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复神秘的纹饰赋予了玉器独特的象征意义,玉器的“敬天格物”代表着权力,《周礼》更是将玉器纳入到典章制度之中,“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同时,玉制的工具与兵器也成为商周时期贵族身份的象征,开启了玉器“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的新气象。
佩戴玉饰的风尚源于新石器时代,此后人们相沿成习。岁月悠悠,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审美价值也在民族融合与时代变迁之中不断变化。人们相信配戴上雕琢了龙、凤、虎、鹰的玉饰,不仅可以彰显自身的“德性秉赋”,而且还被儒家经籍诠释为具备“仁、义、礼、智、信”的“君子之德”。玉佩饰大为发展,历代玉佩饰既有传统的延续,又有众多的创新,丰富多彩,蔚为大观。
魏晋南北朝以来,伴随着一波波来自异域文化的洗礼,玉器褪去了“以玉通灵”的神秘色彩,摆脱了“以玉比德”的儒学教条,隋唐宋元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兴起,他们热衷于和谐自然,崇尚人文,追求写实,在追慕古礼、强调法统的心态下,兴起了玉器的仿古之风,玉器的“人文化”、“世俗化”、“平民化”趋势明显。用于摆设观赏的玉雕便登堂入室,广受欢迎。这类器物体较大,多为圆雕、浮雕和镂雕工艺,题材广泛,涉及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山水仙境、吉祥图案等,强调绘画的意境和笔墨的情趣。
明代中后期江南经济高度发达,在文人富商地襄助下,我国的玉雕技艺益加精雅细致。乾隆年间清军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乱,征服天山回部,直接控制了新疆和田玉料的开采,清代的玉雕艺术更是空前繁荣,以形神兼备的写实手法,珍品迭出,各领风骚,攀越上我国玉雕艺术的历史高峰。
江汉平原由长江和汉江冲击形成,位于我国“千湖之省”的湖北省中南部,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是长江中下游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江汉平原上已经出现原始人类活动的遗迹。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构成了江汉平原新石器时期史前文化的主体。考古发掘证明,石家河文化代表了江汉平原史前文化玉器雕刻的最高水平,这些玉器体积小、重量轻,纹饰简洁,做工精细,造型优美,加工技术成熟,神灵观念突出,显示出玉文化已经极为发达。
公元前689年楚文王迁都于江汉平原,“熊通子文王熊赀迁都郢,有地千里”。楚国的国都郢城(今湖北省荆州市)位于江汉平原的中心地带,雨水充沛,土地肥沃,是久负盛名的鱼米之乡。依托江汉平原的富饶资源,楚国迅速崛起并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国的考古工作者在江汉平原上发现了“熊家冢遗址”,这是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好、陵园分布最完整的楚国高等级贵族墓地。国内的考古学家一致认定,“熊家冢遗址”的墓主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某位国君。此墓主人身份之显赫、车马阵容之豪华、祭祀场景之阔绰、布局系统之完整,在国内极其罕见,所以我国的考古学界有“北有兵马俑,南有熊家冢”之说。
在“熊家冢遗址”出土的随葬品以玉器为主,出土玉器三千多件,器形有玉璧、玉璜、玉环、玉珠、玉管、龙形玉佩等,出土的玉器种类和制作工艺都达到了同时期的最高水平。楚国玉器中的佩玉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玉器发展史上的巅峰产物,是中华玉文化的绚丽奇葩,以独特的文化审美和高超的制玉技艺备受世人瞩目。
近期,“天地精灵,璀璨江汉——武汉博物馆馆藏玉器展”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举办。此次展览的玉器形制丰富,来自武汉博物馆珍藏的110多件历代玉器,上迄新石器时代,下至明清时期,均是历久弥珍的中华瑰宝,跨越千年时空,以不同的材质、造型和工艺,静静地讲述着延绵不绝的中华玉文化传承,让观众近距离欣赏不同时期的玉器工艺之美,全面感受中华玉文化的源远流长,为冬日的申城带来了久违的温润气质。此次展览还设有互动展区,观众可以亲自上手触摸矿石标本,感受不同矿石材质的肌理和特点,体验“江汉美玉”的展览主题,为观展之旅画上圆满句号。
责任编辑:杨骁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