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要退出登录账号吗?
取 消
确 定
注 册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找回密码
刘登平《开州农耕文明史与现代化农业发展 》
开州政协
2025-08-11 16:59  来源:政协联线
课题人:刘登平
一、引言
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根基,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重庆开州(原开县)作为长江三峡地区的重要农业区,拥有悠久的农耕历史和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从古代巴人农耕活动到现代智慧农业的发展,开州农业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深刻变革。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开州农耕文明的发展脉络,分析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现状,探讨农耕文明与现代农业发展的互动关系,为开州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研究表明,农耕文明是一个地区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文化基础。开州作为重庆市的农业大区,近年来在农业现代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传统农耕文化保护与现代农业发展之间的平衡问题。通过对开州农耕文明史与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系统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探索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农业技术的结合点,为开州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
二、开州农耕文明发展脉络
2.1 地理环境与早期农耕活动
开州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大巴山南麓,长江三峡水库小江支流回水末端,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区。境内七山一水二分田,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步降低,形成山地、丘陵、平原三种地貌类型,其中山地占 63%、丘陵占 31%、平原占 6%。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为开州农耕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开州的农耕历史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时期。根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早在商周时期,巴人就在这片土地上开展了农耕活动。《山海经・海内经》载:"西南有巴国,太暤(昊)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始为巴人"。巴人以蛇和虎为图腾,形成了独特的巴文化。《后汉书》对开州的物产有明确的记载:井盐、柑橘、茶叶等,说明开州产茶在汉代就很普遍,已经得到了朝廷的重视。
东汉建安二十一年(公元 216 年),蜀先主刘备划朐忍县(今重庆云阳东)西部置汉丰县,以 "汉土丰盛" 为名,这标志着开州地区的农耕经济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唐代,开州被列为产茶区,有 "茶乡" 之称,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
2.2 传统农耕技术的演变
开州传统农耕技术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适应山地环境的独特技术体系。
耕作技术方面,开州传统农耕以 "刀耕火种" 为早期形式,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开发,逐渐发展为精耕细作。明清时期,随着湖广移民的迁入,开州引入了先进的水稻种植技术和梯田耕作技术。据《开县志》(清・道光志)记载,开州沿溪壑筑梯田,"高下相接,如螺蛳旋绕"。这种梯田耕作技术被称为 "垅作法",是湖广移民带来的先进农耕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山地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业产量。
灌溉技术方面,开州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创造了多种适应山地环境的灌溉方式。传统的灌溉工具包括龙骨水车(也称 "孔明车")、戽水桶等。龙骨水车分为脚踩和手摇两种,主要用于从水井或池塘中取水灌溉水田;戽水桶则是用木板做成能装盛 10 千克左右水的小桶,两人站在水池的相对面,从四五米深的水井或池塘里戽水上来灌溉水田。这些传统灌溉技术在开州的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直到现代灌溉系统普及后才逐渐被取代。
农具发展方面,开州传统农具种类丰富,按农事可分为耕整地、施肥、播种、中耕除草、排灌、收获、运输、晒场、加工、储藏等工具。主要的传统农具包括:
1. 耕整地工具:如锄头、耙锄、犁头、擂子等。锄头、耙锄、犁头用来挖地耕田;擂子(古称 "砻")用原木、竹条按石磨结构、形状制作而成,用于磨去稻谷外壳,从而脱粒。
1. 灌溉工具:如龙骨水车、戽水桶等。
1. 收获工具:如镰刀、挞斗等。挞斗是一种木制的大斗,用于收割稻谷时摔打稻穗,使谷粒脱落。
1. 运输工具:如背篼、箩筐、扁担等。背篼是用竹条、藤、柳条等编织而成,主要有粗蔑背篼、细蔑背篼、笮笼等;箩筐用细竹篾编制而成,筐口圆形,有高挑和矮挑两种。
1. 加工工具:如石磨、碾盘、碾滚、碾槽等。石磨用于碾磨食物,如磨糯米做汤圆,磨嫩玉米做玉米糊糊,磨豆子做豆腐等;碾盘、碾滚、碾槽用于农作物破碎、去皮、脱粒、磨面等加工。
这些传统农具在开州的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直到 20 世纪中后期,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进,才逐渐被现代农具所替代。
2.3 作物种类的历史演变
开州的作物种类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演变,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环境适应过程。
粮食作物方面,开州早期以粟、黍等耐旱作物为主。随着水稻种植技术的传入,水稻逐渐成为主要粮食作物。据《开县志》(清代及民国版)记载,开县物产丰富,"山田多旱谷,民食以稻麦为主,兼食苞谷(玉米)、红薯"。这表明至迟在清代,水稻、小麦、玉米、红薯等已成为开州的主要粮食作物。其中,水稻主要种植在平坝和河谷地区,而玉米、红薯等耐旱作物则主要种植在山区。
经济作物方面,开州的经济作物种类丰富,历史悠久。柑橘是开州最具代表性的经济作物,有着 2000 多年的种植历史。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代开州土贡包括 "蜡、漆、药实",其中 "药实" 指本地特色药材。宋代,开州的柑橘和茶叶已成为重要的贡品。明清时期,随着湖广移民的迁入,开州的经济作物种类进一步丰富,包括油菜、甘蔗、烟草等。
蔬菜作物方面,开州的蔬菜种植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据《开县志》(乾隆版)记载,开州蔬菜有 "芥、韭、蕨" 等种类。随着时间推移,蔬菜种类不断丰富,形成了适应不同季节和地形的多样化种植体系。
中药材方面,开州素有 "三峡天然药库" 的美誉,是全国中药材生产重点区县。开州中药材种植历史可追溯至唐代,主要品种包括黄连、木香、杜仲、厚朴等。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开州土贡:蜡、漆、药实。" 北宋《证类本草》提及 "开州黄连",表明其已纳入全国性药材市场。明代嘉靖年间,湖广移民引入黄连人工栽培技术,形成 "搭棚遮阴" 法。清代,开州的黄连、木香等中药材已成为重要的商品,通过长江水道销往全国各地。
2.4 农业习俗与文化传统
开州的农业习俗丰富多彩,是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农民对自然的认识、对神灵的崇拜以及对生活的态度。
生产习俗方面,开州有许多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习俗。例如,"开秧门" 和 "关秧门" 是水稻种植的重要习俗。在第一天扯秧、栽秧时要 "开秧门",由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第一个扯秧,扯秧时要面向东方扯半个秧,再面朝南方扯另一半秧,然后合拢到一起,用稻草捆扎成把,两半叉开,置于田坎上,然后大喊 "开秧门啰",同时说上一段吉祥丰收的祝福话语。秧子插完后则叫 "关秧门",即栽到最后一块田的最后几行秧时,需把手中多余的秧苗全部栽在田边水中,留作以后补秧用。
节庆习俗方面,开州有许多与农业生产周期相关的节庆活动。例如,"打春" 也称 "打春牛、闹春牛",是一种农耕祭祀习俗。在立春的前一日,由人扮成句芒神鞭打耕牛。立春这天,民众组织舞龙、舞狮队和表演戏曲故事的亭子戏(抬阁),准备用五色彩纸扎成的春牛、句芒神、五谷仓等抬桌,由舞龙、舞狮队开道游街,一起汇集于郊外耕地上,由长者焚香行礼,主持迎春祭祀仪式,犁田撒谷,说春打牛。
信仰习俗方面,开州农民对土地神、谷神等神灵有着特殊的崇拜。例如,"敬土地" 是一种重要的农耕祭祀习俗。在农历二月初二 "土地爷生日" 时,要用猪头、鸡蛋、香蜡纸烛等供品祭拜土地神,祈求五谷丰登。开春时祭拜土地神叫 "春祈",秋收后祭祀土地神称 "秋报"。此外,开州药农采黄连前,会先祭拜 "药姑"(仙女化身),祈求平安。
民间艺术方面,开州的农耕文化孕育了丰富的民间艺术形式。例如,"薅草锣鼓" 也称 "山锣鼓、打闹歌、挖土歌、挖土锣鼓歌",是一种农耕劳作习俗。在秀山、云阳、黔江、城口、石柱等区县在农事劳作时,一人持锣,一人打鼓,走在薅草人群的前头,鸣锣击鼓伴以唱歌,一边敲唱,一边劳动,为劳动者消疲助兴,形成了土家族劳娱结合的独特习俗。
饮食习俗方面,开州的饮食习惯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例如,"冬至作米饵(糍粑),岁终酿秫酒(高粱酒),婚丧必设九品馔"。开州还有 "腊月杀年猪" 的习俗,开县农村至今保留杀年猪做 "刨汤"(鲜猪杂汤锅)的习俗,邻里共食,剩余制腊肉、香肠。这些饮食习俗反映了开州农民对丰收的庆祝和对生活的热爱。
三、开州现代化农业发展现状
3.1 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
近年来,开州区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通过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基地等措施,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种业创新方面,开州区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培养 "岩水土鸡"" 汉府黑羊 "等地方特色品种 5 个,自主选育“开县春橙”" 开州金翠李 "地方新品种 2 个,推广面积 5 万余亩。建成西南片区最大晚熟柑橘良繁场,年繁育无病毒晚熟柑橘容器苗 120 万株,高标准建设关面乡木香、河堰镇黄连等基地 3 个,建成三峡中药材种植博览园、天麻科创园,试验种植中药材新品种 130 余个。引进推广优质中稻再生稻、柑橘、伏淡季水果等新品种 100 余个,开展品比试验、区域试验 20 余个,引进" 冠军 ""新世纪" 等芦笋新品种 10 个并试验成功,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 100%。
农业机械化方面,开州区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据统计,全区有各类农机具上万台(套),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率达 52.2%,比 2023 年增长 2.6%。在丘陵山区柑橘生产中,开州区推广应用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包括机械化耕整地、机械化种植、机械化灌溉、机械化施肥、机械化除草、机械化施药、机械化修剪、机械化采摘运输、机械化清洗分级冷藏等环节。这些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柑橘生产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
智慧农业方面,开州区大力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5G 等信息技术,建成智慧果园、智慧牧场等示范基地 10 个,形成农业大数据 "资源一张图" 框架。综合应用物联网技术,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等单位智力支持,在临江镇建成集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控制作业装备为一体的 1 个智慧示范区、1 个调度中心、5 个信息系统、N 类园区设施的 "1+1+5+N" 管理系统,实现柑橘果园生产全程智能化智慧化;在大德镇智慧鸡场运用生产统计、饲料管理、环境监控等全程智能化系统,逐步实现养殖无人化。
绿色农业技术方面,开州区推动化肥农药 "双减",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 5 万亩,推广 "鱼菜共生 + 尾水治理"" 稻田 +" 等综合种养模式 7.5 万亩,建立海藻肥、电解水等绿色投入品示范基地 2.6 万亩。这些技术的应用有效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开州区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
家庭农场方面,开州区积极培育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农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截至目前,全区已培育家庭农场数百个,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这些家庭农场主要从事柑橘、茶叶、中药材、蔬菜等特色农产品的生产,通过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农民合作社方面,开州区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据统计,全区已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上千个,涵盖柑橘、茶叶、中药材、蔬菜、养殖等多个领域。这些合作社通过统一采购生产资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销售等方式,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农业企业方面,开州区积极引进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截至目前,全区已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十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数家。这些企业通过 "公司 + 基地 + 农户" 等模式,带动了大量农户增收致富。例如,开州区培育 "果变汁"" 豆变干 ""药变片"" 果渣变饲料 ""竹木藤变家居" 等模式加工主体 8269 家,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总量跃居全市第一。
产业化联合体方面,开州区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全区已培育 "加工龙头企业 + 农民合作社 (家庭农场)+ 产业园 (基地)+ 农户 + 农村电商" 等产业联合体 5 家,推行资产收益、土地流转、务工就业、生产托管等八型联农带农模式,利益联结脱贫户 3.1 万户,实现年人均增收 2800 元以上。这些产业化联合体通过整合产业链各环节资源,实现了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
社会化服务组织方面,开州区积极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户提供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例如,竹溪镇大海村村委会成立了专业的农业服务团队,配备了无人机等现代化设备,为农户提供统防统治服务。此外,开州区还培育了一批农机专业合作社、植保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户提供耕种收全程服务,有效解决了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3.3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
开州区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特色产业集群方面,开州区优化 "一环两区" 空间布局,加快培育 "一主两辅三优多特" 绿色产业,特色水果、绿色畜牧、道地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实现集群发展。在环汉丰湖、浦里新区城郊绿色农业示范区,重点培育以特色林果、休闲农业等为主的都市现代农业,建设产城融合高效农业示范区;在江里山地特色农业发展区,重点打造特色水果、绿色畜牧等高效产业,创建山地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在北部山区生态农业发展区,重点发展道地中药材、冷水鱼等生态产业,建设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
主导产业发展方面,开州区集中力量推动中药材、柑橘和畜牧三大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其中,柑橘产业是开州区最具代表性的特色产业。截至目前,开州区柑橘种植面积达 36.81 万亩,面积居重庆市第四位,产量居重庆市第三位。其中,开县春橙(春锦、春血、春脐)面积 25.68 万亩,产量 16.33 万吨,创造每亩收入 2 万元的佳绩。中药材产业方面,开州区是全国中药材生产重点区县,素有 "三峡天然药库" 的美誉。全区现有常规药材品种 180 余个,常年产药品种 30 余个,形成了以木香、黄连、玄胡等草本药材为主,杜仲、厚朴、黄柏等木本药材为辅的多元化药材资源体系。畜牧产业方面,开州区积极发展生猪、肉牛、肉羊、家禽等养殖业,2022 年全区生猪出栏 113 万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不断提高。
农产品加工业方面,开州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全区已建成浦里新区市级 50 亿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入驻食品加工企业 30 余家,年加工产值突破 60 亿元;重庆生物医药产业园引进培育天致药业、融康堂等中药材加工企业 15 家;重庆智能家居产业园入驻企业 40 家,年加工产值达 40 亿元。此外,开州区还积极发展中药材精深加工,在紫水乡建成了 13000 余亩标准化生产基地,企业自筹 500 余万元打造精深加工产业园,配置现代化流水生产线 5 条、加工车间 2000 平方米、冷链仓储 500 立方米;合作研发 "即食类、发酵类、腌制类、淀粉类" 等 8 大系列 40 多个产品入市;在城区开设农产品电商超市门店,线上线下选购、批发零售配送进一步拓宽市场通道。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方面,开州区坚持跳出 "农" 字抓产业发展,用 "工业理念、文旅思维" 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开发乡村多元价值。全区推广 "产业 + 基地 + 景点" 发展模式,打造生态渔业、有机茶叶等特色农业产业带,开发休闲、观光、体验、康养等新业态。举办三峡药博会、斗茶大赛、民俗节等品牌文化活动,策划推介 "红色研学"" 避暑纳凉 ""田园风光" 等精品旅游线路 6 条,成功创建 4A 级景区 3 家、3A 级景区 5 家。推出 "大美大进"" 天上满月 ""山水关面" 等地域品牌,打造竹溪镇 "生态乐园・共享田园"、临江镇 "明德帅乡・美善福德"、赵家街道 "帅府名村・红色周都" 等网红打卡地标 10 余处。培育遇见云上、星空遥辰、南山忆等精品特色民宿 53 家,打造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村 (点) 37 个,建成市级美丽宜居、绿色示范村庄 65 个,大进红旗、满月马营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22 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 770 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 42 亿元。
农村电商方面,开州区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全区聚焦电商需求加强物流设施建设,依托渝东北农副产品物流商贸城,建设快递物流分拨中心 2 个,入驻大型物流快递企业 8 家;建设乡镇物流服务站点 38 个、村级物流服务站点 136 个。积极培育电商主体平台,成功引进阿里巴巴、京东、百度糯米等一批知名电商平台,持续培育 "开街网"" 爱上开州 " 等本土电商平台,电商主体达 2800 余户,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 4.53 亿元,同比增长 28.7%。成功创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区县。
3.4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开州区高度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利设施建设、农村道路建设等措施,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开州区按照 "提产能、增效益、管长久" 要求,创新实施 "四个三" 管理模式,力争改造后的农田达到建一亩、成一亩、用一亩的目标。具体而言,"四个三" 管理模式即是规划・建设・运营 "三链贯通",提产能增效益;生态・数量・质量 "三位一体",强地力夯根基;科技・改革・数字 "三大赋能",管长久促升级;集体・企业・农户 "三方协同",激活力增动力。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 72 万亩,其中覆盖粮食主产区和大中型灌区 60 万亩。通过新建高标准农田有效盘活撂荒地 2000 亩,耕地地力提升 0.5 个等级以上,示范区亩均节水 25%、农药减量 15%,为粮食生产夯实了坚实基础。
水利设施建设方面,开州区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全区已建成各类水利工程数千处,包括水库、山坪塘、引水渠、提灌站等。近年来,开州区进一步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力度,仅 2025 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就计划新修 200 立方米蓄水池 5 座,整修山坪塘 21 座,新修和整治排灌沟渠 3651 米,安装灌溉管道 9600 米,完善沉沙井等配套设施。这些水利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有效提高了农田灌溉保证率和排涝能力,为农业稳产增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农村道路建设方面,开州区加强农村道路建设,改善农产品运输条件。在 2025 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计划新修和整治泥结石机耕道 10530 米,新建土质机耕路 3652 米,硬化机耕路 2246 米,完善涵管等附属设施。这些农村道路的建设和改善,提高了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降低了农产品运输成本,促进了农产品流通和销售。
农业机械化方面,开州区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全区已拥有各类农机具上万台(套),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率达 52.2%,比 2023 年增长 2.6%。近年来,随着现代化农机装备的推广运用,90 马力以上耕作拖拉机、4—6 行播种机、6 行乘坐式插秧机、70 马力联合收割机等农机得到广泛应用,大大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通过机械化生产,平均每亩粮食作物节约成本 390 元,旱地复种指数增加 40% 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升。仅 2024 年,全区共受理补贴申请 4492 份,受益农户及组织 4112 户,补贴机具 4500 台(套),使用补贴资金 542.283 万元。
智慧农业设施方面,开州区积极建设智慧农业设施,推动农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全区已建成智慧果园、智慧牧场等示范基地 10 个,形成农业大数据 "资源一张图" 框架。在临江镇建成集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控制作业装备为一体的 1 个智慧示范区、1 个调度中心、5 个信息系统、N 类园区设施的 "1+1+5+N" 管理系统,实现柑橘果园生产全程智能化智慧化;在大德镇智慧鸡场运用生产统计、饲料管理、环境监控等全程智能化系统,逐步实现养殖无人化。这些智慧农业设施的建设,为开州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3.5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品牌建设
开州区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牌建设,通过完善标准体系、加强质量监管、培育知名品牌等措施,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开州区瞄准市场需求,修订完善开州再生稻、开州蔬菜等地方标准 6 项,新认证 "两品一标" 农产品 21 个,有效期内 "两品一标" 认证总量达到 99 个。开展标准试验示范,筛选 55 项农业主推技术,重点加强绿色生态综合种养技术等先进实用技术推广运用,创建蔬菜标准园、茶叶标准园、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21 个。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为开州区农产品质量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撑。
质量监管体系方面,开州区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以蔬菜、水稻为重点品种,开展低毒生物农药试点 1.5 万亩,纳入全市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的经营主体 180 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保持在 98% 以上。建立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主体名录 469 家,开具合格证 7.3 万张,带证上市食用农产品 2.1 万吨。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保障了开州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了消费者对开州农产品的信任度。
品牌培育与推广方面,开州区坚持 "品牌强农" 战略,着力构建 "区域 + 企业 + 产品" 三位一体品牌体系,形成以 "开味开州" 区域公用品牌为龙头,"开县春橙"" 开州再生稻 ""开州冷水鱼" 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支撑,"开州香肠"" 紫水豆干 ""南门红糖" 等企业产品品牌为主体的 "1+4+N" 农产品品牌体系。全区农业品牌总数达到 101 个,拥有中国驰名商标 "开县春橙"1 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8 个、全国名特优新目录产品 4 个、重庆名牌农产品 30 个、"巴味渝珍" 授权产品 32 个,"开县锦橙" 成功入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开县木香" 成为全国首个木香价格指数发布品牌。通过强化宣传推介,充分利用农产品交易会、展销会、电子商务等平台,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品牌宣传推介,"开县春橙"" 开县锦橙 " 品牌价值分别达到 24.63 亿元、7.68 亿元。
农产品溯源体系方面,开州区积极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全区已将 180 家农业经营主体纳入全市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实现了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此外,开州区还积极探索农产品溯源新模式,如桐林村以牡丹为切入点,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信息农业转型,综合物联网、大数据等农业信息化技术,对牡丹种植大棚进行智慧化、精准化、自动化监测,通过 "三戳"(时间戳、地理戳、品质戳) 形式,为消费者提供全透明的农产品质量把关。
农产品加工与流通方面,开州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全区已建成浦里新区市级 50 亿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入驻食品加工企业 30 余家,年加工产值突破 60 亿元。同时,开州区还积极发展冷链物流,建设冷藏保鲜库,提高农产品保鲜能力。2022 年,全区整合财政涉农资金 1.9 亿元,实施农产品初深加工项目 98 个;争取中央资金 2000 万元,建成冷藏保鲜库达 30000 立方米。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延长了农产品产业链,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促进了农民增收。
四、农耕文明与现代农业发展的互动关系
4.1 农耕文明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与启示
开州悠久的农耕文明对现代农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生态智慧方面,开州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如 "三不采" 规约(未成熟不采、留种不采、幼苗不采),体现了开州先民早期的生态保护意识。这种生态智慧对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促使现代农业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开州区近年来积极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正是对传统生态智慧的传承和发展。例如,开州区推动化肥农药 "双减",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 5 万亩,推广 "鱼菜共生 + 尾水治理"" 稻田 +" 等综合种养模式 7.5 万亩,建立海藻肥、电解水等绿色投入品示范基地 2.6 万亩。这些措施体现了对传统生态智慧的继承和创新。
耕作技术方面,开州传统农耕技术中的梯田耕作、轮作倒茬、间作套种等技术,对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例如,开州沿溪壑筑梯田,"高下相接,如螺蛳旋绕" 的梯田耕作技术,为现代山地农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开州区近年来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仍然注重梯田整治,如 2025 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计划进行梯田整治 463 亩。此外,传统的轮作倒茬、间作套种等技术也在现代农业中得到了创新应用,如开州区推广的 "中稻 + 再生稻" 模式以及 "马铃薯 + 玉米 + 豆" 模式,实现了亩均粮食产量突破 1000 公斤的 "吨粮田" 目标。
品种资源方面,开州丰富的传统农作物品种资源为现代农业育种提供了宝贵的基因库。例如,开州的 "岩水土鸡"" 汉府黑羊 "等地方特色品种,以及“开县春橙”“ 开州金翠李”等地方新品种,都是在传统品种资源的基础上培育而成的。这些传统品种资源不仅具有适应本地环境的优良特性,还蕴含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为现代农业育种提供了重要的基因来源。开州区近年来加强种质资源保护,正是对传统品种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利用。
农业组织方面,开州传统农业中的 "换工" 等互助合作形式,为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据记载,嘉庆年间开县已经形成了 "换工" 这种劳动力市场,这在移民以前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是极为少见的。这种传统的互助合作形式在现代演变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开州区近年来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是对传统互助合作形式的创新发展。
文化资源方面,开州丰富的农耕文化资源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文化支撑。例如,开州的传统农业习俗、民间艺术、饮食文化等,都是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开州区近年来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正是对传统农耕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例如,开州区打造竹溪镇 "生态乐园・共享田园"、临江镇 "明德帅乡・美善福德" 等网红打卡地标,培育遇见云上、星空遥辰、南山忆等精品特色民宿,都是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4.2 现代农业发展对传承农耕文明的作用
现代农业发展不仅受益于传统农耕文明,也对传承和发展农耕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
传统农业技术的保护与传承方面,现代农业发展通过建立农耕文化博物馆、开展传统农业技术培训等方式,有效保护和传承了传统农业技术。例如,开州区南雅镇书香中心小学建立了 "古农具陈列室",收集了各种农业和手工匠使用工具 180 余件,包括诸如 "擂子"" 朴刀 ""墙板" 等濒临绝迹的物件。学校还编写了《走进古农具》校本教材,每个年级的学生每周上一节 "走进古农具" 课,课程内容随年级循序渐进,包括参观实物,了解古农具的历史、功能和使用方法,体验使用古农具,设计新型农具模型,修复和改造古农具等。这种做法不仅保护了传统农具,也让青少年了解和传承了传统农耕文化。
传统农作物品种的保护与利用方面,现代农业发展通过建立种质资源库、开展品种改良等方式,有效保护和利用了传统农作物品种。例如,开州区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培养 "岩水土鸡"" 汉府黑羊 "等地方特色品种 5 个,自主选育" 开州金翠李 " 地方新品种 1 个,推广面积 5 万余亩。这些措施不仅保护了传统品种资源,还通过现代育种技术对传统品种进行了改良,使其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发挥更大作用。
传统农业文化的挖掘与展示方面,现代农业发展通过建设农耕文化园、举办农耕文化节等方式,有效挖掘和展示了传统农业文化。例如,开州区打造竹溪镇 "生态乐园・共享田园"、临江镇 "明德帅乡・美善福德" 等网红打卡地标,培育遇见云上、星空遥辰、南山忆等精品特色民宿,都是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此外,开州区还举办三峡药博会、斗茶大赛、民俗节等品牌文化活动,策划推介 "红色研学"" 避暑纳凉 ""田园风光" 等精品旅游线路,有效展示了传统农耕文化的魅力。
传统农业生态智慧的创新应用方面,现代农业发展通过推广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模式,创新应用了传统农业的生态智慧。例如,开州区推动化肥农药 "双减",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 5 万亩,推广 "鱼菜共生 + 尾水治理"" 稻田 +" 等综合种养模式 7.5 万亩,建立海藻肥、电解水等绿色投入品示范基地 2.6 万亩。这些做法体现了对传统生态智慧的创新应用,实现了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
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发展方面,现代农业发展通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方式,创新发展了传统农业经营方式。例如,开州区培育 "加工龙头企业 + 农民合作社 (家庭农场)+ 产业园 (基地)+ 农户 + 农村电商" 等产业联合体 5 家,推行资产收益、土地流转、务工就业、生产托管等八型联农带农模式,利益联结脱贫户 3.1 万户,实现年人均增收 2800 元以上。这种做法是对传统 "换工" 等互助合作形式的创新发展,提高了农业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
五、小结与建议
5.1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重庆开州农耕文明史与现代化农业发展的系统梳理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农耕文明方面,开州农耕文明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时期,经历了从早期的 "刀耕火种" 到精耕细作的发展过程。在长期的实践中,开州人民创造了适应山地环境的独特农耕技术体系,包括梯田耕作技术、传统灌溉技术等;发明了种类丰富的传统农具,如锄头、耙锄、犁头、擂子、龙骨水车、戽水桶等;培育了适应本地环境的农作物品种,形成了以水稻、小麦、玉米、红薯为主的粮食作物体系和以柑橘、茶叶、中药材为主的经济作物体系;发展了丰富多彩的农业习俗,包括生产习俗、节庆习俗、信仰习俗、民间艺术、饮食习俗等。这些农耕文明成果是开州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化农业发展方面,开州区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方面,开州区加强种业创新,推广农业机械化,发展智慧农业,应用绿色农业技术,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方面,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方面,特色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价值链不断提升;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利设施建设、农村道路建设、农业机械化、智慧农业设施等不断完善,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品牌建设方面,标准体系、质量监管体系、品牌培育与推广体系、农产品溯源体系等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
农耕文明与现代农业发展的互动关系方面,开州农耕文明对现代农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提供了宝贵的生态智慧、耕作技术、品种资源、农业组织、文化资源等方面的启示;同时,现代农业发展也对传承和发展农耕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保护和传承传统农业技术、保护和利用传统农作物品种、挖掘和展示传统农业文化、创新应用传统农业生态智慧、创新发展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等方式,促进了农耕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5.2 对策建议
基于研究结论,针对开州农业未来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加强传统农耕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
1. 建立农耕文化保护体系:建议开州区建立包括农耕技术、农耕工具、农耕品种、农耕习俗等在内的完整农耕文化保护体系,通过设立农耕文化保护区、建立农耕文化博物馆、开展农耕文化普查等方式,全面保护开州的农耕文化遗产。
1. 开展传统农耕技术培训:建议开州区组织开展传统农耕技术培训,邀请掌握传统农耕技术的老农民、老匠人传授技艺,培养新一代的农耕技术传承人。同时,可以在中小学开展农耕文化教育,如开州区南雅镇书香中心小学的做法,编写农耕文化校本教材,开设农耕文化课程,让青少年了解和传承农耕文化。
1. 保护传统农作物品种资源:建议开州区加强对传统农作物品种资源的保护,建立传统农作物品种资源库,收集、保存和研究传统农作物品种,为现代农业育种提供基因资源。同时,可以在适宜区域建立传统农作物种植示范基地,展示和推广传统农作物品种。
1. 开发农耕文化旅游产品:建议开州区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农耕文化旅游产品,如农耕体验游、传统农具展示、农耕技艺表演等,将农耕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和文化产业,促进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方面:
1.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建议开州区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引进和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开展农业关键技术攻关,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1.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议开州区进一步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扶持政策,加强指导服务,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同时,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1.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建议开州区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做强做优柑橘、中药材、畜牧等主导产业,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1. 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建议开州区进一步加强农业品牌建设,完善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机制,提升现有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培育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提高开州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
1.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建议开州区进一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广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模式,发展节水农业、循环农业,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促进农耕文明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方面:
1. 推动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农业技术融合:建议开州区深入挖掘传统农耕智慧,将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农业技术有机融合,如将传统的轮作倒茬、间作套种等技术与现代种植技术结合,将传统的生态智慧与现代生态农业理念结合,形成具有开州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1. 促进传统农业经营方式与现代农业组织形式融合:建议开州区将传统的 "换工" 等互助合作形式与现代的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结合,创新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
1. 推动传统农业文化与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建议开州区将传统农业文化与现代农业产业有机融合,如将传统的农耕习俗、民间艺术等文化元素融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产品包装设计、农产品品牌建设等方面,提高农业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
1. 建立农耕文明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议开州区建立农耕文明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农户共同参与的融合发展格局,推动农耕文明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
综上所述,开州农耕文明史与现代化农业发展研究表明,农耕文明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和源泉,现代农业发展是农耕文明的传承和创新。只有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传承与创新并举,才能实现农耕文明与现代农业的良性互动和融合发展,推动开州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责任编辑:杨骁希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打开政协联线APP,阅读体验更佳
还没有评论,来抢沙发!
打开政协联线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