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象派的代表画家有莫奈、塞尚、高更、梵高、毕加索等,他们致力于表现真实的色彩和光线,热衷户外作画,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记录瞬时光色,描绘现实生活,追求色彩和形状的有趣排序、阳光和影像的鲜艳搭配。印象派绘画的特点在于:第一,是以光线和色彩为中心,强调瞬间视觉印象和审美功能。第二,是以柔和色彩和不拘教条的笔触表现瞬间印象,作品意境与光影氛围强烈。第三,是以光线与色彩的变化,将瞬间的光感展现于画布之上,对光线和色彩的揣摩达到了美的极致。
法国画家奥斯卡-克劳德·莫奈(1840年—1926年)被誉为印象派的领军者,是印象派的创始人之一。作为欧洲绘画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画家,印象派的理论和实践大都与莫奈有关,他以光影的表现技法,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为人们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幅现代生活图景。莫奈擅长将田园风光与工业化景象融合于画中,记录下19世纪后半叶法国社会的独特风貌。1870年莫奈为躲避普法战争前往英国,在那里他接触到英国画家透纳以蒸汽火车为主题的作品,深受启发。回到法国后,他以巴黎圣拉查尔火车站为主题,展现出蒸汽火车缓缓驶入铁制三角屋顶下站台的画面,灵动的笔触仿佛传递着烟雾氤氲中火车的行进感。1877年在第三届印象派画展上,莫奈展出了8幅以圣拉查尔火车站为主题的作品,开创了印象派系列画作展示的先例。
从1880年起莫奈遍游法国各地,用画笔记录自然之美。1881年莫奈搬到普瓦西,并频繁前往诺曼底。1882年莫奈两次造访毗邻英吉利海峡的避暑胜地普尔维尔和瓦朗日维尔,并在那里短暂居住,期间他创作了大约100幅描绘当地海景的作品。莫奈的居所位于离巴黎不远的吉维尼村庄,他在此建造了著名的莫奈花园。每年打麦季后,田野里堆满干草堆,仿佛似一座座小山般的温馨乡村景象,以及莫奈花园面朝大海断崖与峡谷构成的壮丽自然景观,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干草堆、白杨树林、大海、峡谷、河流等成为莫奈绘画的新题材。莫奈描绘的吉维尼村庄的干草堆,以素色为绚丽,借助平凡的日常之物,彰显幻化无尽的光影。
1900年冬天,因儿子米歇尔在伦敦留学,莫奈来英国小住,创作出以英国国会大厦和泰晤士河沿岸风景为主题的系列画作。为描绘国会大厦这一新哥特式建筑,他选择在泰晤士河对岸圣托马斯医院阳台上取景。在逆光中,他眺望晚霞笼罩的国会大厦,宁静的泰晤士河面映照出它的朦胧倒影,河面升起的雾气萦绕四周。国会大厦、泰士河、雾气,这些伦敦的象征在粉紫色的画面中交织,宛如一首抒情的玫瑰色交响乐,伦敦上空的大雾成为莫奈的艺术灵感之源。1914年法国卢浮宫打破了不展出在世艺术家作品的传统,展出了莫奈的多幅画作,从此印象派艺术在欧洲画坛一枝独秀,风光无限。
新春伊始,上海博物馆2025开年大展“印象·派对:POLA美术馆藏印象派艺术大展”在上海博物馆东馆举办,展览以“派对”为线索,教科书式呈现了印象派从开端、发展到兴盛的艺术历程,全景式梳理了印象派绘画的发展以及对后世艺术的广泛影响。此次展览汇集了36位印象派画家的69件精品,展品分别来自POLA美术馆、中国美术馆、刘海粟美术馆、安徽博物院,涵盖了莫奈、雷诺阿、塞尚、高更、马蒂斯、毕加索等印象派和后印象派大师的代表作品,以及沃尔夫冈·提尔曼斯等当代印象派艺术家的艺术成果,涉及的名家之全、流派之多、变革之巨,前所未有,犹如群星辉映,让观众沉浸在盛大而热烈的艺术派对之中。这不仅是一次东西方绘画艺术的交流与碰撞,而且也是一次对印象派诞生150年来艺术历程的深刻探讨,真正地呈现出“细读印象派”。
上海博物馆褚晓波馆长表示,“印象派主题的展览是年轻人非常关注和喜欢的一个主题,所以从展览策划之初我们就希望做些创新与改变,让展览兼具学术性和趣味性,符合当下的时尚潮流。”
责任编辑:杨骁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