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金松
1月17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负责人在上海市政府民生主题记者会上表示,上海将继续聚焦重点人群、民生所盼,打造高品质、整合型、智慧化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围绕国际医学中心城市建设,彰显上海医疗水平的“高度”;围绕家门口健康服务平台建设,彰显上海社区卫生服务的“广度”;围绕韧性城市建设,彰显上海公共卫生体系的“强度”;围绕健康上海建设,彰显上海卫生健康服务的“温度”。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期间,市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许剑民提交“关于优化上海医学教育、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案”和“关于进一步优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岗位设置的提案”,围绕上海医卫事业如何实现这四个“度”建言。
“医学教育工作是医学事业发展的基石,是提升上海医疗服务国际影响力源泉。然而,目前上海医学教育瓶颈问题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医学教育模式创新不足、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不匹配、国际交流合作不足等方面。”许剑民认为,目前临床医学教育大多沿用 “讲授+考试”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缺乏对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且教材和课程的内容更新频率较低,“往往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更新”,导致医学生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落后于当前的临床实践,脱离实际应用。与此同时,医学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缺乏对市场需求和就业导向上的考量,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既浪费了医学教育资源,也影响了毕业生的职业发展”。与国际先进医学教育理念相比,存在明显差距,未能完全融入全球医学教育的潮流与视野。
“改革医学教育模式、加强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的对接、多角度多层面深入国际交流与合作。”提案中,许剑民给出针对性的建议。“重中之重是改革医学教育模式”,在保障基础医学知识传授的同时,应紧跟医疗技术的发展趋势,不断引入最新的医疗技术和临床实践经验,确保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加强与其他学科如生物学、化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等的交叉融合,以案例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创新能力,并建立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平台和机制,提供充足的资源和支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临床实践等活动。
“传统岗位人员核定方式,制约社区人才队伍建设;全科医师岗位缺口较大,医疗服务质量难以提升;家庭医生团队尚未形成‘医防融合’有效联动效应。” 许剑民认为,单纯根据常住人口数进行社卫中心岗位核定的传统方式,难以适应目前社区居民巨大的医疗服务需求和社区卫生服务综合发展的需要。
通过标准化手段对医疗服务项目的人力消耗进行精确测算的工具即“标化工作量”。许剑民认为,应逐步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岗位数,建立以标化工作量为基础的岗位动态增长机制。“既综合考虑显示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的常住人口数、人口结构、患病率、居民就诊选择等多种因素,又纳入社区经济发展、地理位置等影响社区卫生服务效率的环境因素,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应严格落实全科医师制度,增强岗位吸引力,吸引并留住稀缺卫生人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着居民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团队作为其核心载体,通过提供“防、治、管”一体的健康管理服务落实所在机构的两项职能。“应加强家庭医生团队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业务发展关联性,有效结合、相互促进。”另外,推进医联体建设是实现资源优化、快速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的最佳路径之一,许剑民为此建议,纵深推进医联体,促使优质资源共享和下沉,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人才队伍优化。
责任编辑:张岩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