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政协报》2月7日 7版
人才是第一资源,有什么样的人才,就有什么样的城市竞争力。2024年5月,上海市政协科学技术界委员(上海科学院)工作室与北新泾街道政协委员工作站联合举行协商建言会议,以“更好打造海外人才来沪安居乐业首选之城”为主题,展开协商讨论。会上,来自兰卫医学的方国伟博士以他的亲身经历为例,讲述了像他这样早年出海留学,中晚年向往“叶落归根”回国发展的专家学者们的心声。
令方国伟遗憾的是,已在国内工作17个年头的他,虽然在2023年65岁时获得中国永居身份证,但依然无法享受中国居民医疗保险等待遇。“希望上海能进一步加大归国人才社会保障制度创新,让已经归国的人才有更强的归属感,也让那些有意向回国的专家学者们‘归家心切’。”
当天,与会政协委员纷纷围绕国内外人才政策,人才回国的制度性瓶颈,以及制度创新的难点和突破口等展开热烈讨论。会后,委员工作站副召集人王海燕汇总撰写了相关社情民意信息。
这篇社情民意信息由长宁区政协报送至市政协并被采用,在区人社局等部门,以及区政协、北新泾街道政协委员工作站的积极推动下。2024年的6月,上海市首张持新版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申领的社保卡,在天山路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完成申领并发放。
“广泛集民意、汇民智、聚民心、解民忧,以专门协商机构制度优势服务城市治理现代化。”十四届上海市政协党组高度重视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将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纳入市政协履职全过程总体部署、协同推进。市政协主席胡文容多次对做好信息工作作出批示,要求严格审核把关和报送,并提出“改进提升,力争更好”的明确要求和期望。
在上海政协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点,专门设立了一套中英文界面的“触摸屏﹢手机端”信息提交系统。记者试了试,既可以通过触摸屏以语音或文字方式直接输入,也可以扫码进入微信公众号、信息联系点小程序,反映社情民意。
“这个信息联系点在2024年收集各类信息870余篇,成为社情民意信息的新增长点。”据市政协办公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届市政协把信息报送单位拓展至47家,在两个街道、一个智库研究院新设3个信息联系点;由全市235个政协委员工作站、47个界别委员工作室、1000多家服务群众联系点组成的“站室点”矩阵,发挥了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的重要作用。
“社情民意,就是要反映社情、关注民意。”2024年,上海市政协有关民生的信息占比达60%,推动一批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烦心事”“揪心事”得到解决。
2024年夏天,上海频繁遭遇极端天气,特别是多个台风先后侵扰上海,对郊区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台风过境后,上海市政协抓住建言窗口期,主动设置议题,与部分市区政协委员加强沟通,了解农业生产和农户收成受损情况,其中有委员反映了受灾后农业保险理赔方面的问题,包括设施大棚保险覆盖率不足、农业保险条款真实惠农程度有限、理赔机制复杂、资金拨付不及时等。
市政协相关部门将基层情况整理编辑成信息刊物报送市领导参考。很快,分管副市长在信息刊物上作出批示,要求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充分调研,加强完善农业保险的政策设计。
政府职能部门对于政协信息相当重视,农业农村委会同财政局、农保公司等单位开展实地调研,听取农户代表意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书面办复情况报送市政协办公厅,并表示在后续工作推进中,将充分吸纳委员建议,进一步完善多层次农业保险保障体系,优化理赔机制。
责任编辑:丁元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