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报 2025年04月03日 18版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科学普及工作,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强科学教育有利于提升创新能力、培育创新文化,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夯实人才基础。我国高度重视科学教育,大力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鼓励和支持各行业各部门建立科普教育、研学等基地,提高科普服务能力。《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加强科学教育,强化核心素养培育。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成果显著,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但也要看到,科学教育是一项长期性工作,需要久久为功。建议推出更多举措提升青少年群体的科学素质,鼓励更多社会主体参与进来,提供更丰富多样的科学教育资源,让科学教育更加有趣有效,点亮更多科学梦想。
营造良好的科学教育生态环境,需要相关行政部门、科研机构、学校等持续加强协同、发挥合力。在教育的价值取向上,需坚持立德树人,鼓励学生追求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与人类共同发展;在教育质量评价上,从过度注重知识和考试成绩,转向更加全面发展的评价;在学生培养模式上,避免统一的标准化模式,更加注重以多样化为导向的教学;在教育管理方式上,更加注重专业引领。
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主动性,持续加大实验在科学教育中的比重。事实上,万物皆可实验,每一块泥土、每一朵鲜花、每一片晴朗夜空,都是探索科学的好机会。任何平凡的现象,都可能蕴含着知识的矿藏,因此科学教育要鼓励孩子们动手实验,让他们通过行动发现现象、产生问题、寻求证据、探索未知。这些经历也是启迪心智、锻造人格的长期过程,对于未来的科技工作者来说更是弥足珍贵的体验。现代学科的知识结构庞大,通过细水长流的沉浸式教育教学方式,让学生的大脑中出现一片片可知可感的知识拼图,可以帮助孩子们从量变实现质变,进而理解学科间知识的关联性。
发挥多学科融合力量,培养更多高素质科普人才。科学教育并不只是科学老师的事,许多学科都包含着丰富的科学教育内容,加强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都大有裨益。在加强专职科学教师培养,提升其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同时,还需加强跨学科背景教师的培养,不断提升全体教师科学素养能力,发挥好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科学教育中的作用,将科学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教学中更加重要的内容。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
责任编辑:丁元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