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要退出登录账号吗?
取 消
确 定
注 册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找回密码
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系列访谈(七):遵循布局规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人民政协报
2025-03-12 07:48 
编者按
2023年7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以全新视野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构成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进一步丰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深刻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刊发系列访谈,约请部分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从学理层面研究阐释,交流心得体会,进一步全面学习领会新质生产力的理论贡献,以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创新。

嘉宾
樊 杰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黄群慧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
陈 东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
李佳洺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
郭 锐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
主持人:
记者 司晋丽
影响新质生产力布局的因素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积极发展服务业,加强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在您看来,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产业发展有哪些新特点?
黄群慧: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以数智化、绿色化为方向的科学技术日益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学技术从渗透要素独立为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构成,数智化的最为基础的数据要素已经被认为是独立的生产投入要素,由此加快产业发展数智化、绿色化的进程。
第二,以数智化、绿色化和融合化为方向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将开启智能绿色经济增长新时代。
第三,以促进未来产业超前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和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为主要内容的产业政策将日益得到重视。
第四,“新能源产业——信息通讯业——智能绿色制造业”构成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现代部门”,以马克思关于机器大工业“发动机—传动机构—工作机”论述为分析框架,可进一步拓展指导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第五,产业组织变革趋势是实现从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消费向柔性化定制型生产和个性化、服务化消费转型,以平台化、集群化、定制化为主要方向的产业组织变革促进多样化范围经济的形成和效率提升。
第六,以人工智能全方位、深层次赋能新型工业化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方向。
记者:这些特点会对新质生产力布局产生哪些影响?
樊杰:新质生产力突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基本驱动过程,创新链和产业链的空间关系成为新质生产力布局的关键。
构成创新链的空间要素,包括人才区位、创新流、创新网络的演变特征,这些对新质生产力布局有显著影响。创新链和产业链在空间上的耦合关系也是影响新质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因素。传统生产力在物质产品的生产上仍然存在运输成本的限制,上下游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有利于降低综合物流成本。而新质生产力主要受科技创新驱动因子的影响,特别在研发环节,客观上使得企业在空间上有接近的需求以利于创新。
李佳洺:创新链和产业链在空间上具有耦合收缩效应,企业之间通过近距离的频繁交流、人员流动、合作研发以及通过学习之后的叠加创新,进一步推动了新质生产力螺旋上升。
流空间耦合和节点枢纽功能耦合一方面放大了新质生产力结构中源汇节点汇聚各种生产要素特别是优质生产要素的能力,当节点成为面向全球的世界级城市时,通常所需的加工生产空间至少是一个城市群的体量;另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空间结构中位序—规模的组织模式,新质生产力在网络中所处的位序不单与其规模结构成正相关关系,还取决于其在网络中的功能高低,及其所赋予的系统控制力。
此外,与新型生产关系的空间适应性也对新质生产力布局具有重要影响。其目标指向是适应不同地域功能区特点,有利于创新人才集聚、创新要素流动顺畅、创新网络格局稳定。
樊杰:的确如此。新质生产力强调以生产力要素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由此引发新质生产力地域属性的变化,这成为影响新质生产力布局的新因素和新趋势。
以数据等非物质性要素为基础的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绿色低碳技术等的突破创新和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应用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驱动力,非物质性要素在新质生产力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非物质性要素较物质性要素空间分布的非均衡性更为显著。
李佳洺:新质生产力强调了劳动者的创造力、创新力,而非可被机器替代的简单的劳动力,未来新质生产力布局的决定性因素将由生产资料转变为劳动者,新型劳动者逐步成为影响新质生产力布局中关键性的稀缺要素,也是空间分布极不均衡的要素。
以工业制造业为主的传统生产力的实现是由产业链上下游协作完成的,呈现链条式特征,新质生产力创新模式呈现层级化、网络化、跨区域特征,创新的实现和空间组织过程具有分散化、渐进式、链条式的特点。
数据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流、物质流等共同形成了以“节点—网络”为特点的流空间,流空间的崛起弱化地理空间距离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影响,使得新质生产力可以在更大空间范围内进行布局和组织。
以创新为显著特征的新质生产力更加注重创新效能的最大化,创新效能的提升要求创新要素高效流动,在这一过程中要避免产生新的不平衡。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应遵循新质生产力布局规律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了解新质生产力布局规律,对于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有何重要意义?
郭锐: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应遵循新质生产力布局规律,重视资源环境承载力约束的作用,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取向,符合效率与集聚的内在要求,兼顾国际开放合作的效能和区域分工协作的效能,创建国家新质生产力网络系统和新质生产力地域综合体。
一是选择具有全球科技创新竞争力和参与国际竞争条件优越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发展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新质生产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控制力的产业高地。避免遍地开花、低水平重复。
二是在我国具有科技创新和产业基础的都市圈和城市群区域,在全国一盘棋中、找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比较优势,重点突破,差异化发展。要避免脱离比较优势的建设冲击全国新质生产力的有序发展,以及就地分割式建设创新链、产业链。
三是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语境下,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定制科技创新,开辟经济新增长点和新赛道,在创新与发展良性互动中培育新质生产力。
四是抓住新质生产力发展机遇,促进当地传统特色产业经济体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强化中心城市的产业经济能级,提升对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配套制度支撑
记者:要促进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需要哪些配套制度作支撑?
陈东:聚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空间协同发展的配套制度建设,非常重要。
聚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在教育资源、创新资源密集的地区,加快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改革,加强基础研究对科技创新的支撑力度,为人才松绑,改善人才发展的环境,实现人才工作的精准化和科学化,提升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充分发挥创新人才集聚地和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在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集聚的地区,充分发挥制度改革的创新引领优势,完善科技创新组织方式和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加快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建立和不断强化利用全国创新资源的科技计划体系。
聚焦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形成创新链和产业链在空间上耦合和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在空间上的深度融合,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在双向互动中实现产业发展牵引科技创新、科技创新重塑产业链。在传统产业集聚的地区,要着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加快形成推动企业及有关科研机构发现更多的技术应用新场景的激励机制,在解决产业链“卡脖子”问题中塑造新质生产力,为新质生产力在产业层面向转型升级和纵深发展提供“试验场”。在创新资源、新兴产业密集的地区,要积极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促进科技创新不断衍生新兴产业,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衔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依托市场需求“找场景”,以全方位、全场景融入生产生活的系统创新和突破为重点,促进政产学研用的有机整合,加快形成百花齐放、共荣共赢推动技术研发和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樊杰:此外,还应聚焦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和适应对外开放的新要求,完善配套制度。聚焦国家“一盘棋”的系统谋划,形成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形成新质生产力生产网络和体系的体制机制。一方面,要发挥好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积极引导各地找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位置,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避免资源过度投入、竞争过度内卷的情况。要支持新型要素资源相对丰富、新兴产业基础相对较好、前沿科研条件相对领先的地区先行先试,同时也鼓励其他地区探索符合国家战略方向、立足本地禀赋和优势、地域特色鲜明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另一方面,要畅通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各领域各环节,紧紧围绕新产业新布局的需要,着力推动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新材料新技术劳动资料、数字化智能化劳动对象优化组合,使新质生产力全要素跨产业、跨领域、跨区域、跨方式一体融合发展,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在高标准联通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下一体联动。
聚焦开放的经济格局,形成开放的具有竞争力安全性和韧性的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统筹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促进技术、人才、数据等创新要素安全高效流动,为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在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基础上,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动科技创新法律、技术标准、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环境等方面的制度与国际接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加快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拓展和深化中外联合科研,开展以企业为主导的国际产学研合作,引导支持国内企业设立海外研发机构、外资企业在境内设立研发机构,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全球人才引进和使用制度,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国际前沿技术和国际化劳动者队伍支撑。
  (杨虎涛、陈卓等对此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丁元圆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打开政协联线APP,阅读体验更佳
还没有评论,来抢沙发!
打开政协联线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