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拍摄 剪辑:张雷(03:16)

全国政协委员倪闽景与师生现场连线
近年来,教育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中提出,到2030年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的目标,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通识指南,许多地区已经推出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区、实验校,基本指向于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工智能的话题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相关教育问题再次引发热议。人工智能课程的重心究竟是什么呢?3月7日下午,在沪全国政协委员倪闽景通过现场连线的方式,与来自卢湾高级中学的20多名师生面对面交流人工智能和教育之间的话题,黄浦区政协委员朱锦川、何莉参加活动。
现场连线中,学生们向倪闽景提问:“能不能设计一些更有趣的AI实践课?”“能不能让大学或企业专家直接进课堂,与老师配合教学?”“未来大学专业和职业方向会不会因此调整?”倪闽景对于同学们在科创启蒙阶段的迷茫,逐一进行回答,并鼓励大家“你们每个人都有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可能。”

活动现场
协商文化进校园,催生“模拟”提案为更好地推动人工智能教育,早在2023年3月,黄浦区政协通过品牌工作“协商文化进校园”开展视频连线活动,邀请倪闽景作为卢湾高级中学校外辅导老师,与学生们就教育、科普等话题进行讨论,席间学生们对人工智能的相关问题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这也引起了全国、上海市以及黄浦区三级政协委员的重视,他们结合自身教育工作经历,对推进人工智能教育产生了联合提案的想法。
2024年4月,三级政协委员与卢湾高级中学师生展开“人工智能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专题调研会,并对达闼人工智能创新产业基地、宝武集团环科企业、智慧黄浦综合运营智慧中心等进行考察,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中的广泛应用和巨大潜力。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形成调研报告,并转化为政协“模拟提案”。在此基础上,黄浦区政协科教卫体委员会与学生们协商讨论,最终形成真正的政协提案。
2025年1月,三级政协委员再次与卢湾高级中学师生一起召开“政产研学协同推进黄浦人工智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联合提案协商会。上海市政协委员吴蓉瑾、黄浦区政协委员丁勇,以及黄浦区政协相关界别的代表,包括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界人士和学生代表,围绕人工智能的高质量发展展开热烈协商,提出具有创意的建议。此次活动不仅为高中学生再次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感受协商民主的机会,更是为完善相关提案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学生现场提问
专家建议:政产研学协同推进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倪闽景将相关提案带到北京,并提出当前全国人工智能教育的现状存在教育资源分散、课程内容建设滞后、师资素养参差不齐,以及与产业需求脱节等问题。
倪闽景表示,全国人工智能教育资源分散在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缺乏共享机制,部分学校购置的实验设备使用频率低,而其他地区的学生却缺少实践机会,导致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现场突出。有些地区虽然开发了人工智能课程,但缺乏流程化建设与更新模式,推进缓慢,难以紧跟技术发展步伐。
何莉坦言,多数教师在传统学科教学方面经验丰富,但人工智能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薄弱,缺乏系统培训机会,对最新技术、应用和发展趋势了解不足,制约了人工智能教育高质量发展。
朱锦川表示,人工智能创新的前沿在企业,但教育与产业联系不够紧密,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未能及时根据产业需求调整,导致人才供需失衡,从而影响了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对此,委员们建议,制定“政产研学协同推进”的相关政策。由政府主导,政策引领与资源整合,设立专项资金并建立体验中心,整合国家、省、市、县、校多层次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打破地域和机构壁垒,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互联互通和高效利用;此外,强化课程内容开发与应用的基础平台建设,例如建设数字平台,推广统一的人工智能教育数字平台,为课程教材建设和持续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内容载体和应用平台,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发挥各级平台作用,明确职责分工,各级平台满足个性化需求,形成上下联动,建立各级平台衔接机制,确保资源顺畅流通和有效整合;加强科研机构助力,开展前沿研究与师资培训。
图片由丁元圆 摄
责任编辑:张希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