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党员许勇翔
民革党员、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原流散文物管理处处长,古瓷器、玉器鉴定专家许勇翔在半个多世纪的专业长路中,以文物保护为道,以淡泊之心自持,终究将自己也打磨成了“良玉”。时势造就的文物专家
66届高中毕业生许勇翔曾在南汇插队。20世纪70年代初,为了尽快补充青年文保人才队伍,当时的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后更名为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与上海博物馆合署办公)面向知青选拔文物保护后备队伍,1972年10月,许勇翔到上海博物馆报到。从此,许勇翔正式开启了他50余年的文物保护工作之路,并将这个职业变成了自己一生的挚爱。
到上博报到后,文博行业的专家学者为新招录的30名年轻同志开展了涵盖瓷器、玉器、字画、杂项等各个文物类别,包括文物鉴定、文物发掘、文物保护等方向的专业技能“集训”。前辈专家们的集中授课,为许勇翔打开了行业的大门,后来他被安排在博物馆保管部征集编目组工作。
文物保护工作,是一项极重师承的工作,讲究“法由口传,理由自悟”。进入工作岗位后,许勇翔遇见了让他受益终身的老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沈令昕先生。沈老是现代著名学者、书法家沈尹默之子。沈老丰厚的家学底蕴和丰富的文保经验,以及在编目工作中结合文物实物时的口传身教,助推着许勇翔在专业领域不断精进。在有所师承的基础上,许勇翔过目经手了不计其数的文物珍品,日复一日“修炼”着自己文物鉴定的眼力、功力。1990年,凭借扎实的业务功底,许勇翔获聘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委员之一。
以文物保护为己任
文物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无声地吟诵着中华文化的绵延与繁荣,同样也承载着民族情感与文化价值。在日日与文物“面对面”接触中,许勇翔将做好文物保护工作视为责无旁贷的使命和义务。
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文物拍卖顺势而起。1993年,上海朵云轩敲响了解放后艺术品拍卖的第一锤,行业呈现井喷式发展。与之难以匹配的是,文物拍卖行业规范性政策法规及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制定相对滞后。怀揣着希望每一件文物被妥善对待,希望文物行业规范有序发展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许勇翔深入拍卖行业一线,认真调查研究,根据上位法的规定,结合国情、市情,帮助行业不断完善相关管理办法。
随着文物市场日趋繁荣,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物进出境成了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关隘”,快件邮包、个人携带、货物出境等都可能成为文物外流的渠道。多年来,许勇翔与海关密切配合,并经常为海关、司法、公安等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讲授文物知识,介绍文物犯罪的案例,帮助减少珍贵文物流失。
2008年,许勇翔负责编纂的文物图册《鉴余留珍》出版。书中刊载了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的130余件文物珍品。除了记录文物本身,许勇翔直言:“希望通过这本书,记录下那些曾为文物保护工作倾注心血、甘付赤诚、艰苦奋斗的文保工作者,让他们的精神在年轻一代文物工作者身上传承下去。”
为中华文化传播增添注脚
近年来,许勇翔为传播文物墨拓而努力探索。墨拓作为保存珍贵文物形象的重要方式,成为记录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对历史文化研究和艺术研究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21年,许勇翔出版了《箑边珍拓:名家竹刻扇骨拓片集》,汇集了他曾过眼的精美竹刻扇骨的形制纹样,一经出版便得到业界的推崇。最近,许勇翔在整理玉器纹样墨拓,他希望这一合集能尽快出版面世。
许勇翔始终关心着行业的发展。他密切关注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向公众征求意见并三次提交审议。谈及专业时的矍铄目光,折射出许勇翔从未懈怠过的文保信念。
回望文物工作之路,许勇翔感叹: “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工作,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我这里得以完成,感到很欣慰。”
责任编辑:谷钦慧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