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要退出登录账号吗?
取 消
确 定
注 册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找回密码
峰起云泳丨半淞园新民学会会议处遗址
施泳峰
2025-01-12 17:31  来源:政协联线
苗江路滨江公园绿地半淞园新民学会会议处遗址纪念碑

苗江路滨江公园绿地半淞园新民学会会议处遗址纪念碑

1918年黄浦江的江边码头旁,沪上名园半淞园正式营业。园门前用碎石子改建的半淞园路上,一时车水马龙、游人如织。《上海胜迹略》赞赏半淞园“凡属园林景物,应有尽有,故得称雄于时”。《申报》这样报道“沪杭火车站东首有半淞园,系沈志贤姚伯鸿二人所创造。其中有山有水、有亭有台,花木清幽、回廊曲折,占地七八十亩。结构古雅,无处不具有丘壑。全园悉从华制,无仿效洋式之处。”
就像豫园、张园等沪上名园一样,“称雄于时”的半淞园之前也是一座私人园林。1909年黄浦江边一个规模甚大的桃园渐趋式微,与桃园毗邻而居的沈志贤就此出手,购得桃园部分沿江土地后,引水为池、垒土堆山、遍植花木,建成沈家花园。沈志贤以经营沙船、贩销土布、土纱发家,购建私家花园,无非想打造优雅舒适的环境,让自己家族生活得更安逸也更有情趣。但画家姚伯鸿的提议改变了他的初衷。姚伯鸿是沈志贤第六个儿子沈凤鸣的岳父,沈志贤很快被亲家说服,1917年两人联手将沈家花园改私为“营”。
改建后的园林扩大了规模,园内水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一半。杜甫“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诗句给了他们灵感,改建后的花园取名“半淞园”。为了“以画入园”,设计参照了《芥子园画谱》的山水风格布局景观,园内有荷花池、九曲桥、藕香榭、江上草堂、翦淞楼、水风亭、湖心亭、又一村等景观,又引进弹子房、跑驴场等设施,还有素菜馆、中西菜馆、中西点心店等美食场所,游人们在此既可“观园如画”,又能尽享娱乐。
1918年毛泽东、蔡和森等13人在湖南长沙岳麓山下发起成立新民学会,这是“五四时期”以学生为主体的众多进步团体中成立最早的。新民学会成立后倡导和组织湘籍青年前往法国勤工俭学,还先后开展长沙五四运动、驱逐军阀张敬尧运动及1920年9月至10月湖南自治运动。五四运动后,由于大多数新民学会会员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和劳工运动,思想发生重大变化,新民学会宗旨改为“改造中国与世界”。这是新民学会历史发展的一个转折。1920年新民学会许多会员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共产党早期组织,孕育了一批共产主义者,如毛泽东、蔡和森,还有何叔衡、罗章龙、李维汉、谢觉哉、向警予、杨开慧、蔡畅、夏曦、郭亮、陈昌等,为中国革命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为此蔡畅盛赞“新民学会建党先声,毛蔡寄庐流芳千古”。1920年5月欢送赴法勤工俭学的新民学会会员在半淞园留影

1920年5月欢送赴法勤工俭学的新民学会会员在半淞园留影

1920年5月8日,毛泽东与新民学会会员萧子暲、熊光楚、李思安、欧阳玉生、陈绍休、陈纯粹、彭璜、刘望成、魏璧、劳君展、周敦祥等12人在半淞园欢送即将赴法勤工俭学的陈赞周、萧子暲、欧阳泽等六位会员。据《新民学会会务报告》记载“这日的送别会,完全变成了一个讨论会了。天晚,继之以灯。但各人还觉得有许多话没有说完。中午在雨中拍照。尽览淞江半水,绿草碧波,望之不尽”,这段文字虽不长,信息量却很大。“半淞园会议”那天刚过立夏,四周枝繁叶茂、绿草如茵。中午在霏霏细雨中,毛泽东左腋下夹着一把雨伞与会员们合影留念,留下了新民学会的一个珍贵记忆。5月11日,毛泽东和在沪会员送别了萧子暲等6人登上赴法的轮船。
在毛泽东主持的这次“半淞园会议”上,根据新民学会所处的社会环境,大家议决学会要“潜在切实,不务虚荣,不出风头”。毛泽东会后在回复欧阳泽的信中说“半淞园会议,都主张本会进行应取‘潜在的态度’,弟是十二分赞成……弟以为这是新民学会一个好现象,可大可久的事业,其基础即筑在这种潜在的态度之上。”毛泽东与在沪新民学会会员的思想在“半淞园会议”上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讨论着新民学会会务问题,为留法勤工俭学的会员送行。“新民学会”孕育了共产主义者的摇篮,留下了革命先驱们奋斗的深深印迹,这些印迹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中国革命的燎原之势。
1921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学会新年大会上“报告会友在上海半淞园讨论的结果……众赞成上海的决议”。新民学会从此由“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的初始宗旨,上升到“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理论高度。
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在侵略者的狂轰滥炸中,整个城南陷于火海,“风景真正好”的半淞园变成了一片废墟。据《沪南灾区调查录》中记述“昔日繁华区域,悉成灰烬。实属空前未有之浩劫。
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在半淞园旧址上举行了“新民学会会议处遗址”挂牌仪式。历经百年风雨,当年的革命先烈们寻求真理的红色足迹,依然清晰。
责任编辑:杨一宁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打开政协联线APP,阅读体验更佳
还没有评论,来抢沙发!
打开政协联线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