为一座有着 1800 多年历史的古城,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1. 盐文化:开州地区盐业历史悠久,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盛产井盐。朐忍县(今开州)是当时重要的产盐地区,也是蜀汉政权的纳税大户。盐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也形成了独特的盐文化。开州故城位于东河与南河交汇处,溯东河而上可到达产盐重镇温汤井,这种地理位置使开州故城成为盐运的重要节点,盐文化也成为开州故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诗歌文化:开州故城的诗歌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韦处厚的《盛山十二景诗》。这些诗作不仅描绘了开州的自然风光,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氛围。韦处厚的《盛山十二景诗》在当时就引起了广泛关注,白居易、张籍、元稹等诗坛大咖纷纷写诗唱和,形成诗集,并由韩愈作序。这种文人唱和的文化现象,极大地提升了开州故城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
1. 科举文化:开州故城的科举文化十分兴盛,从唐代到清代,开州涌现出众多科举人才。清代时,开州相继设立盛山书院、临江书院、汉丰书院、培俊堂,书声琅琅,文风鼎盛。翰林院编修陈堃、贵州巡抚沈西序,两江总督李宗羲等,都是从这些书院学堂走出,成为名臣大儒。特别是在晚清时期,开州六举人参与 "公车上书",数量位居当时川东各县之首,"举子之乡" 的名声不胫而走。
1. 移民文化:开州故城的历史也是一部移民史。从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 年)设立汉丰县开始,开州地区经历了多次移民活动。特别是在明清时期,大量湖广移民迁入开州,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元素,与当地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移民文化。这种移民文化体现了开州故城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质。
1. 革命文化:开州故城的革命文化也十分丰富。自中日甲午战争开始,开州人民就积极投身中国革命的洪流。"公车上书" 六举子、"辛亥革命" 的风起云涌、浴血奋战的 "抗日烽火"、争取民主自由的解放战争,无一没有开州人的身影。刘伯承元帅就是开州人民的杰出代表,他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成为开州故城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2 韦处厚对开州文化的贡献
韦处厚作为唐代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在开州刺史任上对开州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 文化传播:韦处厚在开州创作的《盛山十二景诗》,不仅描绘了开州的自然风光,也传播了中原文化。这些诗作在当时就引起了广泛关注,白居易、张籍、元稹等诗坛大咖纷纷写诗唱和,韩愈作序,使得开州的名声大噪,广为人知。这种文化传播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开州的文化地位和影响力。
1. 教育发展:韦处厚在开州任刺史期间,重视教育事业,首创儒学署管理学务,在临近州县领风气之先。这种重视教育的举措,为开州培养了大批人才,促进了开州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1. 宗教建筑:韦处厚自到开州后,与清公、柳律结为方外交,并对盛山原有庙宇长宁寺(即后来蜀东佛教文化中心的大觉寺)等寺庙进行修缮重建。这些宗教建筑不仅是宗教活动场所,也是文化交流和艺术展示的重要场所。
1. 城市建设:韦处厚在开州任刺史期间,可能参与了城市建设活动。虽然具体记载不详,但《宿云亭》诗中描绘的城市景象,反映了当时开州故城的风貌,也体现了韦处厚对城市环境的关注和欣赏。
1. 文化传承:韦处厚在开州留下的文教之风绵延不息,历朝历代多有士子考取功名。开州在清代设立的盛山书院、临江书院、汉丰书院、培俊堂等教育机构,都受到了韦处厚文化思想的影响。这种文化传承,使得开州成为 "举子之乡",文风鼎盛。
5.3 开州故城的历史意义
开州故城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1. 行政建制的见证:开州故城的历史变迁,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演变的一个缩影。从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 年)设立汉丰县开始,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开州故城的行政区划名称和级别虽有变化,但作为地方行政中心的地位一直延续。这种长期稳定的行政建制,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是较为罕见的。
1. 军事战略的要地:开州故城位于四川盆地东部边缘,是连接川东和鄂西的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历史上,开州故城曾多次成为军事争夺的焦点,如南宋时期抵御蒙古军队的进攻,明末清初的战乱等。这种军事战略地位,反映了开州故城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1. 经济交流的枢纽:开州故城位于东河与南河交汇处,是长江一级支流小江源头,交通便利。溯东河而上可到达产盐重镇温汤井,顺南河而上可到达西部物资集散中心临江市(临江镇),顺小江而下可与长江相通。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开州故城成为川东地区重要的经济交流枢纽。
1. 文化传播的桥梁:开州故城地处巴文化和蜀文化的交汇地带,是两种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场所。同时,开州故城也是中原文化向西南地区传播的重要节点,韦处厚等文化名人的到来,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交流和传播。这种文化传播的桥梁作用,丰富了开州故城的文化内涵,也提升了其在文化史上的地位。
1. 三峡移民的典范:2008 年,为配合三峡工程建设,开州故城作为全淹全迁县城,进行了整体搬迁。开州人民 "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旧城拆除和新城建设,创造了 "开州速度",书写了开州奇迹。这种移民精神,是开州故城在当代的重要历史意义,也体现了开州人民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六、结论:韦处厚《宿云亭》诗视角下的开州故城始建于唐代的综合考证
通过对韦处厚《宿云亭》诗的深入解读,结合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和唐代城市规划特点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从《宿云亭》诗看开州故城的唐代风貌:《宿云亭》诗生动地描绘了唐代开州故城的风貌,包括城市的地理位置、建筑特征和自然环境。诗中 "齐平联郭柳,带绕抱城江" 的描述,展现了开州故城被江水环抱、城墙边绿树成荫的景象,反映了唐代开州故城的基本形态和环境特征。这些描述与历史文献中关于开州故城位于东河与南河交汇处的记载相符,也为开州故城始建于唐代提供了文学证据。
1. 历史文献中的开州故城始建依据:根据《新唐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等历史文献记载,唐武德元年(618 年),唐高祖李渊将汉丰县城搬迁至东河与南河交汇处(今水下故城),并设立开州,这是开州故城作为州治所在地的开始。虽然开州故城的前身可以追溯到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 年)设立的汉丰县,但作为开州(州级行政单位)的治所,则始于唐代。这种行政建制的明确记载,为开州故城始建于唐代提供了可靠的历史文献依据。
1. 考古发现的佐证:2006-2008 年对开县故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发现了东汉、唐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和中华民国等多个时期的遗存。虽然唐代遗存相对较少,仅发现少量陶瓷器残片,但这表明唐代已有人类在此活动。此外,2008 年在开县故城汉丰镇发掘的晚唐 "状元桥",进一步验证了唐代开州故城的存在和发展。这些考古发现,为开州故城始建于唐代提供了实物证据。
1. 城市规划与建筑特征的印证:虽然开州故城的具体规划已无法完全考证,但根据历史文献和《宿云亭》诗的描述,可以推测其城市规划和建筑特征与唐代城市规划的一般特点相符。如里坊制、轴线对称、功能分区、水系利用等规划理念,在开州故城的布局中都有所体现。特别是《宿云亭》诗中描绘的城墙、街巷、建筑等元素,反映了唐代开州故城的基本形态和建筑特征,与唐代城市规划的理念相符。这些城市规划和建筑特征的印证,为开州故城始建于唐代提供了城市规划学和建筑学的证据。
1. 文化内涵与历史意义的体现:开州故城作为唐代开州的治所,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韦处厚的《盛山十二景诗》及其引发的文人唱和活动,提升了开州故城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盐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形成了独特的盐文化;科举文化的兴盛,使开州成为 "举子之乡"。这些文化内涵的形成和发展,与唐代开州故城的建立和发展密切相关,也为开州故城始建于唐代提供了文化和历史意义的证据。
综合上述证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开州故城始建于唐代武德元年(618 年),当时唐高祖李渊将汉丰县城搬迁至东河与南河交汇处,并设立开州,这标志着开州故城作为州级行政中心的开始。虽然开州故城的前身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的汉丰县,但作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城市,其始建时间应确定为唐代。韦处厚的《宿云亭》诗为我们了解唐代开州故城的风貌提供了宝贵的文学资料,也为开州故城始建于唐代的结论提供了重要的文学证据。
开州故城的历史变迁,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开州故城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规律,也可以更深入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如今,虽然开州故城已沉入汉丰湖底,但它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将永远留在开州人民的心中,也将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开州政协教科文卫委刘登平)
参考文献
1. 《新唐书・地理志》
1. 《旧唐书・地理志》
1. 《太平寰宇记》
1. 《清嘉庆一统志》
1. 《开县志》
1. 《开县故城 ——2006~2008 年考古发掘报告》
1.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唐代卷》
1. 《唐刺史考全编》
1. 《全唐诗》
1. 《韩愈文集》
1. 《白居易文集》
1. 《元稹文集》
1. 《张籍文集》
韦处厚的《盛山十二景诗》是中国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其中《宿云亭》一诗以其简练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开州盛山上的宿云亭景色,成为研究唐代开州故城风貌的重要文学资料。开州故城作为重庆开州区的历史母城,其始建时间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旨在通过对《宿云亭》诗的深入剖析,结合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和唐代城市规划特点,全面考证开州故城始建于唐代的历史事实,并探讨其城市风貌、文化内涵和历史地位。
开州故城的历史变迁见证了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典型历程。据历史记载,开州故城经历了从汉丰县到开州的演变过程,其中唐代是其发展的关键时期。韦处厚作为唐代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于唐元和十三年(818 年)被贬为开州刺史,在任期间创作了《盛山十二景诗》,这些诗作不仅是文学瑰宝,也是研究开州故城历史的珍贵史料。
通过对《宿云亭》诗中 "郭"、"城" 等意象的解读,结合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本文将论证开州故城在唐代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城市形态,具备了作为州治所在地的基本条件,从而为开州故城始建于唐代的观点提供有力支持。
二、《宿云亭》诗解读与开州故城风貌推测
2.1 韦处厚与《盛山十二景诗》的创作背景
韦处厚(773-828 年),本名韦淳,因避宪宗讳改名处厚,字德载,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唐元和十三年(818 年),韦处厚由考功员外郎贬为开州刺史,在开州任职期间创作了《盛山十二景诗》,包括《宿云亭》《隐月岫》《梅溪》《桃坞》《茶岭》《竹崖》等 12 篇风景诗。这些诗作不仅描绘了开州盛山的自然风光,也反映了当时开州故城的城市风貌和人文环境。
韦处厚的《盛山十二景诗》在当时就引起了广泛关注,白居易、张籍、元稹等诗坛大咖纷纷写诗唱和,形成诗集,并由 "唐宋八大家" 之首韩愈作序。韩愈在《开州韦侍讲盛山十二诗序》中评价道:"韦侯读六艺之文,以探周公、孔子之意,又妙能为词章,可谓儒者也。" 这些诗作的广泛传播,使得盛山与开州的名声大噪,成为当时文人雅士向往之地。
2.2 《宿云亭》诗的文本分析
《宿云亭》是《盛山十二景诗》中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如下:
" 雨合飞危砌,天开卷晓窗。
齐平联郭柳,带绕抱城江。"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宿云亭的景色和周围的自然环境。"雨合飞危砌,天开卷晓窗" 两句,描绘了雨滴在危砌上飞舞的景象,表现出宿云亭的高耸和险峻;雨后天晴,天空明朗,晓窗开启的景象,呈现出一种清新和宁静的美感。
后两句 "齐平联郭柳,带绕抱城江" 则进一步描绘了宿云亭周围的景色。"郭" 指的是城外围着城的墙,"齐平联郭柳" 描绘了城墙边成排的绿柳连成一片,如同齐整的屏障;"带绕抱城江" 则形象地描绘了江水环绕着城池的景象,展现了开州故城被江水环抱的地理特征。
2.3 从诗中推测开州故城的位置与风貌
从《宿云亭》诗中的描述,我们可以推测开州故城的位置和风貌特点:
1. 地理位置:诗中 "带绕抱城江" 一句表明,开州故城位于江水环绕之处。结合历史地理资料,开州故城位于东河与南河交汇处,这两条河流在故城附近交汇形成澎溪河,后注入长江。这种两江交汇的地理位置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也符合中国古代城市选址的基本原则。
1. 城市形态:"齐平联郭柳" 中的 "郭" 指外城,说明开州故城有内外城之分。唐代城市通常有严格的规划,内城为行政中心,外城为居民区和商业区。诗中描绘的柳树与城墙相连的景象,展现了城市的整体布局和绿化状况。
1. 建筑特征:"雨合飞危砌" 中的 "危砌" 指高耸的台阶,暗示宿云亭位于高处,可能是在盛山上,俯瞰整个城池。这种将观景建筑建于高处的布局,既符合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特点,也反映了唐代城市规划中注重景观与实用结合的理念。
1. 自然环境:诗中描绘的雨景和江景,展现了开州故城周围优美的自然环境。开州地处四川盆地东部边缘,气候湿润,降水充沛,这种自然环境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塑造了独特的城市风貌。
通过对《宿云亭》诗的解读,我们可以初步勾勒出唐代开州故城的基本轮廓:一座位于两江交汇处、被江水环抱的城市,有内外城之分,城墙边绿树成荫,城内建筑错落有致,城外山水相依,形成了一幅 "城在水中,水在城中" 的美丽画卷。
三、开州故城的历史沿革与唐代始建依据
3.1 开州故城的历史沿革
开州故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 年),当时刘备为巩固蜀汉政权,将朐忍县三个产盐地分别析出另置为县,其中西北部温汤井所在地析出置汉丰县(今开州)。据考证,蜀汉先主刘备于澎溪源南岸筑造汉丰县城,汉丰县古城址位于今滨湖东路龙王庙一带。这是开州第一次建城,也是开州最早的行政建制。
此后,开州故城经历了多次变迁:
1.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丰县先后更名为永宁县、盛山县,行政区划也有所调整。西魏废帝二年(553 年)置开州,治所位于今四川省开江县东北沙坝场,辖周安、万安、江会三郡。北周时期,开州治所迁至汉丰县(今重庆市开州区西北)。
1. 隋代:开皇三年(583 年),改郡为州,直接统县。开皇十八年(598 年),将永宁县改名为盛山县。大业二年(606 年)废开州,大业七年(611 年),新浦县徙治。义宁二年(618 年),于盛山县置万州,总领盛山、万世、新浦、西流 4 县。
1. 唐代:唐武德元年(618 年),改万州为开州,辖开江、万岁、新浦 3 县,属山南西道(道治今陕西省汉中)。贞观元年(627 年),并西流县并入盛山县。天宝元年(742 年),改开州为盛山郡。乾元元年(758 年),复为开州。广德元年(763 年),改盛山县为开江县,开州辖开江、新浦、万岁(万世改名)三县。
1. 宋元明清时期:宋代开州属夔州路;元代省县入州;明代洪武六年(1373 年)降州为县,开县之名自此始;清代延续明制;1914 年属东川道;1949 年后属四川省万县专区;1997 年重庆直辖后,属重庆市;2016 年 6 月,开县撤县设区,名开州区。
四、唐代开州故城的始建依据
关于开州故城始建于唐代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历史文献记载:《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开州盛山郡,本万世郡,义宁二年析巴东郡之盛山、新浦,通川郡之万世、西流置。天宝元年更名。" 这表明开州在唐代武德元年(618 年)正式设立,州治设在盛山县(今重庆市开州区),标志着开州故城作为州治的正式确立。
1. 考古发现:2006-2008 年,为配合三峡库区建设,考古人员对开县故城遗址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考古报告显示,开县故城遗址主要包括东汉、唐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和中华民国几个时期的遗存。虽然唐代遗存相对较少,仅发现少量陶瓷器残片,但这表明唐代已有人类在此活动。
1. 城市迁移证据:根据历史记载,唐武德元年(618 年),唐高祖李渊将汉丰县城搬迁至东河与南河交汇处(今水下故城),这是开州城市的第二次蜕变。李渊借推行道州县制,把汉丰县治搬迁至已然成市的地方作为州治、县治所在地,州县同城,地位显赫。
1. 地理环境分析:开州故城位于东河与南河交汇处,是长江一级支流小江源头,古称彭溪源。溯东河而上可到达产盐重镇温汤井,顺南河而上可到达西部物资集散中心临江市(临江镇),顺小江而下可与长江相通,交通十分便利。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唐代开州故城的建立提供了有利条件。
1. 城市发展规模:从考古发现的汉墓 KXGⅦM1 的形制、规模、墓砖等特点来看,反映出这一地区与汉代重庆地区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步调较为一致,可以从另一侧面说明开县故城在当时已有相当规模的发展。唐武德元年之所以将治所移至开县故城,除考虑到其处于东河、南河交汇处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等因素有利于城市的发展外,更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自汉代以来,这一地区人口、政治、经济及聚落规模可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具备了作为一个县治的基本条件。
综合上述证据,可以确认开州故城在唐代武德元年(618 年)正式确立为州治所在地,这标志着开州故城作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城市的开始。虽然其前身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的汉丰县,但作为开州(州级行政单位)的治所,则始于唐代。
五、唐代开州故城的城市规划与建筑特征
4.1 唐代城市规划的一般特点
唐代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发展的重要时期,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城市规划体系。了解唐代城市规划的一般特点,有助于我们理解开州故城的规划布局。
1. 里坊制:唐代城市普遍采用里坊制,将城市划分为若干封闭的里坊,每个里坊四周有围墙,设坊门,实行宵禁制度。这种规划有利于城市管理和治安维护。
1. 轴线对称:唐代城市多采用轴线对称布局,以宫殿或官署为中心,向四周辐射。长安城是典型代表,朱雀大街作为中轴线,将城市分为东西两部分,布局严谨,功能分区明确。
1. 功能分区:唐代城市一般分为宫殿区、官署区、居住区、商业区和宗教区等功能区域。宫殿区和官署区多位于城市中心或高处,居住区和商业区分布在周围,宗教建筑则根据信仰分布在城市的不同位置。
1. 道路系统:唐代城市道路系统发达,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三级体系清晰,道路宽度根据等级不同而有所差异。主干道通常为南北向和东西向,形成棋盘式布局。
1. 水系利用:唐代城市重视水系的利用,一方面用于城市供水和排水,另一方面也用于交通运输和景观营造。长安城的永安渠、清明渠、龙首渠等水系贯穿全城,既满足了城市用水需求,也增添了城市景观。
1. 城墙与城门:唐代城市普遍建有城墙,作为防御工事。城墙多为夯土筑成,外包城砖,设有城门、城楼、角楼、马面等防御设施。城门是城市的出入口,通常设有瓮城,增强防御能力。
4.2 开州故城的城市规划特征
虽然开州故城的具体规划已无法完全考证,但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我们可以推测其城市规划具有以下特征:
1. 山水城市格局:开州故城位于东河与南河交汇处,形成了独特的山水城市格局。城市以两江为天然护城河,盛山为城市后花园,盛山之上的大祁山在汉代已是重要的粮仓,唐代更甚。这种 "三面环山,两水夹流" 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开州故城的规划必然与自然山水紧密结合。
1. 功能分区明确:作为州治所在地,开州故城内部功能分区应该比较明确。根据历史记载,城内有官署区(州衙、县衙)、居住区、商业区、宗教区等。其中,州衙位于城市中心或高处,体现了政治中心的地位;商业区可能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区域,如靠近城门或河流的地方;居住区则根据居民身份和职业不同而有所区分。
1. 道路系统:开州故城的道路系统可能受到地形限制,不像长安那样规整,但主干道应该还是比较清晰的。根据文献记载,开州故城有 "九井十八巷" 的说法,说明城内街巷纵横,布局较为复杂。这些街巷既是居民出行的通道,也是商业活动的场所。
1. 水系利用:开州故城充分利用了东河和南河的水资源,一方面作为护城河,增强防御能力;另一方面用于城市供水和排水。此外,城内可能还有水井、池塘等水利设施,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
1. 城墙与城门:根据韦处厚《宿云亭》诗中 "郭"、"城" 等字的描述,开州故城在唐代可能已经筑有城墙。但文献记载不详,需要考古学资料来进一步验证。根据后世记载,开州故城分为内外两城,外城围墙沿河而筑,这种布局既考虑了防御功能,也充分利用了自然地形。
4.3 开州故城的建筑特征
虽然开州故城的建筑大多已不复存在,但通过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和《宿云亭》诗等资料,我们可以推测其建筑特征:
1. 官署建筑:作为州治所在地,开州故城的官署建筑应该比较宏伟。州衙通常位于城市中心或高处,体现了政治权威。官署建筑多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主体建筑为大堂,用于处理政务;后堂为官员办公和居住场所;两侧为厢房,用于存放文件和其他物品。
1. 宗教建筑:开州故城有众多宗教建筑,如大觉寺、禹王宫等。大觉寺始建于唐代,是开州著名的佛教寺院,韦处厚在开州任刺史期间曾对其进行修缮。这些宗教建筑不仅是宗教活动场所,也是城市文化和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
1. 民居建筑:开州故城的民居建筑可能以木结构为主,屋顶采用悬山或歇山顶,墙体为夯土或砖石结构。民居布局通常为四合院形式,中间有天井,用于采光和通风。根据居民身份和财富不同,民居的规模和装饰也有所差异。
1. 商业建筑:开州故城的商业建筑多为前店后宅或下店上宅形式,临街面为店铺,后面或楼上为居住空间。商业建筑通常集中在商业区,形成商业街或市场,如十字街、外西街等。
1. 公共建筑:开州故城还有一些公共建筑,如盛山堂、芙蕖书院、文峰塔等。盛山堂是开州著名的文化建筑,由韦处厚的前任柳公绰主持修建,是文人雅士聚会的场所。文峰塔则是开州的标志性建筑,体现了开州的文风昌盛。
4.4 从《宿云亭》诗看开州故城的建筑与环境关系
《宿云亭》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却生动地描绘了开州故城的建筑与环境关系:
1. 建筑与自然的融合:"雨合飞危砌,天开卷晓窗" 描绘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宿云亭位于高处,与周围的山水环境融为一体,既可以俯瞰全城,又能欣赏自然风光。这种将建筑融入自然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
1. 城市与水系的关系:"带绕抱城江" 一句形象地描绘了江水环绕城池的景象,展现了开州故城与水系的密切关系。东河和南河不仅为城市提供了水源和交通便利,也塑造了城市的景观特色,形成了独特的水城风貌。
1. 城市轮廓与绿化:"齐平联郭柳" 描绘了城墙边柳树成排的景象,既展现了城市的轮廓,又体现了城市的绿化环境。柳树不仅美化了城市景观,也起到了固土护坡的作用,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生态意识。
1. 观景与实用的结合:宿云亭作为一座观景建筑,既满足了人们欣赏风景的需求,也可能具有实用功能,如作为驿站或休憩场所。这种观景与实用结合的设计理念,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特点。
通过《宿云亭》诗的描绘,我们可以看到唐代开州故城的建筑与环境关系密切,体现了中国传统 "天人合一" 的哲学思想,建筑不仅是居住和活动的场所,也是与自然对话的媒介。
六、开州故城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意义
5.1 开州故城的文化底蕴
开州故城作为一座有着 1800 多年历史的古城,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1. 盐文化:开州地区盐业历史悠久,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盛产井盐。朐忍县(今开州)是当时重要的产盐地区,也是蜀汉政权的纳税大户。盐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也形成了独特的盐文化。开州故城位于东河与南河交汇处,溯东河而上可到达产盐重镇温汤井,这种地理位置使开州故城成为盐运的重要节点,盐文化也成为开州故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诗歌文化:开州故城的诗歌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韦处厚的《盛山十二景诗》。这些诗作不仅描绘了开州的自然风光,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氛围。韦处厚的《盛山十二景诗》在当时就引起了广泛关注,白居易、张籍、元稹等诗坛大咖纷纷写诗唱和,形成诗集,并由韩愈作序。这种文人唱和的文化现象,极大地提升了开州故城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
1. 科举文化:开州故城的科举文化十分兴盛,从唐代到清代,开州涌现出众多科举人才。清代时,开州相继设立盛山书院、临江书院、汉丰书院、培俊堂,书声琅琅,文风鼎盛。翰林院编修陈堃、贵州巡抚沈西序,两江总督李宗羲等,都是从这些书院学堂走出,成为名臣大儒。特别是在晚清时期,开州六举人参与 "公车上书",数量位居当时川东各县之首,"举子之乡" 的名声不胫而走。
1. 移民文化:开州故城的历史也是一部移民史。从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 年)设立汉丰县开始,开州地区经历了多次移民活动。特别是在明清时期,大量湖广移民迁入开州,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元素,与当地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移民文化。这种移民文化体现了开州故城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质。
1. 革命文化:开州故城的革命文化也十分丰富。自中日甲午战争开始,开州人民就积极投身中国革命的洪流。"公车上书" 六举子、"辛亥革命" 的风起云涌、浴血奋战的 "抗日烽火"、争取民主自由的解放战争,无一没有开州人的身影。刘伯承元帅就是开州人民的杰出代表,他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成为开州故城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2 韦处厚对开州文化的贡献
韦处厚作为唐代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在开州刺史任上对开州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 文化传播:韦处厚在开州创作的《盛山十二景诗》,不仅描绘了开州的自然风光,也传播了中原文化。这些诗作在当时就引起了广泛关注,白居易、张籍、元稹等诗坛大咖纷纷写诗唱和,韩愈作序,使得开州的名声大噪,广为人知。这种文化传播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开州的文化地位和影响力。
1. 教育发展:韦处厚在开州任刺史期间,重视教育事业,首创儒学署管理学务,在临近州县领风气之先。这种重视教育的举措,为开州培养了大批人才,促进了开州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1. 宗教建筑:韦处厚自到开州后,与清公、柳律结为方外交,并对盛山原有庙宇长宁寺(即后来蜀东佛教文化中心的大觉寺)等寺庙进行修缮重建。这些宗教建筑不仅是宗教活动场所,也是文化交流和艺术展示的重要场所。
1. 城市建设:韦处厚在开州任刺史期间,可能参与了城市建设活动。虽然具体记载不详,但《宿云亭》诗中描绘的城市景象,反映了当时开州故城的风貌,也体现了韦处厚对城市环境的关注和欣赏。
1. 文化传承:韦处厚在开州留下的文教之风绵延不息,历朝历代多有士子考取功名。开州在清代设立的盛山书院、临江书院、汉丰书院、培俊堂等教育机构,都受到了韦处厚文化思想的影响。这种文化传承,使得开州成为 "举子之乡",文风鼎盛。
5.3 开州故城的历史意义
开州故城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1. 行政建制的见证:开州故城的历史变迁,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演变的一个缩影。从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 年)设立汉丰县开始,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开州故城的行政区划名称和级别虽有变化,但作为地方行政中心的地位一直延续。这种长期稳定的行政建制,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是较为罕见的。
1. 军事战略的要地:开州故城位于四川盆地东部边缘,是连接川东和鄂西的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历史上,开州故城曾多次成为军事争夺的焦点,如南宋时期抵御蒙古军队的进攻,明末清初的战乱等。这种军事战略地位,反映了开州故城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1. 经济交流的枢纽:开州故城位于东河与南河交汇处,是长江一级支流小江源头,交通便利。溯东河而上可到达产盐重镇温汤井,顺南河而上可到达西部物资集散中心临江市(临江镇),顺小江而下可与长江相通。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开州故城成为川东地区重要的经济交流枢纽。
1. 文化传播的桥梁:开州故城地处巴文化和蜀文化的交汇地带,是两种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场所。同时,开州故城也是中原文化向西南地区传播的重要节点,韦处厚等文化名人的到来,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交流和传播。这种文化传播的桥梁作用,丰富了开州故城的文化内涵,也提升了其在文化史上的地位。
1. 三峡移民的典范:2008 年,为配合三峡工程建设,开州故城作为全淹全迁县城,进行了整体搬迁。开州人民 "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旧城拆除和新城建设,创造了 "开州速度",书写了开州奇迹。这种移民精神,是开州故城在当代的重要历史意义,也体现了开州人民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六、结论:韦处厚《宿云亭》诗视角下的开州故城始建于唐代的综合考证
通过对韦处厚《宿云亭》诗的深入解读,结合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和唐代城市规划特点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从《宿云亭》诗看开州故城的唐代风貌:《宿云亭》诗生动地描绘了唐代开州故城的风貌,包括城市的地理位置、建筑特征和自然环境。诗中 "齐平联郭柳,带绕抱城江" 的描述,展现了开州故城被江水环抱、城墙边绿树成荫的景象,反映了唐代开州故城的基本形态和环境特征。这些描述与历史文献中关于开州故城位于东河与南河交汇处的记载相符,也为开州故城始建于唐代提供了文学证据。
1. 历史文献中的开州故城始建依据:根据《新唐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等历史文献记载,唐武德元年(618 年),唐高祖李渊将汉丰县城搬迁至东河与南河交汇处(今水下故城),并设立开州,这是开州故城作为州治所在地的开始。虽然开州故城的前身可以追溯到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 年)设立的汉丰县,但作为开州(州级行政单位)的治所,则始于唐代。这种行政建制的明确记载,为开州故城始建于唐代提供了可靠的历史文献依据。
1. 考古发现的佐证:2006-2008 年对开县故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发现了东汉、唐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和中华民国等多个时期的遗存。虽然唐代遗存相对较少,仅发现少量陶瓷器残片,但这表明唐代已有人类在此活动。此外,2008 年在开县故城汉丰镇发掘的晚唐 "状元桥",进一步验证了唐代开州故城的存在和发展。这些考古发现,为开州故城始建于唐代提供了实物证据。
1. 城市规划与建筑特征的印证:虽然开州故城的具体规划已无法完全考证,但根据历史文献和《宿云亭》诗的描述,可以推测其城市规划和建筑特征与唐代城市规划的一般特点相符。如里坊制、轴线对称、功能分区、水系利用等规划理念,在开州故城的布局中都有所体现。特别是《宿云亭》诗中描绘的城墙、街巷、建筑等元素,反映了唐代开州故城的基本形态和建筑特征,与唐代城市规划的理念相符。这些城市规划和建筑特征的印证,为开州故城始建于唐代提供了城市规划学和建筑学的证据。
1. 文化内涵与历史意义的体现:开州故城作为唐代开州的治所,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韦处厚的《盛山十二景诗》及其引发的文人唱和活动,提升了开州故城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盐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形成了独特的盐文化;科举文化的兴盛,使开州成为 "举子之乡"。这些文化内涵的形成和发展,与唐代开州故城的建立和发展密切相关,也为开州故城始建于唐代提供了文化和历史意义的证据。
综合上述证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开州故城始建于唐代武德元年(618 年),当时唐高祖李渊将汉丰县城搬迁至东河与南河交汇处,并设立开州,这标志着开州故城作为州级行政中心的开始。虽然开州故城的前身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的汉丰县,但作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城市,其始建时间应确定为唐代。韦处厚的《宿云亭》诗为我们了解唐代开州故城的风貌提供了宝贵的文学资料,也为开州故城始建于唐代的结论提供了重要的文学证据。
开州故城的历史变迁,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开州故城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规律,也可以更深入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如今,虽然开州故城已沉入汉丰湖底,但它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价值将永远留在开州人民的心中,也将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开州政协教科文卫委刘登平)
参考文献
1. 《新唐书・地理志》
1. 《旧唐书・地理志》
1. 《太平寰宇记》
1. 《清嘉庆一统志》
1. 《开县志》
1. 《开县故城 ——2006~2008 年考古发掘报告》
1.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唐代卷》
1. 《唐刺史考全编》
1. 《全唐诗》
1. 《韩愈文集》
1. 《白居易文集》
1. 《元稹文集》
1. 《张籍文集》
责任编辑:杨骁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