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要退出登录账号吗?
取 消
确 定
注 册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找回密码
人民日报关注|上海虹桥临空经济园区:在这里每家企业都有一名专管员
季觉苏/人民日报
2025-04-02 07:53 
《人民日报》2025年4月2日 11版

《人民日报》2025年4月2日 11版

编者按: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在此前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政商关系不仅关涉营商环境,而且反映党风、政风和社风。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要求干部清清爽爽用权、倾情倾力服务,主动关心、及时回应企业的诉求。
近年来,上海虹桥临空经济园区为每一家企业配置专管员,搭建政企沟通桥梁,为企业发展提供全周期服务。日前,本报记者探访临空经济园区,从该园区积极协调解决企业职工出行问题,展现其优化营商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积极探索。

“园区内交通畅达了,但早晚高峰还是挺堵的。”
“地下通道开通后步行方便了,可上次有个访客在里面迷了路。”
“我们企业员工最大的心愿就是上班能再方便点。”
…………
在上海虹桥临空经济园区,无论是市、区、街道层面的企业走访,还是专管员与企业的日常沟通,交通是绕不开的话题。
其实,交通原本是临空经济园区的巨大优势。展开地图可以看见,临空经济园区紧临虹桥机场、西接上海外环,商务出行十分方便;地铁2号线、10号线穿行而过。再将视野放大,这里就像一个“Y”字形的交会点,衔接沪宁、沪渝、沪嘉高速公路,与长三角主要城市贯通,区位优势显著,吸引着各类外向型企业聚集于此。
“13.89平方公里的园区内聚集着1400余家企业、7万名白领,现有的交通格局与这里的经济密度相比,略显局促了。”临空经济园区专管员林文欢介绍。这几年,临空经济园区人气越来越旺的同时,也对园区的交通规划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
园区的营商服务中心作为负责园区招商引资和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的专设部门,现有专管员20余名。其中,企业专管员负责当好“全科医生”,大到投资兴业,小到办事跑腿,一口对接企业从前期洽谈落地到后续经营的诉求,为企业发展提供全周期服务;楼宇专管员须对所辖楼宇及入驻企业信息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发挥属地协调服务作用,加强与楼宇业主招商联动,跟踪做好未落地企业转化工作。
企业有诉求,政府部门及时回应。首先要打通“大动脉”。逢“山”开路,园区西面的外环路,正在不封路、不影响通行的情况下,在现有车道上方加设高架,相当于把这一段的外环路“抬”起来了;遇水架桥,园区北面,苏州河上将架起一座人行桥,实现了园区与对岸普陀区和嘉定区的连接。
“这些都涉及大量的跨部门,甚至跨区的沟通协调。但得益于良好的沟通机制和服务企业的营商共识,这两项工程推进很快,未来两三年将全部实现。”东虹桥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临空园区党委书记孙胤说。
“到时候这里的交通就大变样了!”每次走访企业,孙胤总会打开手机,指着地图反复向企业解说新的交通格局。“缓解焦虑,提供情绪价值,给企业吃下‘定心丸’,也是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孙胤笑着说。
一人“吆喝”还不够,如何让包括交通规划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清晰传递给更多的企业?在园区,每家企业都有一名专管员,每周五,专管员们还会聚在一起开一场分享会,既包括学习最新政策、产业知识,还会分享汇总过去一周走访企业收集的问题。会后还会梳理出共性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除此以外,园区还邀请长宁区建交委、交警支队和园区企业党员职工代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一起分析园区交通堵点和痛点,讲解未来道路规划,探讨如何优化方案。“感觉我们也是园区的主人。”会上,一家企业代表感慨。
“除了打通大动脉,在畅通园区交通的‘微循环’方面,我们还可以做什么?”在一次研讨会上,有专管员抛出了这个问题。
园区内有不少规模较小的初创企业,由于难以运营专门的接驳巴士,员工上班的“最后一公里”成了难题。
“与其我们在办公室里想破了脑袋,不如喊企业一起解决!”林文欢说。于是,在一次次的头脑风暴中,共享巴士运行线路酝酿形成,不少园区企业加入进来。如今园区有数千名员工搭乘共享巴士上班。
2024年9月,从地铁淞虹路站前往园区的地下通道竣工开放,这是园区许多白领上下班的必经之路,从地上改到地下,不仅实现了人车分流,也提升了步行体验。“方便是挺方便的,就是有点复杂。”在一次园区与企业的早餐会上,一家外企的负责人提到新开的地下通道,直言不讳地说,“尤其是第一次乘坐地铁来园区的人,很容易在地下通道走错路。”
在园区,人们常用“七下八上”来形容地下的交通系统,可见地下网络的稠密和复杂。这名外企负责人的话引发了孙胤的思考。“我们与企业很亲近,有话直说。”孙胤说,“如今,交通系统的改善已经从之前的‘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要在提升体验方面精雕细琢。”
2024年底,孙胤召集了园区内多位市区层面的“两代表一委员”和企业党员职工代表,从地铁站出发,专程走了一趟地下系统,大家边走边驻足、边讨论,记录下各种标识不清和不够美观的细节。之后又反复召开座谈会,请专业设计团队设计统一的标识系统,邀请企业讨论方案。
“地上的指引标识可以从地贴换成投影,美观又灵活。”“可以适当增加些语音播报指引。”……讨论会上,企业代表们你一言我一语。“如今,设计方案已经基本确定,其中有40%的细节是由大家讨论出来的。”孙胤说。
为何要花如此多心思改善交通?“路上少花点时间,企业就多接点订单、多一些营收,园区也就更有活力!”孙胤说。
记者手记
在精细服务中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说到优化营商环境,许多人想到的可能是一系列扶持政策,一连串补贴数字,不断刷新纪录的开办速度……但在上海这个园区,基层干部们琢磨的却是“地下标识如何更清楚、更美观”这类小事。
小事其实不小,这些细节也是营商环境的一部分。有企业反映,曾经有访客在地下隧道迷了路,差点没赶上重要会议。一场商务洽谈,小则关乎一个订单的签署,大则影响一家企业的命运。
优化营商环境,首先要明白企业到底要什么。有一家企业的负责人说:“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方便’,上班方便、出差方便、吃饭方便、谈业务方便……”一句“方便”,看似简单,实则关系到方方面面,是一种不可量化的心理感受,需要职能部门不断了解、满足企业诉求,从小事做起,在细节上琢磨,日渐完善、久久为功。
如何让企业愿意提诉求?园区的企业给出了答案——以往的意见、建议得到重视,园区的变化有目共睹:人才公寓的环境不断改善,功能越来越丰富;口袋公园景观不断提升,连座椅都换成了晒后不易发烫的材质……提需求,被采纳,见成效——政商关系越来越“亲”,渐渐形成良性互动。
责任编辑:丁元圆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打开政协联线APP,阅读体验更佳
还没有评论,来抢沙发!
打开政协联线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