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3月29日,第七届北京大学清明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会议中心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死亡与尊严”,旨在通过尊严意识的倡导与弘扬,将死亡尊严意识融会到医疗与殡葬,捐献与移植的过程之中。论坛由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主办,福寿园国际集团、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协办,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上海福寿园公益发展基金会、礼济学院支持。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为本届论坛致辞,他表示北京大学清明论坛从2018年开始举办,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产生了越来越大的正面的社会影响,论坛对死亡问题的讨论也越来越深入。
主论坛环节中,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原副主席周汉民发表了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生命尊严”的演讲。他表示,生命尊严作为人类社会的核心价值之一,从人类文明诞生以来就备受关注。今天我们来到了数字时代,2024年,中国数字经济的规模已经达到86万亿人民币,占中国经济总量42%。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手段,使我们更好维护和提升生命尊严,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的诊断疾病,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命质量,延续下去;另一方面,对迈入生命终章的人,人工智能发展同样可以提供维护其尊严。
中国香港电影导演陈茂贤、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徐爱国、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教授张新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主任医师薄世宁、新精英生涯创始人古典、当代作家陈年喜等专家学者发表演讲,从哲学、法学、医学、社会学、伦理学、生命科学等角度,共同探讨如何体现和保障现代人的死亡尊严,如何在人们生命的尽头发现死亡的光辉,如何在人类与死亡的遭遇中揭示生命的意义。
最后,论坛形成“2025年北大清明论坛共识”。共识提出“生命是有尊严的。无论是临床死亡的那一刻,最后时刻的器官捐献,还是殡葬追思、哀伤抚慰的全过程都应该,也必须是庄严神圣的。死亡是生命的组成部分,生命的尊严蕴含死亡的尊严。死亡尊严不仅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行动,一项规范与制度。”
据悉,北京大学清明论坛是一个以生命、衰老、死亡、纪念为主题的公共性、学术性兼备的生命文化研讨平台,获得广泛社会关注和好评。
责任编辑:杨骁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