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要退出登录账号吗?
取 消
确 定
注 册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找回密码
峰起云泳 | 武康路上的颜福庆旧居:医者仁心,贤者大爱
施泳峰
2024-11-19 18:14  来源:政协联线
在繁华的黄浦江畔,武康路是一条承载着历史与记忆的道路,浓缩了上海近代的百年风华,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武康路是上海市徐汇区境内的一条南北向的道路,连接了华山路和淮海中路。据《徐汇区地名志》记载“该路原名福开森路,1943年10月改名武康路,以浙江省旧县名命名”。福开森路建于1907年,最初只是一条普通的土路,道路两侧被稻田、菜园和农舍环绕。随着1914年上海法租界向西扩展,众多外国侨民和华人精英来到福开森路定居,他们带来了不同的文化氛围和生活方式,使这里成为了一个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多元社区。1943年福开森路改名为武康路,“武康”一词来源于浙江省武康县(今德清县武康镇)。武康路经历了近代上海的风云变迁,浪漫诗意的梧桐树下,风格迥异的历史建筑,积淀和传承了中西合璧的海派文化。武康路上的每一株梧桐树、每一扇落地窗、每一幢老房子的背后,都在默默地诉说着它的百年沧桑。武康路40弄4号是一幢砖木结构的三层英国乡村别墅式花园洋房,建成于1923年。人字形坡顶高峻陡峭,屋顶覆盖着红色瓦片,建筑外墙是淡黄色水泥拉毛,南北外立面有高耸的老虎窗,东西外立面有清水红砖烟囱,窗边框以红砖贴面装饰。这里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创校元老兼首任院长颜福庆旧居,1943年--1950年颜福庆一家居住于此。
颜福庆(1882年—1970年),字克卿,福建厦门人,是我国著名医学教育家、公共卫生学家,与兄长颜惠庆(外交家)、颜德庆(铁道工程专家)并称为“颜氏三杰”。
颜福庆1882年出生于上海,父亲颜如松曾在美国留学。6岁时父亲感染伤寒去世。由于母亲多病,所以他在少年时代就立志学医。7岁起他就在伯父家中生活,与堂兄颜惠庆结伴读书,颜惠庆后来成为民国时期的外交家。在伯父的资助下颜福庆进入上海圣约翰书院读中学。1899年颜福庆成为上海圣约翰书院医学部第二届学生,1903年进入上海同仁医院(今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同仁医院)当实习医师。
1906年颜福庆经过插班考试进入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学习。在耶鲁大学颜福庆接受了严格而系统的医学教育,成绩优异。1909年颜福庆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是关于结核病诊断领域的。因其学习成绩和论文均属优异,颜福庆获得耶鲁大学医学院最高荣誉“优秀博士毕业生”(当年共3人)。颜福庆是首位获得耶鲁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的亚洲人。
学成归国后,颜福庆把毕生精力贡献给我国的医学教育和公共卫生事业,桃李芬芳,世人敬仰。他先后创办了湖南省红十字会医院(今湖南省人民医院)、长沙湘雅医学专门学校(今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国立上海医学院(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肺病疗养院(今上海市肺科医院)、上海医事中心(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医学教育和公共医疗机构,为我国的医学教育和公共卫生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颜福庆是中华医学会的创始人之一,1915年他与国内众多名医商议发起组建了“中华医学会”,并担任第一届会长,中华医学会现有会员70多万名。颜福庆为我国的现代医学教育和公共卫生事业开辟出新天地,打破了旧中国现代医学被外国传教士占主导地位的格局。
1927年为打破外国人把持中国医学教育大权的时弊,颜福庆与一批有志之士筹建了第一所由中国人自办自教、为中国人服务的国立上海医学院(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此举开拓了中国人自主兴办医学教育的先河,旨在为民治病、为战止殇、为国聚才。“人生意义何在乎?为人群服务。服务价值何在乎?为人群灭除痛苦”,这是颜福庆邀请好友黄炎培为上海医学院填写的校歌,将“为人群服务”写入了校歌。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颜福庆的理想是在上海建设一个可以媲美欧美,集医学院、医院和研究院于一体的医事中心。1930年颜福庆正式向社会发出创建“上海医事中心”的倡议。苦于没有资金,颜福庆到处“化缘”,终于在1937年颜福庆用他筹措得来的100万银元,建成了上海医事中心(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颜福庆的理想成为现实。颜福庆一介书生,凭一己之力,集国家与众人之合力,打造出一所为百姓服务的医院,堪称“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
新中国建立后,颜福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医学事业中去。 1949年5月负责接管上海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对颜福庆这位医务界的泰山北斗给予了充分尊重。经上海市军管会批准成立上海医学院及其教学医院临时管理委员会,任命67岁的颜福庆为副主任委员。1951年颜福庆被任命为上海医学院的副院长,负责学校的基建工作。在他的努力争取之下,上海医学院有了今天东安路以西的校区。
抗美援朝期间,颜福庆积极参加上海市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队的组织领导工作。多方联合组成的上海市医务工作者抗美援朝委员会任命颜福庆为主任委员。上海医学院各附属医院先后组织了三批志愿手术医疗队和一个防疫检验队,颜福庆还参加了慰问团亲赴东北慰问志愿军。
50年代中期,颜福庆与时任上海医学院主要领导的陈同生携手争取,让中央批准了“母子校”方案,在支持中央三线建设政策的同时,保留上海医学院。“母子校”方案是把上海医学院各教研组和医院的负责人、学科带头人一分为二,第一把手去重庆,第二把手则留上海;反之,如第二把手去重庆,则第一把手留上海。中共中央最终同意颜福庆的建议,把上海医学院留在上海,抽调一部分上医精英到重庆建立了重庆医学院(今重庆医科大学)。
1956年颜福庆加入九三学社,颜福庆历任九三学社上海分社第五届常务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分社第六、七、八届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第五届中央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为推动九三学社组织的发展,颜福庆登高一呼,在上海医务系统树立起一面“九三”旗帜。在九三学社上海分社,颜福庆是年龄最大的老前辈,人们都尊称他“颜老”。为推动社务的发展,不顾年老体弱,亲自出马,登高一呼,把周围的同行、后辈都鼓动起来,一时被传为佳话。在颜福庆的感召下,上海一大批著名西医和他的学生、同事纷纷加入九三学社。一年后,医务界的九三学社成员,分布于全市22个医务单位,实现了历史性的大发展。颜福庆还创办了九三学社上海医学院支社(今九三学社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委员会),为后来九三学社上海医卫界的发展壮大打下扎实基础。
1956年颜福庆自费邀请百余位沪上名医,在茂名南路政协文化俱乐部(今花园饭店)聚餐。在宽松、友好和叙旧的气氛中,颜福庆侃侃而谈,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方针、知识分子政策,转而讲述九三学社的历史、性质和作用,说得娓娓动听,引起一片掌声。
颜福庆多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1956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接见并宴请全国知识分子代表,颜福庆就是其中之一,宴请时颜福庆就坐在毛泽东右边的主宾席。在宴会上毛泽东对身边的颜福庆说“三十年前,在湖南湘雅医院时我就认识你了”。颜福庆大吃一惊,有点拘谨地回答说“我一点印象也没有”。“当时你是一个大名鼎鼎的大学校长,我还是一个无名小卒”,毛泽东风趣地说。两人边吃边谈,宴会的气氛十分融洽。摄影师把这个场景拍了下来,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录。
1964年颜福庆82岁高龄时还亲赴北京参加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聆听周恩来总理所作的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计划,深受感动誓在有生之年为祖国的医学事业贡献力量。
1970年11月颜福庆在家中辞世,享年88岁。2006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院士题词,称颜福庆先生为“医学教育先驱,知识分子楷模”。2023年的10月颜福庆半身铜像揭幕暨安放仪式在耶鲁大学举行,饮水不忘思源,中国现代医学有今日之成就,须感恩颜福庆这位引路人。
责任编辑:杨骁希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打开政协联线APP,阅读体验更佳
还没有评论,来抢沙发!
打开政协联线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