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大会安排,1月13日,市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举行专题座谈。本次全会共安排了三个专题座谈,分别是“深化‘三医联动’,提升人民群众健康福祉”“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市政协主席朱民,市政协副主席姚林荣、刘乐明、周晓敏、周俊、李赞、张东驰、周勤第,党组成员徐刚,秘书长吴炜参加座谈。
“三医联动”绘就幸福民生底色
在“深化‘三医联动’,提升人民群众健康福祉”专题座谈上,来自中共、农工党、九三学社、工会、社科、医卫、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特邀人士界别的政协委员们齐聚一堂,17名委员“争话筒、抢发言”,围绕推进医疗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市政府副市长季晶,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卫健委、市市场监管局、市医保局等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到会听取意见建议。![](https://image.icppcc.cn/wap/image/1/216/414.jpg)
代秋声委员认为,先进医疗器械是医院医疗水平的重要参照。但当下大型医疗器械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医院更新医疗设备经费成本高企。为此,他建议,在苏州卫生健康领域开展大型医疗设备租赁试点工作,制定发布租赁设备所需满足的相关技术标准,开展租赁招标工作,确保百姓尽快用上最新的医疗设备。“在当前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拥抱数字医疗创新是必由之路。”杨豪放委员呼吁,要充分调动政府、医疗机构以及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以数字医疗健康技术为抓手,强化科技引领、数据驱动与服务优化,不断提升苏州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茅澄怡委员建议,要稳固医疗供应保障根基,建立短缺药品省市县三级联动储备库,组织本地药企与医疗机构定期开展产学研对接会,助力本土医药创新成果转化。
随着城市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老年人的健康和养老需求日益增长,医养结合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服务模式,正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穆娜委员建议,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强化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衔接,同时将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合理确定报销比例和支付方式。张忠锋委员希望,相关部门共同推行“专业医养机构+社区”的结合模式,完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约协作机制,搭建区域统一的医养结合双向转诊信息平台,实现基层医疗机构诊疗信息和养老信息的互通共享。陈静委员建议,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居家养老中心,建立远程问诊联动机制,有效解决独居、空巢等老年群体“就医难”问题。
医疗民生最重要的除了“一老”还有“一小”,“三医协同”对儿科医疗的高质量发展同样至关重要。孙凌委员建议,制定全市各级儿科医疗单位基本和优势诊疗技术目录,落实市域儿科分级诊疗,实现医保与医疗机构的分级诊疗政策联动协同,加快构建儿童有序就医诊疗格局。作为苏大附属儿童医院的医生,程江委员建议组建“苏州市儿科专科联盟”,促进信息互通共享,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解决儿童“看病难”。
乘势而上助推苏州高水平开放
在“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专题座谈上,来自民建、致公党、工商联、科协、经济、农业和农村、科技、台联、对外友好、少数民族、宗教、侨联的市政协委员济济一堂, 15位委员争相发言,为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诤言、献良策。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唐晓东,市委统战部、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资规局、市商务局、市文广旅局、市外办、市市场监管局等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到会听取意见建议。![](https://image.icppcc.cn/wap/image/1/216/416.jpg)
陈瑛委员第一个发言,他认为随着产业链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进入新阶段,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他建议,加强区域协作配套建设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产业链集聚效应。郭华颖委员提出,要守护好、服务好存量企业,及时了解企业的发展规划;关注涉及全球贸易链、产业链上的重点企业,提供资源和平台,推动更多的企业参与到企业合规和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规则。
目前全球产业链正在发生重构整合,高水平对外开放离不开本土企业出海发展。王蔚委员认为,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和快速迭代整合能力是关键。为此,要及时调整国内组织架构,利用效率优势,加大国内技术研发和迭代更新能力建设。顾明华委员提出,当下逆全球化浪潮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中小企业“出海”面临严峻外部挑战。建议搭建一个专业、高效、全面的海外服务平台,助力中小企业健康有序出海。陈景庚委员建议,要培育壮大链主企业,由大企业带动整个产业链对外投资与国际合作。同时,鼓励优质企业在海外投资建立研发中心,吸收全球人才和教育资源。
李云飞委员认为,随着国内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加速,企业亟需加快自身的转型升级,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建议由民企和国企共同出资建设国际产业园区,尽快建立海外苏州商会,指导企业应对风险,更加顺利地“走出去”。刘晓静委员说,要强化产业链协同创新,深化区域间合作机制,同时加强绿色合作伙伴关系,培养本土人才的国际视野,更好地推动苏州高水平对外开放。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在“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专题座谈上,来自民革、民盟、民进、致公党、无党派人士、共青团、青联、妇联、文艺、教育、体育、新闻出版界别的政协委员们齐聚一堂,聚焦党政所需献良策,切中民之关切出实招。现场气氛热烈,16位委员踊跃发言,为苏州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献良策、建诤言。市政府副市长刘博,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体育局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到会听取意见建议。![](https://image.icppcc.cn/wap/image/1/216/418.jpg)
“高中阶段教育到高等教育阶段的衔接,是从强调通识的义务教育向专业教育或社会就业过渡的关键点。”杨哲委员建议,加强高中高校深度衔接的政策协同设计和统筹谋划,鼓励在苏高校面向高中常态化开放教育教学资源,与高中共同开展课程建设,使共享的教育资源效用最大化。谢波委员建议,高校、政府、用人单位三方要发挥主导作用,联合打造新型人才评价体系,通过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专业设置、加大基层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力度等系列举措,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共赢。金志峰委员建议,加强教育体系的社会辐射效应,落实新形态下的校企合作机制,紧密结产业发展实际,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周惠根委员建议,职业学校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建立中小学生职业体验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让更多的职业学校和普通教育学校“牵手”,全方位、分层次、多领域地开展合作,进一步发挥职业学校和普通教育学校的优势,真正实现“双向奔赴”。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高质量教育的重要部分。肖菊红委员建议,构建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通过壮大家庭教育的师资力量,创新家庭教育的工作方法,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让每个孩子都能够沐浴在爱与希望之中。张达委员建议,进一步加强家庭、教育、社会融合培养机制,加强家校互动,提升亲情凝聚力,强化社会适应能力,让家庭和学校都能成为学生奋进努力的温馨港湾。“近年来,苏州民盟广泛凝聚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力量,积极组织‘春风公益大课堂’进校园专题活动,助力全市教育事业公平、优质、均衡发展。”葛昕委员希望,更多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到中小学,为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夯实基础。
聚焦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延时服务,陶金委员建议,精准对接需求,拓展服务内涵,鼓励教师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引入校外优质课程资源,协同打造创新延时服务项目。施丹委员建议, 优化托育服务供给结构,统一托育服务监管体系,浓厚托育服务宣传氛围,加强托育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扩大普惠托育服务的覆盖范围与供给质量,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与安全感。
近年来,苏州特殊教育的普及度、规范度、专业度不断提高。吴建东委员建议,进一步规范办学资质,拓展学段服务;成立区域集团,整合优质资源;加大师资投入,提升支撑能力,不断满足特需学生的教育获得感与幸福感。田利委员建议,明确融合教育在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发展中的主体责任和主体地位,明确融合教育的服务对象由传统的“残疾”观转变为“障碍”观。此外,加强教师对特殊教育政策法规的学习,完善融合教育从业人员的激励制度,确保融合教育事业的持续良性发展。
“三医联动”绘就幸福民生底色
在“深化‘三医联动’,提升人民群众健康福祉”专题座谈上,来自中共、农工党、九三学社、工会、社科、医卫、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特邀人士界别的政协委员们齐聚一堂,17名委员“争话筒、抢发言”,围绕推进医疗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市政府副市长季晶,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卫健委、市市场监管局、市医保局等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到会听取意见建议。
![](https://image.icppcc.cn/wap/image/1/216/414.jpg)
代秋声委员认为,先进医疗器械是医院医疗水平的重要参照。但当下大型医疗器械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医院更新医疗设备经费成本高企。为此,他建议,在苏州卫生健康领域开展大型医疗设备租赁试点工作,制定发布租赁设备所需满足的相关技术标准,开展租赁招标工作,确保百姓尽快用上最新的医疗设备。“在当前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拥抱数字医疗创新是必由之路。”杨豪放委员呼吁,要充分调动政府、医疗机构以及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以数字医疗健康技术为抓手,强化科技引领、数据驱动与服务优化,不断提升苏州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茅澄怡委员建议,要稳固医疗供应保障根基,建立短缺药品省市县三级联动储备库,组织本地药企与医疗机构定期开展产学研对接会,助力本土医药创新成果转化。
随着城市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老年人的健康和养老需求日益增长,医养结合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服务模式,正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穆娜委员建议,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强化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衔接,同时将符合条件的医养结合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合理确定报销比例和支付方式。张忠锋委员希望,相关部门共同推行“专业医养机构+社区”的结合模式,完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约协作机制,搭建区域统一的医养结合双向转诊信息平台,实现基层医疗机构诊疗信息和养老信息的互通共享。陈静委员建议,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居家养老中心,建立远程问诊联动机制,有效解决独居、空巢等老年群体“就医难”问题。
医疗民生最重要的除了“一老”还有“一小”,“三医协同”对儿科医疗的高质量发展同样至关重要。孙凌委员建议,制定全市各级儿科医疗单位基本和优势诊疗技术目录,落实市域儿科分级诊疗,实现医保与医疗机构的分级诊疗政策联动协同,加快构建儿童有序就医诊疗格局。作为苏大附属儿童医院的医生,程江委员建议组建“苏州市儿科专科联盟”,促进信息互通共享,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解决儿童“看病难”。
乘势而上助推苏州高水平开放
在“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专题座谈上,来自民建、致公党、工商联、科协、经济、农业和农村、科技、台联、对外友好、少数民族、宗教、侨联的市政协委员济济一堂, 15位委员争相发言,为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诤言、献良策。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唐晓东,市委统战部、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资规局、市商务局、市文广旅局、市外办、市市场监管局等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到会听取意见建议。
![](https://image.icppcc.cn/wap/image/1/216/416.jpg)
陈瑛委员第一个发言,他认为随着产业链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进入新阶段,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他建议,加强区域协作配套建设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产业链集聚效应。郭华颖委员提出,要守护好、服务好存量企业,及时了解企业的发展规划;关注涉及全球贸易链、产业链上的重点企业,提供资源和平台,推动更多的企业参与到企业合规和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规则。
目前全球产业链正在发生重构整合,高水平对外开放离不开本土企业出海发展。王蔚委员认为,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和快速迭代整合能力是关键。为此,要及时调整国内组织架构,利用效率优势,加大国内技术研发和迭代更新能力建设。顾明华委员提出,当下逆全球化浪潮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中小企业“出海”面临严峻外部挑战。建议搭建一个专业、高效、全面的海外服务平台,助力中小企业健康有序出海。陈景庚委员建议,要培育壮大链主企业,由大企业带动整个产业链对外投资与国际合作。同时,鼓励优质企业在海外投资建立研发中心,吸收全球人才和教育资源。
李云飞委员认为,随着国内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的步伐不断加速,企业亟需加快自身的转型升级,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建议由民企和国企共同出资建设国际产业园区,尽快建立海外苏州商会,指导企业应对风险,更加顺利地“走出去”。刘晓静委员说,要强化产业链协同创新,深化区域间合作机制,同时加强绿色合作伙伴关系,培养本土人才的国际视野,更好地推动苏州高水平对外开放。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在“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专题座谈上,来自民革、民盟、民进、致公党、无党派人士、共青团、青联、妇联、文艺、教育、体育、新闻出版界别的政协委员们齐聚一堂,聚焦党政所需献良策,切中民之关切出实招。现场气氛热烈,16位委员踊跃发言,为苏州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献良策、建诤言。市政府副市长刘博,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体育局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到会听取意见建议。
![](https://image.icppcc.cn/wap/image/1/216/418.jpg)
“高中阶段教育到高等教育阶段的衔接,是从强调通识的义务教育向专业教育或社会就业过渡的关键点。”杨哲委员建议,加强高中高校深度衔接的政策协同设计和统筹谋划,鼓励在苏高校面向高中常态化开放教育教学资源,与高中共同开展课程建设,使共享的教育资源效用最大化。谢波委员建议,高校、政府、用人单位三方要发挥主导作用,联合打造新型人才评价体系,通过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专业设置、加大基层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力度等系列举措,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共赢。金志峰委员建议,加强教育体系的社会辐射效应,落实新形态下的校企合作机制,紧密结产业发展实际,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周惠根委员建议,职业学校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建立中小学生职业体验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让更多的职业学校和普通教育学校“牵手”,全方位、分层次、多领域地开展合作,进一步发挥职业学校和普通教育学校的优势,真正实现“双向奔赴”。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高质量教育的重要部分。肖菊红委员建议,构建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通过壮大家庭教育的师资力量,创新家庭教育的工作方法,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让每个孩子都能够沐浴在爱与希望之中。张达委员建议,进一步加强家庭、教育、社会融合培养机制,加强家校互动,提升亲情凝聚力,强化社会适应能力,让家庭和学校都能成为学生奋进努力的温馨港湾。“近年来,苏州民盟广泛凝聚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力量,积极组织‘春风公益大课堂’进校园专题活动,助力全市教育事业公平、优质、均衡发展。”葛昕委员希望,更多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到中小学,为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夯实基础。
聚焦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延时服务,陶金委员建议,精准对接需求,拓展服务内涵,鼓励教师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引入校外优质课程资源,协同打造创新延时服务项目。施丹委员建议, 优化托育服务供给结构,统一托育服务监管体系,浓厚托育服务宣传氛围,加强托育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扩大普惠托育服务的覆盖范围与供给质量,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与安全感。
近年来,苏州特殊教育的普及度、规范度、专业度不断提高。吴建东委员建议,进一步规范办学资质,拓展学段服务;成立区域集团,整合优质资源;加大师资投入,提升支撑能力,不断满足特需学生的教育获得感与幸福感。田利委员建议,明确融合教育在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发展中的主体责任和主体地位,明确融合教育的服务对象由传统的“残疾”观转变为“障碍”观。此外,加强教师对特殊教育政策法规的学习,完善融合教育从业人员的激励制度,确保融合教育事业的持续良性发展。
责任编辑:杨一宁
![](http://file.icppcc.cn/wap/v2/img/zxtt.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