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要退出登录账号吗?
取 消
确 定
注 册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找回密码
上海市政协常委卢慧文:创新构建体育育人新生态
卢慧文/政协联线
2025-08-08 11:53 
在“教育强国”建设与“健康中国”战略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上海市《深化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的出台,标志着学校体育改革从碎片化推进转向系统性重构。《措施》最突出的价值在于以“健康第一”为逻辑起点,构建了“时间保障—质量提升—资源整合—技术赋能—评价督导”的全链条育人体系,既回应了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时代关切,更彰显了“为了每一个孩子终身发展”的教育本原。
如何深刻认识《措施》重要性,并落实到学校体育工作中,值得认真思考和探索实践。
以“时间+空间+课程”三维协同,破解“动起来”难题。在时间管理上,应让碎片化时间成为“被动运动”的有机组成,将日常作息与体育锻炼相结合,与《措施》中“统筹用好教育教学活动时间”的要求相契合,实现“时间保障不是简单做加法,而是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全时段育人”的理念;在空间利用上,应让有限空间承载“全天候”的多元运动需求,向空间要效益,落实《措施》中“挖掘校内场地资源”的要求,让体育空间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场景创新激发学生主动锻炼的内驱力;在课程质量上,应将体育从单一技能训练升级为“知识+技能+素养”的综合培养,让学生理解运动原理、掌握自我保护技能、形成团队协作意识,把体育真正从“身体活动”转化为“人格塑造”的过程,进而体现“为了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
以“数字赋能+师资激活”双轮驱动,构建体育育人新范式。《措施》将数字化技术与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两大支撑点,前者解决“科学锻炼”的精准性问题,后者破解“专业保障”的可持续问题,二者共同构成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在数字化赋能方面,学校体育组、信息技术部、卫生室等应共同合作,将体测和体检等不同条线的数据整合到学校数字中台上,形成学生“体质健康数字档案”,这种“数据驱动”的管理模式,不仅让教师掌握学生身体健康数据,更让家长直观了解孩子的体质变化,形成家校共育合力。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不仅要让体育教师承担学科教学任务,更应在班级导师、班主任、大队辅导员、校队教练、德育管理等岗位上发挥作用,这种“一岗多能”的培养模式,既可回应《措施》中“配足配强体育教师”“建立学科教师带练体系”的要求,更打破了学科壁垒,让体育教师的专业价值在育人全场景中得以彰显。
以《措施》为起点,奔赴体育育人新未来。《措施》不仅是政策文件,更是激发基层学校实践创新的“催化剂”——“每天2小时”不是机械的时间累计,而是融入校园生活的有机节奏;体育课程不是单一的技能传授,而是跨学科融合的素养培育;数字化技术不是冰冷的监测工具,而是精准育人的智能助手;体育教师不再是边缘角色,而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参与者……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是“教育强国”建设重要的基石。
(作者系上海市政协常委、科技和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民进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协和教育中心总校长)
责任编辑:谷钦慧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打开政协联线APP,阅读体验更佳
还没有评论,来抢沙发!
打开政协联线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