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要退出登录账号吗?
取 消
确 定
注 册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找回密码
静安区政协委员姚耀:厘清“助老陪诊”服务精准性
姚耀/政协联线
2025-04-18 08:54  来源:政协联线
上海户籍老年人口已突破568万,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81.64万。随着人口老龄化尤其是高龄化的加速演进,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就医陪诊需求日益凸显。今年1月,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上海市老年人助医陪诊服务试点方案》,聚焦老年人陪同就医需求,在浦东、黄浦、静安、徐汇、长宁、普陀、虹口、杨浦、松江9个区启动陪诊服务试点,组织养老服务机构开展助医陪诊服务。
目前,这项工作已完成陪诊人员的动员招募,正有序开展培训、考核工作,各试点区将根据培训考核情况,陆续向社会发布具备常态化专业服务能力的养老服务机构名单,老年人及家属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相应机构和陪诊师提供助医陪诊服务。
市民政局认为,部分区通过试点,在人员培训、规范服务、多方联动、便捷服务等方面开展了初步探索,但还需要市级层面完善顶层设计、规范从业资格认定和服务内容,并加强监督管理,进一步扩大服务供给,发展一批能规范提供陪诊服务的养老服务机构和一支陪诊师队伍,探索形成本市老年人助医陪诊的服务流程、收费机制和监管举措,并适时总结提炼相关工作规范标准和经验做法,推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目前,专业陪诊服务已被纳入上海养老服务补贴服务内容,对低保、低收入等困难老年人实行兜底保障。同时也鼓励各试点区、街镇结合购买服务等形式,为80岁以上高龄、独居等特定对象提供低偿、普惠的助医陪诊服务,以及通过社会公益慈善资源为老年人提供一定资助。
厘清“助老陪诊”服务精准性,是这一为老服务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根据基层走访和反映,目前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宣传很热,但存在概念被混淆问题。试点根本目的是为解决部分老年人对助医陪诊的需求,“助老”是前提,是初衷。而且,其试点范围也只是在养老服务机构开展,范围包括9个试点区收住老年人的养老机构、长者照护之家等,并未对社会全部开放。但宣传时只强调“陪诊”,以及“陪诊师”,而忽略了加注“助老”的前提。造成不少群众误以为是覆盖全龄人群的陪诊服务,无形中给基层街镇和居委会造成较大压力。其实,真正有陪诊需求的是75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把真正的助老陪诊做实,才是这项为老服务的应有之义。
二是陪诊师资质培训中往往忽视服务实际需求。3月24日,上海市陪诊师培训启动会举行。目前,有关陪诊的报道内容很大部分集中在陪诊师资质培训,看似专业,但往往忽略整个陪诊过程中,不少独居老人上下楼、轮椅的搬运、来往医院的交通等“粗活累活”,其实这些与在医疗机构里挂号、就诊、配药等同样重要。目前,在支付宝等平台上搜索“陪诊”,会冒出不少市场化的陪诊服务信息,这些陪诊服务收费名目繁多,且价格较高。若过度强调“陪诊师”概念,可能会诱导市场趋利地涌向所谓“陪诊师培训”等赚钱的项目,对政府规范助老陪诊市场的初衷形成挑战。
三是医疗资源下沉仍有待完善。不少社区居委和志愿者反映,目前不少老人的陪诊需求就是配药。但不少慢病和长尾疾病的药物基层医院往往配不到,比如精神类药物、肾衰竭药物等,而不少高龄患者辗转医院无非是为了定期配到这些药物。医疗资源下沉,就应该把相关患者资料归档整理,分门别类地真正下沉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梳理、筛选真正的陪诊需求,方便高龄患者就医取药。
综上所述,希望有关部门进一步厘清“助老陪诊”服务精准性,避免将政府主导的“助老陪诊”与市场化的陪诊服务等同和混淆起来。
(作者系静安区政协委员、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谷钦慧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打开政协联线APP,阅读体验更佳
还没有评论,来抢沙发!
打开政协联线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