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要退出登录账号吗?
取 消
确 定
注 册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找回密码
网上寻“家谱”
张怀琼/联合时报
2025-02-11 09:32  来源:政协联线
家谱承载着独特而深远的文化意义。家谱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维护家族血统的关键纽带,更是保障继承权的有力依据。家谱通常涵盖家族起源、迁徙历程、重要人物的事迹及族规家训等内容,然而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家谱并非易事。
一直知道上海图书馆的“家谱”馆藏是其最珍贵的部分,在全国图书馆中首屈一指。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和发展,如今可以通过上图官网查阅这些家谱资料。然而,仅凭这些还远远不够,了解家族的基本信息才是关键所在。
进入上图家谱网站后,可以按照姓氏进行查找。然而,对于一些较小的或罕见的姓氏来说,查找可能会更为简单。但不清楚这些姓氏是否是由其他姓氏演变而来。如果是一个常见的大姓,比如我自己的“张”姓,一搜索就能找到成百上千本家谱,“张”姓就有5781种家谱。如果没有进一步的线索,就很难进行查找,因为一本家谱中可能记录着几十代甚至上百代的族人。当然,也可以尝试通过家谱的祖籍地来搜索,但一方面家族可能有过迁徙的历史,另一方面即使在同一个祖籍地也可能有几十甚至上百种不同的家谱存在。
一个重要的查找线索是每个姓氏都有其独特的“堂号”。有了这个“堂号”,搜索就会变得容易一些。但即使有了明确的堂号,一个堂号下面仍然可能有几十种不同的家谱。以我的家族为例:“张”姓、堂号为“大本堂”。幸运的是,冠以大本堂的张氏家谱仅有三本,分别位于江西和浙江(两本)。鉴于我的祖籍地是浙江,从小就知道我们的先祖属于张氏六四房之一,其中有一本书名为《张氏六四房宗谱》。沿着这样的线索,最终找到了我们自家的族谱。令人欣喜的是,这本家谱恰好被上海图书馆收藏并已经扫描上传至网上供人浏览。
我们家族的家谱最后一次修订发生在1947年,这一年出生的族人都已被收录在家谱中,包括我父辈和几位早于1947年出生的堂兄。通过这次对家谱的查询,我们了解到了一些关于家族迁徙及祖辈们取名规则的信息。比如,我的家族一世是在宋建炎三年(1129)从苏州迁居到浙江鄞县(鄞州区)的。巧合的是,我母亲的祖籍地就是苏州,而我也在苏州出生,可谓冥冥之中自有天作之合。或许家谱或家族传承将会成为历史的遗迹。实际上,我也只是初步了解了其中的一二,这全赖于父辈留下的关于家谱的只言片语。
家谱,这一承载着家族血脉传承与历史记忆的珍贵文献,犹如一部部微观且生动的社会通史,远不止是简单的血缘关系记录档案。它是家族发展历程的编年史册,翔实记载着家族成员间的亲疏远近、世代繁衍,也成为个体在茫茫历史长河中寻找自身文化根脉的独特路径。人口流动模式在家谱中亦有深刻反映。就拿“闯关东”来说,那是一段波澜壮阔的移民史诗。家谱里会详细记录下那些先行者的姓名、出发地及落脚点,这些信息串联起那段特殊历史时期人们迁徙的足迹,让我们看到先辈们为了生存与生活的坚韧和勇气。再看“下南洋”,先辈们乘坐颠簸的船只,跨越重洋前往东南亚诸国。他们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开垦荒地、经营生意,将中华的文化与传统带向远方。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而言,翻开家谱就像是开启了一扇通往故乡和先祖的大门。
责任编辑:李若涵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打开政协联线APP,阅读体验更佳
还没有评论,来抢沙发!
打开政协联线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