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下午,出席上海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市政协委员分组审议常委会工作报告、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对市政协一年来的工作,委员们高度肯定。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一年。委员们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着力在协商议政上有新进展,在增进团结上有新作为,在履职能力上有新提高,为上海继续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凝聚人心共识、汇聚智慧力量。
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协商建言
按照中共上海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部署安排,聚焦加快深化“五个中心”建设、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更大力度推进人民城市建设等重要任务,建真言、谋良策、出实招。
赵永健(经济界):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又是编制“十五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政协作为“人才库”“智囊团”,要发挥广大委员作用,群策群力,提出一些具有超前性的高质量建言,助力上海描绘好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
方奇钟(科技界):建议打造上海先导产业品牌,推动上海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尧金仁(经济界):希望在促进绿色金融、科创金融、跨境金融以及离岸市场发展等方面有更多实质性的政策出台,助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再上新台阶。
沈锋(特邀):委员要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协商建言,尤其要聚焦加快深化“五个中心”的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积极建言。
任捷(民进):全市要发展民生就要发展经济,要发展经济就要发展产业,要发展产业就要有新业态和新的生产力,这就需要做好科创和基础研究工作。
洪清华(工商联):推动“文、商、旅、体”深度融合,更多地植入年轻化的业态,让入境游的产品“活”起来、“火”起来。
姚蓁(医卫界):如何帮助上海留住更多高端人才,是政协委员需要关注的重点工作。
陆锦花(文艺界):建议上海打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文旅街区,更好传承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江(教育界):希望政协围绕人工智能的技术进步、应用场景、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等方面,对人工智能进行系统调研。
谭黎敏(工商联):现在都在讲“出海”,越是在这个时候,我们越是要好好考虑一下“理性出海”以及“如何高质量的出海”。
张国坤(农业界):上海乡村振兴走在前列,同时也有提升空间,政协可以再推一把。
形成推动上海现代化建设合力
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融入全部履职实践,不断提升共识度、拓宽团结面、扩大朋友圈,形成推动上海现代化建设合力。
林健康(特邀):作为港澳委员,要讲好香港故事、上海故事、中国故事,为做好国际国内传播工作做贡献。
麦德铨(特邀):作为港澳委员,要广泛团结联系港澳同胞,为繁荣稳定大局做贡献。
李薇娣(科技界):建议各方合力打造更多青年活动的品牌,建立更多社团平台,让沪港两地青年有更多交流,增进彼此了解。
方振强(经济界):推动港澳专家与上海基层工作者多交流,探讨解决民生难题的方法。
李海泳(台盟):上海在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最佳实践地的过程中,可让台胞多参与。
石景宇(共青团和青联):推动文旅商体展联动,提升文化传播效能,提升上海国际形象和知名度。
陆璟琨(共青团和青联):委员不仅要自己有所作为,还要尽可能带动身边有能力和能量的中青年群体参与基层治理,群策群力共同打造城市治理共同体。
金江波(文艺界):因为签证全面放开,最近来上海的国际友人很多,这是一次“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很好的机会,要好好把握。
马进(致公党):通过开展各种活动,让海外华侨对国内发展有更多了解,借助海外华侨的力量,加强对国内发展的宣传力度。
袁灿兴(民盟):2024年,一年来,市政协多次在中国传统节日组织外籍人士,体验民俗文化、感受节日氛围。将来要通过政协搭台,让更多外国友人了解中国文化。
容海恩(社科界):构建沪港两地高端人才交流渠道,积极搭建上海、香港高端人才信息共享平台,打通两地人才信息资源流通渠道,实现两个城市各级优势的互补和叠加。
更好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
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的部署要求,完善协商民主机制,拓展协商民主方式,提升协商民主实效,着力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更好发挥专门协商机构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
徐红(民建):许多高质量的提案,对编制“十五五”规划很有参考价值,可以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汤嘉惠(经济界):个人智慧不如集体智慧,建议进一步提升集体提案的比例。
刘其龙(特邀):开展政协履职工作,既要聚焦中心工作和热点问题,也要有冷思考。
沈永铭(民建):发挥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让更多中小企业通过政协平台参与政策的制定、评估和监督,提出意见建议,为政府部门动态优化政策提供参考。
于秀芬(特邀):今年是“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可增加更多决策前的协商,更好发挥政协的作用。
潘国乔(民建):未来,政协运用数字技术赋能提案工作,推进网上提案向掌声提案延伸、数字提案向智慧提案转型。政协委员要与时俱进,提升自己的履职技能。
陈璘(无党派人士):发挥委员联系点的作用,让委员更及时了解到百姓的急难愁盼。
姬兆亮(特邀):在“站室点”的协同联动上,在深化推进三级政协委员深入基层反映社情民意信息上,可以有更多的具体的指导性措施。
俞庆榕(无党派人士):深入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点建设,优化委员“站室点”同台的功能,更好赋能基层治理。
杨德妹(民盟):上海有235个政协委员工作站、392个界别委员工作室、1530个联系服务群众联系点,需要每位委员、每个界别做出贡献,发挥“站室点”的整体效能。
朱大章(特邀):建议发挥好界别和专委会的作用,科学确定提案选题,然后深入调研。
刘新宇(致公党):加强委员交流和培训,让委员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高履职水平。
陈华(教育界):各界别可以联手开展调研,汇聚更多资源,立足不同视角,做好调研。
卢薪(经济界):希望政协多组织跨界别、跨专委会的活动,让各领域的委员联动履职。
蒋惠永(民盟):“接地气”的提案,应该是从群众中来然后到群众中去,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有很强的现实关联性。
毛大立(社科):进一步完善三级政协委员落组进站的工作机制,寻找委员和基层之间的契合点,让三级委员的机制能够落到实处,让委员真正下沉到基层。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一年。委员们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着力在协商议政上有新进展,在增进团结上有新作为,在履职能力上有新提高,为上海继续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凝聚人心共识、汇聚智慧力量。
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协商建言
按照中共上海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部署安排,聚焦加快深化“五个中心”建设、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更大力度推进人民城市建设等重要任务,建真言、谋良策、出实招。
赵永健(经济界):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又是编制“十五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政协作为“人才库”“智囊团”,要发挥广大委员作用,群策群力,提出一些具有超前性的高质量建言,助力上海描绘好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
方奇钟(科技界):建议打造上海先导产业品牌,推动上海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尧金仁(经济界):希望在促进绿色金融、科创金融、跨境金融以及离岸市场发展等方面有更多实质性的政策出台,助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再上新台阶。
沈锋(特邀):委员要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协商建言,尤其要聚焦加快深化“五个中心”的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积极建言。
任捷(民进):全市要发展民生就要发展经济,要发展经济就要发展产业,要发展产业就要有新业态和新的生产力,这就需要做好科创和基础研究工作。
洪清华(工商联):推动“文、商、旅、体”深度融合,更多地植入年轻化的业态,让入境游的产品“活”起来、“火”起来。
姚蓁(医卫界):如何帮助上海留住更多高端人才,是政协委员需要关注的重点工作。
陆锦花(文艺界):建议上海打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文旅街区,更好传承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江(教育界):希望政协围绕人工智能的技术进步、应用场景、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等方面,对人工智能进行系统调研。
谭黎敏(工商联):现在都在讲“出海”,越是在这个时候,我们越是要好好考虑一下“理性出海”以及“如何高质量的出海”。
张国坤(农业界):上海乡村振兴走在前列,同时也有提升空间,政协可以再推一把。
形成推动上海现代化建设合力
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融入全部履职实践,不断提升共识度、拓宽团结面、扩大朋友圈,形成推动上海现代化建设合力。
林健康(特邀):作为港澳委员,要讲好香港故事、上海故事、中国故事,为做好国际国内传播工作做贡献。
麦德铨(特邀):作为港澳委员,要广泛团结联系港澳同胞,为繁荣稳定大局做贡献。
李薇娣(科技界):建议各方合力打造更多青年活动的品牌,建立更多社团平台,让沪港两地青年有更多交流,增进彼此了解。
方振强(经济界):推动港澳专家与上海基层工作者多交流,探讨解决民生难题的方法。
李海泳(台盟):上海在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最佳实践地的过程中,可让台胞多参与。
石景宇(共青团和青联):推动文旅商体展联动,提升文化传播效能,提升上海国际形象和知名度。
陆璟琨(共青团和青联):委员不仅要自己有所作为,还要尽可能带动身边有能力和能量的中青年群体参与基层治理,群策群力共同打造城市治理共同体。
金江波(文艺界):因为签证全面放开,最近来上海的国际友人很多,这是一次“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很好的机会,要好好把握。
马进(致公党):通过开展各种活动,让海外华侨对国内发展有更多了解,借助海外华侨的力量,加强对国内发展的宣传力度。
袁灿兴(民盟):2024年,一年来,市政协多次在中国传统节日组织外籍人士,体验民俗文化、感受节日氛围。将来要通过政协搭台,让更多外国友人了解中国文化。
容海恩(社科界):构建沪港两地高端人才交流渠道,积极搭建上海、香港高端人才信息共享平台,打通两地人才信息资源流通渠道,实现两个城市各级优势的互补和叠加。
更好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
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的部署要求,完善协商民主机制,拓展协商民主方式,提升协商民主实效,着力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更好发挥专门协商机构的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
徐红(民建):许多高质量的提案,对编制“十五五”规划很有参考价值,可以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汤嘉惠(经济界):个人智慧不如集体智慧,建议进一步提升集体提案的比例。
刘其龙(特邀):开展政协履职工作,既要聚焦中心工作和热点问题,也要有冷思考。
沈永铭(民建):发挥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让更多中小企业通过政协平台参与政策的制定、评估和监督,提出意见建议,为政府部门动态优化政策提供参考。
于秀芬(特邀):今年是“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可增加更多决策前的协商,更好发挥政协的作用。
潘国乔(民建):未来,政协运用数字技术赋能提案工作,推进网上提案向掌声提案延伸、数字提案向智慧提案转型。政协委员要与时俱进,提升自己的履职技能。
陈璘(无党派人士):发挥委员联系点的作用,让委员更及时了解到百姓的急难愁盼。
姬兆亮(特邀):在“站室点”的协同联动上,在深化推进三级政协委员深入基层反映社情民意信息上,可以有更多的具体的指导性措施。
俞庆榕(无党派人士):深入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点建设,优化委员“站室点”同台的功能,更好赋能基层治理。
杨德妹(民盟):上海有235个政协委员工作站、392个界别委员工作室、1530个联系服务群众联系点,需要每位委员、每个界别做出贡献,发挥“站室点”的整体效能。
朱大章(特邀):建议发挥好界别和专委会的作用,科学确定提案选题,然后深入调研。
刘新宇(致公党):加强委员交流和培训,让委员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高履职水平。
陈华(教育界):各界别可以联手开展调研,汇聚更多资源,立足不同视角,做好调研。
卢薪(经济界):希望政协多组织跨界别、跨专委会的活动,让各领域的委员联动履职。
蒋惠永(民盟):“接地气”的提案,应该是从群众中来然后到群众中去,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有很强的现实关联性。
毛大立(社科):进一步完善三级政协委员落组进站的工作机制,寻找委员和基层之间的契合点,让三级委员的机制能够落到实处,让委员真正下沉到基层。
责任编辑:杨一宁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