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上海理工大学的历史,可以从1906年创办的“沪江大学”和1907年创办的“德文医工学堂”说起。历经百年风雨,“沪江大学”校园演变为上海理工大学军工路校区,“德文医工学堂”校园演变为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
德文医工学堂创办于1907年,由德国医生宝隆博士创建。1922年中法政府在德文医工学堂的基础上合办国立工学院。抗战胜利后国立工学院与由重庆迁沪的国立高级机器职业学校合并,成立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沪江大学相关系科调整至华东地区各高等院校,同时在沪江大学原址(今军工路校区)创办上海工业学校,后更名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1959年)、上海机械学院(1960年—1994年)、华东工业大学(1994年—1996年)。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建国后改制为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1950年—1983年),后更名为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1983—1996年)。1996年华东工业大学和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上海理工大学,1998年上海理工大学由国家机械工业部划归上海市人民政府管理。
“教育与军事在长期抗战中是同样的重要”,这句话出自沪江大学校长刘湛恩,沪江大学便是上海理工大学的前身之一。这幢红砖白窗的小楼见证了刘湛恩和学生们的欢声笑语,刘湛恩经常邀请学生到家里聚会,一起谈笑、唱歌、游戏。曾有刘湛恩的学生回忆去老师家做客时的情景,“我们随着校长夫妇走到校门西北面,是几幢小型单幢的小洋房,校长家空间虽不大,但有饭厅客厅,整洁精致。小型的长餐桌上铺着洁白的桌布,上面已摆好五六只菜,主菜是一锅咖喱栗子鸡”。
刘湛恩(1896年-1938年),湖北阳新(今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人,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爱国志士、社会活动家。刘湛恩幼年丧父,随母迁居汉阳谋生,先在汉阳浸礼会小学读书,1906年赴湖北九江,入读同文书院。1915年以第一名成绩在同文书院毕业后,刘湛恩被保送苏州东吴大学医学预科。在东吴大学校园里,刘湛恩异常活跃,是演讲会、辩论赛的选手。1918年刘湛恩获东吴大学理学学士学位后赴美深造,1920年刘湛恩获芝加哥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 1922年获刘湛恩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22年9月刘湛恩学成回国后先后执教于南京国立东南大学、上海私立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前身之一)。1928年1月32岁的刘湛恩受聘出任沪江大学第一任华人校长,成为我国近代最年轻的大学校长。刘湛恩致力于把“在中国的大学”变为“中国的大学”,他积极探索“教育救国”之道,改宗教必修课为选修课,根据社会需要增设课程,创办沪江商学院(又名“城中区商学院”),让贫寒青年上得起学,提倡“积极的、前进的、牺牲的”沪江精神……刘湛恩每天都会到校园里走走,和师生们谈心论事,只因这是他最爱的“沪江大家庭”。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刘湛恩挺身而出,大声疾呼救亡图存。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地处华界的沪江大学遭到日军炮火的严重破坏。在沪江大学校园被日军占领后,刘湛恩指挥若定,把全校师生员工和家属安全转移到租界内的圆明园路上的沪江商学院复课。刘湛恩在所有师生都安全撤离后,才离开军工路上的沪江大学校园。在租界主持沪江校务的同时,刘湛恩还被推为上海各界救亡协会理事、上海各大学抗日联合会负责人,一边宣传抗日救亡,一边救济难民、慰劳伤兵。刘湛恩为宣传抗日、支援前线、救济难民、安抚流亡学生,不遗余力。
由于刘湛恩的抗日爱国义举和社会影响力,成为日本侵略者的眼中钉。1938年4月7日刘湛恩与妹妹刘明珍及次子刘光华在静安寺路 (今南京西路)车站候车赴学校时,遭日本特务机关控制的汉奸帮会组织“黄道会”凶手的刺杀,当场壮烈牺牲,终年42岁。刘湛恩遇刺牺牲之后,沪江大学于4月9日举行隆重的追悼仪式,全校师生佩戴黑纱参加追悼会,并宣布停课三日,上海社会各团体同赠挽联 “为国牺牲”。
位于上海理工大学军工路校区的刘湛恩旧居,2006年被公布为上海市第4批优秀历史建筑,2019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修缮一新的刘湛恩旧居向社会公众开放,并命名为“刘湛恩烈士故居”。旧居按照刘湛恩家属绘制的旧居布局和考证的相关资料,复原了刘湛恩的书房、标志性的圆镜片眼镜、磨损的手杖、斑驳的沪江大学年刊、沪江大学方针题字等,向观众诉说着刘湛恩的教育情怀。
时光荏苒,上海理工大学的新生第一课、毕业生最后一课,都会选择在刘湛恩旧居举行。在师生们的心中,老校长刘湛恩从未离开,他就像一座灯塔,照亮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前进的道路。
上海理工大学
沪江大学创办于1906年,由美国基督教浸礼会创建,原名浸会神学院,1911年更名为上海浸会大学堂,1915年改名为私立沪江大学。辛亥革命后在国内频繁的政治纷争和时局动荡中,因为地处局势相对安定的上海,沪江大学获得了快速成长。1928年刘湛恩担任沪江大学首任华人校长,沪江大学也全面纳入我国的国民教育体系。德文医工学堂创办于1907年,由德国医生宝隆博士创建。1922年中法政府在德文医工学堂的基础上合办国立工学院。抗战胜利后国立工学院与由重庆迁沪的国立高级机器职业学校合并,成立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沪江大学相关系科调整至华东地区各高等院校,同时在沪江大学原址(今军工路校区)创办上海工业学校,后更名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1959年)、上海机械学院(1960年—1994年)、华东工业大学(1994年—1996年)。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建国后改制为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1950年—1983年),后更名为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1983—1996年)。1996年华东工业大学和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上海理工大学,1998年上海理工大学由国家机械工业部划归上海市人民政府管理。
刘湛恩旧居
上海理工大学军工路校区内的原教员住宅楼108号(今军工路516弄108号),建成于1922年。这是一幢砖木混合结构的小楼,共两层,建筑面积约357平方米,清水红砖,白色窗户,木制楼梯,双坡瓦屋顶,建筑细部丰富。这是原沪江大学首任华人校长刘湛恩旧居,1928年刘湛恩应聘担任沪江大学校长,全家在这里居住长达10年之久。“教育与军事在长期抗战中是同样的重要”,这句话出自沪江大学校长刘湛恩,沪江大学便是上海理工大学的前身之一。这幢红砖白窗的小楼见证了刘湛恩和学生们的欢声笑语,刘湛恩经常邀请学生到家里聚会,一起谈笑、唱歌、游戏。曾有刘湛恩的学生回忆去老师家做客时的情景,“我们随着校长夫妇走到校门西北面,是几幢小型单幢的小洋房,校长家空间虽不大,但有饭厅客厅,整洁精致。小型的长餐桌上铺着洁白的桌布,上面已摆好五六只菜,主菜是一锅咖喱栗子鸡”。
刘湛恩(1896年-1938年),湖北阳新(今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人,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爱国志士、社会活动家。刘湛恩幼年丧父,随母迁居汉阳谋生,先在汉阳浸礼会小学读书,1906年赴湖北九江,入读同文书院。1915年以第一名成绩在同文书院毕业后,刘湛恩被保送苏州东吴大学医学预科。在东吴大学校园里,刘湛恩异常活跃,是演讲会、辩论赛的选手。1918年刘湛恩获东吴大学理学学士学位后赴美深造,1920年刘湛恩获芝加哥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 1922年获刘湛恩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22年9月刘湛恩学成回国后先后执教于南京国立东南大学、上海私立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前身之一)。1928年1月32岁的刘湛恩受聘出任沪江大学第一任华人校长,成为我国近代最年轻的大学校长。刘湛恩致力于把“在中国的大学”变为“中国的大学”,他积极探索“教育救国”之道,改宗教必修课为选修课,根据社会需要增设课程,创办沪江商学院(又名“城中区商学院”),让贫寒青年上得起学,提倡“积极的、前进的、牺牲的”沪江精神……刘湛恩每天都会到校园里走走,和师生们谈心论事,只因这是他最爱的“沪江大家庭”。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刘湛恩挺身而出,大声疾呼救亡图存。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地处华界的沪江大学遭到日军炮火的严重破坏。在沪江大学校园被日军占领后,刘湛恩指挥若定,把全校师生员工和家属安全转移到租界内的圆明园路上的沪江商学院复课。刘湛恩在所有师生都安全撤离后,才离开军工路上的沪江大学校园。在租界主持沪江校务的同时,刘湛恩还被推为上海各界救亡协会理事、上海各大学抗日联合会负责人,一边宣传抗日救亡,一边救济难民、慰劳伤兵。刘湛恩为宣传抗日、支援前线、救济难民、安抚流亡学生,不遗余力。
由于刘湛恩的抗日爱国义举和社会影响力,成为日本侵略者的眼中钉。1938年4月7日刘湛恩与妹妹刘明珍及次子刘光华在静安寺路 (今南京西路)车站候车赴学校时,遭日本特务机关控制的汉奸帮会组织“黄道会”凶手的刺杀,当场壮烈牺牲,终年42岁。刘湛恩遇刺牺牲之后,沪江大学于4月9日举行隆重的追悼仪式,全校师生佩戴黑纱参加追悼会,并宣布停课三日,上海社会各团体同赠挽联 “为国牺牲”。
位于上海理工大学军工路校区的刘湛恩旧居,2006年被公布为上海市第4批优秀历史建筑,2019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修缮一新的刘湛恩旧居向社会公众开放,并命名为“刘湛恩烈士故居”。旧居按照刘湛恩家属绘制的旧居布局和考证的相关资料,复原了刘湛恩的书房、标志性的圆镜片眼镜、磨损的手杖、斑驳的沪江大学年刊、沪江大学方针题字等,向观众诉说着刘湛恩的教育情怀。
时光荏苒,上海理工大学的新生第一课、毕业生最后一课,都会选择在刘湛恩旧居举行。在师生们的心中,老校长刘湛恩从未离开,他就像一座灯塔,照亮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前进的道路。
责任编辑:杨一宁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