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0 分组会议@第13组(工商联)
郁瑞芬:优化上海消费券线上线下资源,方便银发群体获取。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消费券发放与核销体系。线上,除了主流电商平台外,还可借助社交媒体进行推广发放,扩大消费券的覆盖面。线下,在商场、社区服务中心等人流量密集处设置实体券领取点,方便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群体获取 张昊 摄
@第6组(农工党,医卫)张仁宇:上海应进一步推动完善支付系统,方便境外旅客在沪消费 张希喆 摄
@第7组(致公党、教育2)莫晓芬:推动科普进校园,医疗行业在这方面也可以发挥作用 张希喆 摄
@第7组(致公党、教育2)刘成良:人工智能对产业的赋能,要有超前性的预判 张希喆 摄
@第8组(九三学社,科技1)贺樑:上海在创新上要有更多敢为全国先之举,发挥排头兵先行者作用 张希喆 摄
@第12组(总工会、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赵祝平: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上海旅游,上海更要加强各方面管理,保持良好的市容市貌,发扬海纳百川的精神 张晓莉 摄
@第12组(总工会、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王厚富:上海要尽快做前瞻性的研究,来应对延迟退休对就业、社保、养老医疗的影响 张晓莉 摄
@第12组(总工会、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施蕾:要及时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工作,更好地匹配当下护理需求 张晓莉 摄
@第14组(台联、侨联、体育、对外友好)朱东:发展水上经济是拉动消费的一个具有潜力的领域,上海在发展水上经济方面有得天独厚的经济和自然条件,建议加大水上项目发展力度 潘良蕾 摄
@第20组(少数民族、宗教)赵阳:作为一名宗教教职人员,将继续引导信教群众爱国、爱教,走宗教中国化道路 张晓莉 摄
@第21组(环境资源界,特邀3)王延华: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优化营商环境,上海还有挖掘潜力和提升空间
张希喆 摄
李锋:提供业务办理、政策咨询等服务,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在沪工作生活创新创业提供便利 林海 摄
@第17组(社科)徐未晚:策划一系列以海派新春非遗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将海派新春非遗纳入更广阔的视野,树立“中国入境游第一站”的城市形象和品牌 林海 摄
@第21组(环境资源界,特邀3)郑宏:上海应该围绕战略前沿产业,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张希喆 摄
@第11组(共青团和青联、妇联)郭彦丽:针对历史风貌保护区,建议加强保护传承,促进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将历史风貌保护与人民城市发展需求有机结合 林海 摄
@第17组(社科)严洁红:未来社会需要的不仅是掌握技术的人才,更重要的是能够与AI协作的新型劳动者。这要求人们具备新的技能,尤其是AI协作力,即人与AI共同完成复杂任务的能力。因此,教育系统和培训体系需要适应这一变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与AI协作的能力 林海 摄
@第9组(台盟,经济1)石威:多关注外企诉求,把稳外企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张希喆 摄
@第16组(科技3)柯勤飞:人才培养要结合现代产业布局,以产业需求为导向 张希喆 摄
@第16组(科技3)叶峻:要通过政策引导,提升制药企业研发新药的积极性 张希喆 摄
@第9组(台盟,经济1)林宇:上海应率先构建地产发展的新模式,全面开展一系列试点工作 张希喆 摄
@第21组(环境资源界,特邀3)张作贵:政协委员应该多弘扬正能量,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添助力聚合力 张希喆 摄
@第13组(工商联)洪清华:发展入境免签旅游,在旅游服务上要树立国际友好意识,特别是要完善支付系统
丁元圆 摄
沈莹:上海电视台正积极策划各类文化活动,推动电视荧幕多元化呈现 丁元圆 摄
@第18组(经济2)郑元湖:重视商旅文体展的协同融合发展,要出台相关政策提高市民参加的热度,企业要主动参与,把其中流量变成经济效益 张晓莉 摄
@第5组(民进、新闻出版)黄彬:呼吁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研究解决上海进一步留住优质人才的关键问题 丁元圆 摄
@第16组(科技3)张强:发展高端医疗产业,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董潇韩 摄
@第6组(农工党、医卫)叶永明:要出台相关政策,积极引导,扩大线下消费 游思静 摄
@第10组(无党派、科技2)游闽键:上海应该对首发经济给予特别的知识产权保护,让更多的国内外厂商愿意在上海发布新技术新产品 张晓莉 摄
@第10组(无党派、科技2)吴军:加快打造上海高水平人才高地,吸纳更多的顶尖人才 张晓莉 摄
@第13组(工商联)丁佐宏:呼吁关注电商平台对实体产业的影响 丁元圆 摄
@第15组(文艺)张鸣:呼吁进一步支持发展城市文化软实力 丁元圆 摄
@第19组(农业、经济3)张国坤:上海补齐科创短板应重视农业方面的科创研究,例如育种科技等 丁元圆 摄
@第10组(无党派、科技2)邓卫:要重视重大工程设备的质量安全和投资效益,通过信息立法以及出台相关政策来推动上海工业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 张晓莉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