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海报
在11世纪初,以党项人为主体的西夏王朝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建立起来,以兴庆府(今宁夏银川)为国都。西夏立国于西陲,雄霸于河朔,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抵大漠,“方二万余里”,历经十朝,近两个世纪的繁荣,形成了与宋、辽、金等中原王朝并存的局面。在近两百年的岁月里,西夏在前期与北宋、辽国成鼎足之势,在后期与南宋、金国三分而立。西夏从建国到覆灭近两百年历史,曾经给后人留下了无尽地遐思。如今,在贺兰山的荒漠之中,一座座西夏王陵寂静无声地伫立在苍茫大漠里,在当地分布有9座西夏王陵和200多座陪葬墓,有“东方金字塔”的美誉。西夏王陵面向黄河,西傍贺兰山,东临银川平原。贺兰山挡住了西伯利亚的寒流和蒙古戈壁的风沙,使得银川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塞上江南”。
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他将祖父李继迁、父亲李德明迁葬于贺兰山东麓,西夏太祖李继迁葬于裕陵,西夏太宗李德明葬于嘉陵。除西夏神宗李遵顼、西夏献宗李德旺、西夏末主李晛外,每位西夏皇帝都建有王陵,并记载了明确的陵名。其中,西夏景宗李元昊葬于泰陵、西夏毅宗李谅祚葬于安陵、西夏惠宗李秉常葬于献陵、西夏崇宗李乾顺葬于显陵、西夏仁宗李仁孝葬于寿陵、西夏桓宗李纯祐葬于庄陵、西夏襄宗李安全葬于康陵。
历史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曾经六次率领蒙古大军攻伐西夏,与西夏军队作战百余次之多,最终取得灭亡西夏的胜利。1227年成吉思汗在最后一次攻伐西夏的征途中病逝于宁夏六盘山。同年,成吉思汗之子拖雷率领蒙古大军攻灭西夏,西夏末主李晛投降蒙古后被杀,西夏灭亡,西夏王陵遭到蒙古军队严重破坏。1938年德国飞行员乌尔夫·卡斯特将他在我国西北地区航拍到的相片整理成《中国飞行》一书,其中在银川航拍的照片中出现了西夏王陵的影像。
1972年兰州军区某部在贺兰山下修筑一座小型军用机场,在施工现场发现了十几件精美的陶器,部队首长随即停止施工,并迅速报告给宁夏博物馆。不久,宁夏博物馆组织了抢救性发掘,最终确定这里是西夏王陵,共计发现王陵9座、陪葬墓253座。考古工作者惊奇地发现,9座西夏王陵组成了一幅北斗星图案,253座陪葬墓均按星象布局排列。在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西夏党项文字、反映党项族游牧生活与市井烟火的绘画,以及西夏各个时期流通的货币,这为研究西夏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西夏王陵的考古发掘是“20世纪我国100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在我国考古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西夏王陵占地面积58平方公里,规模宏伟,布局严整。西夏王陵的营造自11世纪初至13世纪初,在建造过程中深受佛教建筑的影响,吸收了自秦汉以来唐宋皇陵之所长,开创了汉族文化、佛教文化、党项文化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独具特色的建造风格,承载了从鲜卑族拓跋部到党项族拓跋氏、从北魏大同到西夏银川的千余载光辉岁月。考古发掘显示,与奢华的唐宋帝陵相比,西夏王陵的墓室简朴得多,陪葬品也相对较少。
西夏王陵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陵之一,也是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处西夏文化遗址。每座王陵均坐北向南,呈长方形的独立建筑群体,规模与明十三陵相当。初建时每座王陵均有地下陵寝、墓室、地面建筑和园林,在经历了长时间的风化侵蚀和破坏,原本精美雄伟的西夏王陵仅剩下夯土结构的陵塔和城墙,地宫早已被盗,昔日的繁华不再,夕阳西下,一片荒凉。
1988年西夏王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二批国家风景名胜区,1998年西夏博物馆在西夏王陵东侧建成开放,全面展示西夏王陵出土的文物以及介绍西夏的历史概况。
展览现场
近期,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主办,备受期待的大空间高沉浸探险体验“神秘的西夏陵”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举行。上海市民不用远赴宁夏,便可以在家门口近距离感受千年前西夏王朝的盛况。走进阙台碑亭,穿越地宫墓室,一睹残龙碑天书,遥望黑水城遗址,沉寂千年的西夏王陵重新苏醒,引领观众探寻千年前的西夏盛景,亲身感受辉煌而又神秘的西夏文化。此次展览深度挖掘西夏王陵的神秘地宫和出土文物,让观众以第一视角探索奇幻的西夏王陵,通过高精度的虚拟现实,突破传统参观模式限制,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宁夏贺兰山脚下,身临其境地感受西夏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让观众在高科技的助力下全方位观赏数字技术复原后的壮丽雄伟的西夏王陵,解读被誉为“天书”的西夏文字,欣赏精美绝伦的西夏壁画,探索茫茫戈壁星空下的巍巍西夏古国。在数字技术与传统行业不断结合的当下,全国各地博物馆积极尝试跨界与“破圈”,其中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因沉浸感高、体验感好、占地面积小等优势,在国内迅速兴起。距离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不远的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引入的沉浸式体验项目“消失的法老”与人气爆棚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实现了虚实互动。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周群华馆长表示,“博物馆的传统打开方式是相对静态的,观众想要从中获得沉浸感,会受到一定的物理现实的限制。大空间沉浸式体验是对博物馆物理空间的一种突破,利用新技术,让观众跨越时空,以全新视角体验世界各地的历史和文化。这种业态在上海快速发展,呼应了当下文旅消费的年轻化趋势,博物馆应当做一些跨代际的尝试。”
责任编辑:杨一宁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