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政协委员钱昆
2024年12月14日,2024年度华夏医学科技奖颁奖大会在广州隆重召开。华夏医学科技奖是经科技部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简称中国医促会)设立和主办的全国性医学奖项,旨在奖励在医药卫生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单位。其中,青年医学科技奖评选奖励在我国医药卫生与健康领域中作出重要发现、取得创新性的成就,推动相关学科发展,或者在技术研发中取得重大发明创造、关键技术突破,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或者产业化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此次获颁华夏医学科技奖青年医学科技奖的共有20人,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副院长钱昆获此殊荣。
创新突破,发挥专长奋发有为
钱昆一直致力于面向分子组学的检测分析方法学及重大疾病的生物医学应用研究,针对生物系统中低丰度表达标志物与高复杂度样本带来的挑战,通过构建芯片结构、设计材料器件表面与分子组作用界面,结合临床需求发展体外分子组质谱检测方法,开发适用于肿瘤等重大疾病早期筛查诊断与监控预后的应用技术。
钱昆在代谢小分子组、蛋白大分子组、(单)细胞分子组工程中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创建了具有精密可调结构与化学界面效应的分子组捕获体系,提升了生物系统分子组分离富集效率两个数量级以上;提出了选择性离子化机理与多重分析耦合的分子组检测方法,构筑了包含上千种指标的快速(秒级)组学分析平台;突破了重大疾病精准体外诊断与单细胞鉴定的分子组分型技术,实现了十万例级别临床队列应用与单细胞族群研究。这些成果为分子组学的检测分析方法学及重大疾病的生物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突破点与平台支撑。
钱昆担任7个国际学术期刊编委、编辑,50多个国际学术期刊审稿人,已在Cell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50余篇;申请专利40余项(多项已转化),并与多家国际、国内生物技术公司及三甲医院、医疗企业开展研发合作;牵头获中国体外诊断优秀创新产品金奖、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特别金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等。
创新突破,发挥专长奋发有为
钱昆聚焦产学研融合路径,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紧紧围绕生物医药等领域产学研方面深度融合发展,开展系列项目线上、线下调研,挖掘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项目落地。
2023年7月至2024年6月,钱昆被选派到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挂职任副主任,主要分管生物医药(产学研融合)相关工作,及协助管理生物医药和新材料处工作。
挂职期间,钱昆着力投入生物医药企业落地浦东工作,助推多家细分领域头部企业有意向到浦东发展并落地项目。他着眼海外高端人才和区域优势,为高质量、高通量引进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打造样板。
作为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责任科学家和团队负责人,钱昆积极赋能区域生物医药产业研发,进一步提升高校和医院的成果转化能力。利用自身资源优势,设计强化方案,高效链接生物医药相关的产学研平台和政策,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贡献力量。2024年,他还受邀参加了第五届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在“科技创新塑造未来之城”圆桌论坛上围绕从高校基础研究转做产业工作主题进行了交流分享。
积极作为,认真履职参政议政
身为上海市政协委员、农工党上海交通大学委员会副主委,钱昆不忘初心,励精笃行,广泛参与调查研究,积极参政履职。
2024年年初,钱昆作为第一提案人在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期间提交了“关于激励创新药械扬帆出海,加快推动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的提案”。他认为,创新药械竞逐国际市场是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内在要求,也是区域创新能级的重要标志。上海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企业“走出去”工作,在创新项目布局、海外上市产品支持、临床研究能力提升、加强“走出去”服务能力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针对创新药械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仍面临的制度环境差异、监管科学相对滞后、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研究质量有待提升等瓶颈问题,钱昆从五方面提出建议:强化接轨国际规则,简化产品上市流程;强化指导交流互动,帮助本土创新药械企业更多了解国际规则规制;加强监管科学研究,推动一批监管新工具、新标准、新方法陆续开发应用;进一步优化产业扶持措施,强化政策保障供给;赋能相关企业和医疗机构,强化研发能力支撑。
提案承办单位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在办理结果为“解决采纳”的答复中表示,提案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为本市生物医药企业国际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下一步将加快制定创新药械出海工作方案,加强创新研发、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等能力建设,进一步优化国际化发展环境,提升上海生物医药企业国际竞争力,推动创新药械产品出海。具体做好支持企业创新研发、提升国际化临床试验能力、推动研究型医院建设、支持创新药械产品海外上市、组织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加强监管科学研究、增强国际协同监管能力等工作。
今年年初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期间,钱昆作为第一提案人提交了“关于尽快建设尖端科研仪器示范基地推动国产化装备高质量发展和国际化示范的提案”。他认为,上海已完成多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并设立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发布多项促进科学仪器、科研试剂发展方案,但目前全国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前沿科研领域探索,仍主要依赖进口尖端设备。“提升国产化率仍是我国科研设备发展的关键任务,尤其是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应用中,如何打造满足国家战略科研需求、符合顶尖科学家使用并实现部分进口超越的国产设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高端设备国产化接受率低、设备应用目标不精准、生产研发企业缺乏技术反馈等问题,他提出尽快构建国产化应用评价体系、组织科研人员进行跨领域协作、尽快建立科学仪器示范基地等建议,“要激发国产仪器产业的创新驱动力,提升我国在全球科学仪器市场中的竞争力,最终实现自主可控的科研设备供应链和创新生态”。
责任编辑:丁元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