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 张昊 摄
11月7日,2024年中国经济社会论坛第二场专题交流在上海召开,主题为“推动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此次论坛各位嘉宾围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世界现代化主题相互交流深入探讨,对国际社会进一步深化认识和共同实践这一重要理念具有积极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美好未来
面对当今世界变幻交织的国际形势和层出不穷的全球性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立应对,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应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开放包容的胸襟走团结之路,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凝聚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人民的共识,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努力推动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更好造福各国人民,为人类开创一个和平和睦和谐的光明未来。
“当前,全球社会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葡萄牙经济社会理事会主席路易斯·派斯·安图内斯指出,通往可持续未来之路还需要更多的合作和准备。“和平”乃“进步”之关键,真正的“繁荣”也意味着“包容”。
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郭长刚以中华文明的角度和视野来看待世界现代化,他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要义是“合”或“和谐”,这体现在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上,就是“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具体而言,就是致力于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共处、和而不同、和谐共生。
北京市海淀区稻香湖学校表演艺术中心主任、清香乐队学院音乐总监李可思早在2003年的时候就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屹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吸引他来到这里。李可思见证了中国乃至世界都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他认为,中国自古以来“以和为贵”,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值得国内外人士学习研究,没有中国元素的国际世界观是谈不上真正的国际世界观的。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在21世纪的今天,任何国家追求现代化,都不可能在封闭条件下实现,开放融通、互利合作是必然选择。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当今世界面临冷战思维、“小院高墙”“脱钩断链”等种种严峻挑战,给世界和平与发展、繁荣与进步带来巨大阴影。前进道路上,世界各国应共同推进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应在共同恪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共同坚持普遍认同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前提下,不分大小强弱,都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地在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内行事,在全球治理的进程中发挥作用。
德国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朗杰明指出,在当前这个时代背景下,中美关系将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对全球国际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印尼国民民主党副秘书长颂丹·塔姆普博伦认为,和平是所有国家共同的权利和责任,随着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互利合作显然是必不可少的。意大利全国经济劳动理事会理事,意大利文化、旅游和体育组织联合会主席布鲁诺·莫莱亚分享了欧盟委员会的普惠公民服务项目,这个项目有助于促进社会包容。他认为,未来一个国家的社会凝聚力取决于如何以包容和创新的方式应对社会变革。
“冲突能夺走我们所有现代化成果果实。”非盟经济社会文化理事会行政、财务和人力资源事务主任穆塔莱·穆洛希表示,非洲和中国可以建立和平发展的典范,可以互惠互利,取得共同的繁荣。中国和非洲的人口加在一起有28亿以上,因此,中国和非洲的合作,对于人类的福祉是非常重要的。
各国携手实现世界现代化,将是历史上最为壮观的画卷
“实现共同繁荣,需要一系列的政策促进公平获得资源、医疗、教育和经济机会。”印尼国民民主党副秘书长颂丹·塔姆普博伦指出,当今世界飞速发展变化,面临着技术创新和复杂的挑战。和平与发展,互利合作共享繁荣的呼声从未如此迫切。随着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互利合作显然是必不可少,而非可有可无。技术、教育、医疗保健和贸易等各个领域的合作为全球进步带来了巨大的潜力。
“我们期待能够共同建设一个没有饥饿的世界。”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研究院院长程国强十分关注全球粮食安全问题。他说,近年来,中国持续向遭受自然灾害和人道危机的国家提供了紧急粮食援助,切实解决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吃饭问题。
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中央财经大学党委书记吴国生深有体会,当今世界是各国共同组成的命运共同体,世界高等教育面临各种挑战,需要各国同仁同舟共济、同向努力,教育合作是增进人民了解和友谊的重要渠道。
与会嘉宾围绕论坛议题就当前国际形势下如何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现代化世界充分发表了各自的真知灼见,贡献了智慧和力量。尽管大家来自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等不同地区,但都一致认为,实现各国和世界现代化是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是不可剥夺的权利,也是共同的责任。各国应秉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携手推进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让世界人民都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责任编辑:张杏梅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