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要退出登录账号吗?
取 消
确 定
注 册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找回密码
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上海:促政策落细落实,让民企可感可及
顾杰、林子璐/解放日报
2025-04-04 08:27 
助力民营经济发展,上海再出重磅实招。
4月3日,上海召开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部署实施《新时代新征程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引起广泛关注。这份沉甸甸的政策文件,共包括六个方面26条措施,有力回应了民营企业在实际经营过程中的诸多现实关切。
在上海的经济版图和发展战略中,民营经济扮演着重要角色,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发展壮大,上海有着极为清晰的共识,此次方案提出的保障民企平等参与、完善民营企业投融资支持政策、解决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等举措都表明,这是一份颇具问题意识的文件,可以说是把企业的“问题清单”变成了政府的“任务清单”。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眼下,更重要的关切在于,如何把这些政策举措不折不扣地落实落细落到位,让民营企业真正“可感、可及”。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和现有政策体系的衔接,换句话说,就是要做好各类政策的“一致性评估”,形成政策合力。这至少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存量,二是增量。
上海对民营经济的支持是一以贯之的,此次推出的一揽子政策并非“另起炉灶”,而是在既有政策基础上的进一步延续和深化。仅今年以来,从蛇年首个工作日发布优化营商环境8.0版行动方案,到最近金融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等一系列举措,都是为民营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而只有保障好与存量政策的连续性和衔接性,具体落地时才能更为顺畅。
增量政策的落地更要注重整体衔接,这往往体现为不同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一些助企政策涉及经营不同环节,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在落实中更要注重跨部门协同,对涉及多领域的政策,要进一步明确牵头部门和责任主体,才能避免部门“踢皮球”,让企业不再“无所适从”。
如何统率、评估这么多部门的工作,企业的感受依然是最重要的标尺。就像今年上海优化营商环境8.0版行动方案中,明确将“提升企业感受”这一表述纳入标题。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在政策落地和执行的过程中,只有搞清楚为了谁、服务谁,才能真正厘清怎么去做、做没做好。反复强调企业感受度的重要性,也是要在政策落地执行的过程中,搞清楚政商关系的先后问题。把评价标尺交给企业,其实就是要让政策制定者换一个身位,以企业的感受度为先,学会用企业的眼光看问题。
毕竟,政府固然是政策的制定者,但民营经济发展的主体永远是企业。政府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这一转换,评价标尺的让渡本身就意义非凡。
这一点上,上海先前的实践已经有很积极的案例:比如上海率先推出“一网通办”“高效办成一件事”“检查码”等惠及企业的政策举措,都是简化了政府的行政流程,将企业的感受度放在首位,为企业实打实减负。在接下来的一系列行动中,毫无疑问,这一有益的实践心得还将继续下去。
更进一步讲,未来提升企业感受度的空间,是在服务企业的细度和精度上。在这一层面上,颗粒度越细,精度越高,越能真正帮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各类共性和个性问题,政府服务的落地执行才越真实可感,效果也更易于评估。
所谓“有的放矢”,现实经济活动中,企业面对的问题常常是具体而微的,甚至可能牵扯到最细枝末节的问题,比如中小企业的收账问题、市场竞争的准入问题等。进一步细化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将这类看似具体的小问题一并纳入政策工具包,将大大提高各项措施的可执行性。具体的、实际的,才是可落地的,才是真正能让企业有所感知的。
从此次上海发布的若干措施中,就很能看出进一步在细节发力、做实做细的政策倾向。以政策落地之“实”,成就民营经济之“强”,这也将反馈到企业的真实感受中,成为再一次吹动民营企业蓬勃发展势头的春风。
责任编辑:谷钦慧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打开政协联线APP,阅读体验更佳
还没有评论,来抢沙发!
打开政协联线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