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要打造一座面向世界的工业博物馆,外籍人士怎么看?
“能够激发共情、链接全球的工业故事,可以多讲讲。”“面向国际受众的工博馆,应当展现国际合作的力量。”“外资企业在这座海纳百川的城市的发展路径,很值得述说。”……9月23日,市政协对外友好委员会赴上海政协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点,组织召开外籍人士专题座谈会。围绕建好、用好工博馆,“洋观察”们畅所欲言。
这是2024年对外友好委员会履职活动的一抹剪影。一年来,对外友好委员会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汇聚海内外智慧力量,携手助推上海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
邀“洋观察”献计出策
14个面塑小人围坐长桌,对改造方案进行举手表决,场面既诙谐又严肃……这件面塑作品,位于上海政协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点,其创作灵感,源于虹桥街道围绕“万科广场改造”开展基层协商的真实故事。
8月22日,对外友好委员会参加上海市政协举办的“外籍人士走进上海政协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点”活动。这件面塑作品,当场引起了驻沪领馆官员、友城代表、白玉兰奖获得者、商会代表等诸多“洋面孔”的兴趣。“这种做法很务实,值得许多国家学习。”巴西圣保罗州投资促进局驻上海总代表殷吉表示,这次参观让他们对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本届市政协履职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年来,对外友好委员会搭建各类平台,引导外籍人士感受、参与全过程人民民主。
除了组织外籍人士实地参观上海政协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点外,对外友好委员会在重点课题调研、重点提案督办、委员平时视察等活动中,多次邀请外籍人士座谈交流,了解他们在沪工作生活的难点堵点,听取他们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建议。
“外籍人士是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的一部分,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是对外友好委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工作对象。”市政协常委、对外友好委主任张小松说。为了搭建专委会与外籍人士经常性的沟通联系平台,畅通外籍人士反映意见建议的渠道,对外友好委员会建立了“洋观察”朋友圈。白玉兰奖获得者、高校外籍专家、外企外籍高管、社区外籍居民……8名在沪居住和工作的外籍人士,成为首批“洋观察”,受邀参加市政协专题座谈会、中国企业走出去研讨会、中国经济社会论坛等活动。
这些举措,进一步激发了外籍人士为上海献计出策的积极性。在“助推上海工业博物馆建设”外籍人士专题座谈会召开前,为了6分钟的发言,不少外籍人士准备了一个周末。座谈会后,对外友好委员会整理了外籍人士的六方面意见建议,报送市经信委,并得到书面答复。
让“洋居民”有归属感
随着高水平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来到上海工作、学习和生活。如何吸引更多外籍人士来到上海、融入上海、留在上海,对这座城市更有归属感,为这座城市注入更多生机和活力?一年来,对外友好委员会整合各方调研力量,寻求破题之策。
——围绕重点课题开展调研。9个月内,对外友好委员会课题组先后赴浦东新区联洋社区、金桥经济开发区、长宁区古北社区、耀中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及上海大学,召开近20次专题座谈会,与外籍人士、国际社区干部、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教师、外资企业高管、高校留学生管理部门负责人等160余人次交流,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并专程赴浙江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等地,学习外籍人口管理和服务的经验做法。
——围绕“推动外籍人士更好融入上海,彰显城市温度和国际竞争力”提案专题,开展重点提案督办。7月19日,在“常住人口一半是境外人士”的古北国际社区,对外友好委员会召开重点提案督办座谈会,听取外籍人士意见建议。“因为没身份证号,无法注册和认证,一部分App外国人用不了……”“上海有很多好政策,但因为语言不通和信息渠道不畅,很多外国人不知情……”会后,对外友好委员会将在沪外籍人士反映的医疗、出入境、交通等方面的难点问题一并编辑成社情民意信息,报送相关部门。
几天后,对外友好委员会召开重点提案督办办理推进会。多家外资企业的代表提出,目前在沪外籍人士在人员构成和年龄趋势,较之前有所改变,建议更加重视年轻人群体,关注下沉式需求,为不同群体提供精细化、便利化服务……这些建言当场得到相关部门采纳。
——围绕“本市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师生流动情况”开展委员平时视察。作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高质量的国际教育必不可少。今年,这一议题进入对外友好委员会的关注视野。7月31日,对外友好委组织委员赴浦东调研,了解外籍人士年龄构成、国籍分布、教育理念等方面情况。委员、学校负责人、教师代表、相关部门负责人充分讨论后形成共识:上海将进一步完善国际教育体系,构建多层次、有梯度的外籍人员子女就读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教学方式。
对“洋面孔”讲好故事
“老街很漂亮,既保持了传统江南特色,同时又兼具现代感。”9月14日,青浦“蟠龙天地”,来自上海大学的意大利籍特聘教授马可·穆勒一边品尝百年传统手艺烧卖,一边感慨道:“在听传承人介绍烧卖之前,我一直认为自己已经很懂中国美食了,但今天是第一次吃到蔬菜制皮的烧卖,感觉很有意义。”
长桌的另一端,来自韩国的上海白玉兰奖获得者洪原淑跟同伴正兴高采烈地将手中的馅料包进烧卖:“在环境优美、古色古香的老街体验制作烧卖,让我跟同伴都更深刻地了解了中国的传统风俗文化。”
一年来,对外友好委员会多次在中国传统节日组织外籍人士,体验民俗文化、感受节日氛围。组织赴龙华寺参加“中华传统文化体验日”活动,赴青浦“蟠龙天地”参加“友艺之家”中秋节与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主题活动,赴玉佛寺参加“诗意中华”甲辰金秋诗会……让外籍人士进一步感受上海,感知中国。
11月4日,在对外友好委员会的精心策划下,俄罗斯联邦公众院代表团赴上海市政协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点参观。在那里,代表团成员们体验和了解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并就“如何推动上海经济建设发展和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与市政协面对面交流。交流中,代表团点赞了上海市政协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取得的成果,并希望开展更多领域的合作交流。
此外,对外友好委员会还组织会见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访问团,接待孟加拉国外交部青年干部访华团。8月1日,在孟加拉国外交部青年干部访华团造访市政协的座谈会上,市政协常委钱军、市政协委员成键分享了履职经历。“我提交的提案,都得到了相关部门答复,政协是很好的反馈建议的平台。”当被访问团成员问及提案的办复情况时,市政协常委钱军说,“很高兴能参加这类活动,向外国友人讲好政协故事。”
访华团表示,此次来沪,让他们对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很高兴能走进上海市政协,了解中国的人民政协制度。”访华团领队说。据悉,访华团回国后,中国驻孟加拉国使馆专门来函,对上海市政协表示感谢。
“能够激发共情、链接全球的工业故事,可以多讲讲。”“面向国际受众的工博馆,应当展现国际合作的力量。”“外资企业在这座海纳百川的城市的发展路径,很值得述说。”……9月23日,市政协对外友好委员会赴上海政协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点,组织召开外籍人士专题座谈会。围绕建好、用好工博馆,“洋观察”们畅所欲言。
这是2024年对外友好委员会履职活动的一抹剪影。一年来,对外友好委员会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汇聚海内外智慧力量,携手助推上海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
邀“洋观察”献计出策
14个面塑小人围坐长桌,对改造方案进行举手表决,场面既诙谐又严肃……这件面塑作品,位于上海政协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点,其创作灵感,源于虹桥街道围绕“万科广场改造”开展基层协商的真实故事。
8月22日,对外友好委员会参加上海市政协举办的“外籍人士走进上海政协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点”活动。这件面塑作品,当场引起了驻沪领馆官员、友城代表、白玉兰奖获得者、商会代表等诸多“洋面孔”的兴趣。“这种做法很务实,值得许多国家学习。”巴西圣保罗州投资促进局驻上海总代表殷吉表示,这次参观让他们对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本届市政协履职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年来,对外友好委员会搭建各类平台,引导外籍人士感受、参与全过程人民民主。
除了组织外籍人士实地参观上海政协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点外,对外友好委员会在重点课题调研、重点提案督办、委员平时视察等活动中,多次邀请外籍人士座谈交流,了解他们在沪工作生活的难点堵点,听取他们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建议。
“外籍人士是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的一部分,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是对外友好委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工作对象。”市政协常委、对外友好委主任张小松说。为了搭建专委会与外籍人士经常性的沟通联系平台,畅通外籍人士反映意见建议的渠道,对外友好委员会建立了“洋观察”朋友圈。白玉兰奖获得者、高校外籍专家、外企外籍高管、社区外籍居民……8名在沪居住和工作的外籍人士,成为首批“洋观察”,受邀参加市政协专题座谈会、中国企业走出去研讨会、中国经济社会论坛等活动。
这些举措,进一步激发了外籍人士为上海献计出策的积极性。在“助推上海工业博物馆建设”外籍人士专题座谈会召开前,为了6分钟的发言,不少外籍人士准备了一个周末。座谈会后,对外友好委员会整理了外籍人士的六方面意见建议,报送市经信委,并得到书面答复。
让“洋居民”有归属感
随着高水平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来到上海工作、学习和生活。如何吸引更多外籍人士来到上海、融入上海、留在上海,对这座城市更有归属感,为这座城市注入更多生机和活力?一年来,对外友好委员会整合各方调研力量,寻求破题之策。
——围绕重点课题开展调研。9个月内,对外友好委员会课题组先后赴浦东新区联洋社区、金桥经济开发区、长宁区古北社区、耀中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及上海大学,召开近20次专题座谈会,与外籍人士、国际社区干部、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教师、外资企业高管、高校留学生管理部门负责人等160余人次交流,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并专程赴浙江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等地,学习外籍人口管理和服务的经验做法。
——围绕“推动外籍人士更好融入上海,彰显城市温度和国际竞争力”提案专题,开展重点提案督办。7月19日,在“常住人口一半是境外人士”的古北国际社区,对外友好委员会召开重点提案督办座谈会,听取外籍人士意见建议。“因为没身份证号,无法注册和认证,一部分App外国人用不了……”“上海有很多好政策,但因为语言不通和信息渠道不畅,很多外国人不知情……”会后,对外友好委员会将在沪外籍人士反映的医疗、出入境、交通等方面的难点问题一并编辑成社情民意信息,报送相关部门。
几天后,对外友好委员会召开重点提案督办办理推进会。多家外资企业的代表提出,目前在沪外籍人士在人员构成和年龄趋势,较之前有所改变,建议更加重视年轻人群体,关注下沉式需求,为不同群体提供精细化、便利化服务……这些建言当场得到相关部门采纳。
——围绕“本市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师生流动情况”开展委员平时视察。作为一座国际化大都市,高质量的国际教育必不可少。今年,这一议题进入对外友好委员会的关注视野。7月31日,对外友好委组织委员赴浦东调研,了解外籍人士年龄构成、国籍分布、教育理念等方面情况。委员、学校负责人、教师代表、相关部门负责人充分讨论后形成共识:上海将进一步完善国际教育体系,构建多层次、有梯度的外籍人员子女就读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教学方式。
对“洋面孔”讲好故事
“老街很漂亮,既保持了传统江南特色,同时又兼具现代感。”9月14日,青浦“蟠龙天地”,来自上海大学的意大利籍特聘教授马可·穆勒一边品尝百年传统手艺烧卖,一边感慨道:“在听传承人介绍烧卖之前,我一直认为自己已经很懂中国美食了,但今天是第一次吃到蔬菜制皮的烧卖,感觉很有意义。”
长桌的另一端,来自韩国的上海白玉兰奖获得者洪原淑跟同伴正兴高采烈地将手中的馅料包进烧卖:“在环境优美、古色古香的老街体验制作烧卖,让我跟同伴都更深刻地了解了中国的传统风俗文化。”
一年来,对外友好委员会多次在中国传统节日组织外籍人士,体验民俗文化、感受节日氛围。组织赴龙华寺参加“中华传统文化体验日”活动,赴青浦“蟠龙天地”参加“友艺之家”中秋节与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主题活动,赴玉佛寺参加“诗意中华”甲辰金秋诗会……让外籍人士进一步感受上海,感知中国。
11月4日,在对外友好委员会的精心策划下,俄罗斯联邦公众院代表团赴上海市政协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点参观。在那里,代表团成员们体验和了解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并就“如何推动上海经济建设发展和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与市政协面对面交流。交流中,代表团点赞了上海市政协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取得的成果,并希望开展更多领域的合作交流。
此外,对外友好委员会还组织会见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访问团,接待孟加拉国外交部青年干部访华团。8月1日,在孟加拉国外交部青年干部访华团造访市政协的座谈会上,市政协常委钱军、市政协委员成键分享了履职经历。“我提交的提案,都得到了相关部门答复,政协是很好的反馈建议的平台。”当被访问团成员问及提案的办复情况时,市政协常委钱军说,“很高兴能参加这类活动,向外国友人讲好政协故事。”
访华团表示,此次来沪,让他们对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很高兴能走进上海市政协,了解中国的人民政协制度。”访华团领队说。据悉,访华团回国后,中国驻孟加拉国使馆专门来函,对上海市政协表示感谢。
责任编辑:张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