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国家基本解决“无律师县”问题,2022年7月,国浩律师事务所积极响应司法部、全国律师行业党委号召,在西藏自治区司法厅、日喀则市司法局、拉孜县司法局等的支持和关心下设立了国浩律师(拉孜)事务所。截至当前,国浩已持续派出了四批驻藏公益律师,第五批整装待发。他们响应来自远山的呼唤,在雪域高原接过一棒又一棒公益法律之火炬,为西部地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贡献力量。《法律人在西藏——公益律师拉孜援藏笔记》一书由国浩首批驻藏公益律师、国浩上海律师闫然撰写,采用第一视角,以日记体形式记录了国浩律师事务所首批驻藏律师在为期半年的公益法律服务过程中的所见所感,内容涵盖了三名驻藏律师在西藏提供公益法律服务时涉及的工作、生活、风土人情等方方面面,于近日由法律出版社正式出版。
新时代面临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体现在法律服务供给方面,尤其是当下祖国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及少数民族聚集区人民群众对公共法律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对比中东部地区、特别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高度发展的法律服务市场,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更为明显。法律制度的完善、法律体系的健全、法律人才的培养、法律服务的优化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应在一代代法律人的摸索下、制度与市场的互动碰撞中不断得以实践并予以完善。为此,既要打通东部西部法律“智力输出”的帮扶渠道,对口支援,由东向西源源不断“输血”;又要扎根西部宣传法治,打造精通当地语言和风俗的地方青年律师后备人才库,实现本土健康持续地“造血”。
去年10月,我和国浩的同事们从上海飞抵拉萨后,次日即“一步登高”至海拔4000米的国浩拉孜办公室,开始了我们雪域高原上的援藏律师慰问之行、少年法治宣传之旅。我们感受着援藏律师们的日常,深入藏族群众之中,回访接受过法律援助的藏胞家庭,与中小学生们座谈交流、宣讲法律,还给喜爱足球的“追风少年”送上踢球“装备”。亲身感受着高原缺氧、强紫外线、高寒干燥的自然环境挑战,面对着简朴的律师宿舍,站在堆满案卷的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窗口,一批批国浩援藏律师艰苦朴素的作风、勇于担当的气概、不怕吃苦的干劲、集体主义的思想、自我修炼的形象更加立体且熠熠生辉。
“知行合一”,方能“解码”区域法律服务需求,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法律服务。结合国浩援藏律师们深入藏区提供法律服务和法治宣传工作实际,我在本次援藏律师慰问之行返程后,结合之前参加的全国政协相关调研及参与司法部“八五”普法中期工作评估调研的经历,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了关于加快制定法治宣传教育法的提案。国浩援藏律师的生动实践,能够为我国立法奉献一点智慧,可谓善莫大焉。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读着书中闫然律师的一段段文字,回首两年多来国浩律师援藏经历,感慨万千,欣喜、欣然、欣慰!欣喜于国浩青年律师“勇闯世界之巅”的勇气和决心;欣然于国浩人服务“国之大者”的情怀,社会责任主动担当;欣慰于一批批“冲锋”于雪山前线的新时代法律人,在行万里路、进万家门同时,写万卷书,立功立言。作者“以案说法”,在书中娓娓道来别具特色的法律援助过程,“岩羊案”“文物铁索桥案”这些颇具浓厚地域特色的案件,援藏律师所经历的现代文明与人类自然法权冲突、立法合理性和程序法实体法的碰撞,给我们律师群体形象地呈现了藏区特色法律需求和法治实践现状。一方面,脱贫攻坚的整体目标已完成,全面乡村振兴更要 深入到祖国腹地、边境高原的每一个村镇角落,乡村法治和精准扶贫互为助力;另一方面,全面深入大众普法,提高各族人民法律素养和守法意识,做到扶贫同 “扶志”“扶智”相结合,制定法治宣传教育政策时也需要考虑民族与地区差异,做到全国通行与地方特点的结合。这些启示,无疑也给政府决策者提供了一些借鉴和参考,也会让更多人关注基层法律服务的需求,进而为祖国边疆法治建设奉献力量。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律师行业党委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监事长,国浩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
《法律人在西藏——公益律师拉孜援藏笔记》闫然 著 法律出版社
此刻,我的思绪不禁回到两年前:2022年7月8日,在国浩上海办公室,国浩拉孜启动暨驻藏律师刘鑫、闫然、寇博谭欢送仪式举行。我对大家说,今天的活动是庆祝活动,是感谢会议,是欢送仪式,也是壮行典礼,以表达对驻藏律师的敬意、对服务拉孜的敬佩、对青藏高原的敬畏。大家相信,在全体国浩律师的共同努力和支持下,一定能打好前战、打通路径、打实基础,做好驻藏法律服务工作。新时代面临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体现在法律服务供给方面,尤其是当下祖国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及少数民族聚集区人民群众对公共法律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对比中东部地区、特别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高度发展的法律服务市场,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更为明显。法律制度的完善、法律体系的健全、法律人才的培养、法律服务的优化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应在一代代法律人的摸索下、制度与市场的互动碰撞中不断得以实践并予以完善。为此,既要打通东部西部法律“智力输出”的帮扶渠道,对口支援,由东向西源源不断“输血”;又要扎根西部宣传法治,打造精通当地语言和风俗的地方青年律师后备人才库,实现本土健康持续地“造血”。
去年10月,我和国浩的同事们从上海飞抵拉萨后,次日即“一步登高”至海拔4000米的国浩拉孜办公室,开始了我们雪域高原上的援藏律师慰问之行、少年法治宣传之旅。我们感受着援藏律师们的日常,深入藏族群众之中,回访接受过法律援助的藏胞家庭,与中小学生们座谈交流、宣讲法律,还给喜爱足球的“追风少年”送上踢球“装备”。亲身感受着高原缺氧、强紫外线、高寒干燥的自然环境挑战,面对着简朴的律师宿舍,站在堆满案卷的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窗口,一批批国浩援藏律师艰苦朴素的作风、勇于担当的气概、不怕吃苦的干劲、集体主义的思想、自我修炼的形象更加立体且熠熠生辉。
“知行合一”,方能“解码”区域法律服务需求,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法律服务。结合国浩援藏律师们深入藏区提供法律服务和法治宣传工作实际,我在本次援藏律师慰问之行返程后,结合之前参加的全国政协相关调研及参与司法部“八五”普法中期工作评估调研的经历,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了关于加快制定法治宣传教育法的提案。国浩援藏律师的生动实践,能够为我国立法奉献一点智慧,可谓善莫大焉。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读着书中闫然律师的一段段文字,回首两年多来国浩律师援藏经历,感慨万千,欣喜、欣然、欣慰!欣喜于国浩青年律师“勇闯世界之巅”的勇气和决心;欣然于国浩人服务“国之大者”的情怀,社会责任主动担当;欣慰于一批批“冲锋”于雪山前线的新时代法律人,在行万里路、进万家门同时,写万卷书,立功立言。作者“以案说法”,在书中娓娓道来别具特色的法律援助过程,“岩羊案”“文物铁索桥案”这些颇具浓厚地域特色的案件,援藏律师所经历的现代文明与人类自然法权冲突、立法合理性和程序法实体法的碰撞,给我们律师群体形象地呈现了藏区特色法律需求和法治实践现状。一方面,脱贫攻坚的整体目标已完成,全面乡村振兴更要 深入到祖国腹地、边境高原的每一个村镇角落,乡村法治和精准扶贫互为助力;另一方面,全面深入大众普法,提高各族人民法律素养和守法意识,做到扶贫同 “扶志”“扶智”相结合,制定法治宣传教育政策时也需要考虑民族与地区差异,做到全国通行与地方特点的结合。这些启示,无疑也给政府决策者提供了一些借鉴和参考,也会让更多人关注基层法律服务的需求,进而为祖国边疆法治建设奉献力量。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律师行业党委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监事长,国浩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
责任编辑:谷钦慧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