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好好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戏剧家协会主席,上海昆剧团团长。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随着一曲昆剧《牡丹亭》响起,由上海昆剧团与上海京剧院联手打造的“京昆群英会”联合演出季,在今年“十一”国庆假期为观众带来了一场文化盛宴。
谷好好,正是上海昆剧团的掌门人。她说,戏曲界历来有“京昆不分家”的传统,“京昆群英会”联合演出季已延续多年,目的在于展示京昆艺术风采,让观众感受京昆魅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
一说起戏曲,谷好好语速飞快、神采飞扬。细聊起昆曲,她更是说:“昆曲是我一生挚爱的事业,我愿意为此奋斗一生、奉献一生。”
拜师学艺,结缘一生事业
谷好好出生于浙江温州。13岁考入上海戏曲学校昆曲班,便与昆曲结下了一生的缘分。
13岁的谷好好聪明伶俐,形象漂亮富有灵气,被著名昆剧艺术大师俞振飞慧眼识珠看中,先学闺门旦,后拜上海戏校昆大班著名刀马旦王芝泉为师,转行刀马旦。
这段转行经历,让谷好好对昆曲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为戏曲演员,必须有深厚的文化修养、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文质兼美的作品。
于是,谷好好刻苦学习勤奋练功,学习戏曲理论知识,兼攻其他行当,还在老一辈艺术家的浸染和熏陶下,学习做人唱戏的道理。在舞台上,谷好好塑造过刀马旦、武旦、老旦、花旦、闺门旦、青衣、小生、娃娃生、雉尾生等很多几近失传的剧目中的角色。能唱、能念、能打、能文、能武,成为了她的风格和特色。正因如此,日后她成为了舞台上英姿飒爽的“百变刀马旦”。
2001年5月20日,作为青年演员的谷好好第一次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举办个人专场演出。一连带来了《扈家庄》《水斗》《守门杀监》等多个拿手好戏,“唱念做打翻”门门精通,给戏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也是在这一天,中国昆曲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消息传到上海。
得知消息后,谷好好感觉,这像是冥冥之中的一种缘分,注定自己将为这份事业坚守一生,奋斗一生。
2007年,谷好好凭借《一片桃花红》和《扈家庄》获得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后又凭借昆剧《五子登科——谷好好专场》获得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
2013年,谷好好成为上海昆剧团团长。自此,她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带领剧团走下去。“是昆曲给予我一切,是上海昆剧团培养了我,我应该担起责任来。”
深耕传统,创昆曲之新境
谷好好清楚地认识到,要立足剧院传统,明确剧院定位,要出人、出戏、出效益。“作为戏曲院团,首先要做好的就是传承,坚守600多年来凝聚与延续下来的经典元素、优秀基因。同时要与时俱进,孕育新思想、探索新技术,守正创新,丰富并拓展戏曲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探索戏曲发展之路。”谷好好认为,只有深耕传统,了解戏曲艺术本体,才能不断创新。
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之后,她便带领剧团一步一个脚印走在守正创新的道路上。
最典型的例子,是2022年上海昆剧团以全新视野对传统经典进行重新思考和创作,呈现了全国目前唯一的全本55出《牡丹亭》。
“巡演所到之处,一票难求,掀起热潮。还被誉为‘守住了汤显祖原著深沉的历史品位与美学风范,在实现经典的当代回归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起到了示范作用’。”谷好好难掩欣喜之情。
深耕传统,才能创昆曲之新境。昆曲之新境,离不开观众。在谷好好的认知里,舞台艺术,只有足够多的观众,才能真正活起来。舞台艺术的生命力就是表演给观众欣赏,一个没有观众的剧种是没有希望的。
观众为何而来?观众如何而来?上海昆剧团的做法,是“激活传统、致敬经典”,在传统上创新,用经典吸引观众。
比如,全本《牡丹亭》采用了360度转台,最大程度控制迁景时间,使得三个晚上呈现55折戏成为可能,也兼顾了现代观众快节奏的欣赏习惯,让观众感到惊喜。
在谷好好的眼中,培养观众就是培养市场。上世纪90年代,戏曲艺术经历了门庭冷落的低潮。在最艰难的时候,上海昆剧团启动了“戏曲进校园”等一系列普及演出。直到今天,剧团每年演出场次有一半以上都是在各个学校完成,从幼儿园到大中小学,足迹踏遍上海市,也包括全国各地,甚至到了新疆地区。
如今,看到昆曲越来越被年轻人所接受、喜欢甚至是追捧,谷好好很是感慨,“戏曲进校园”等一系列普及演出,在孩子们心目中撒下了传统文化的种子;多年来,有些青少年跟着剧团一起成长,他们的朝气更加激发了戏曲艺术的活力。
交流互鉴,让昆曲唱响世界各地
采访谷好好的时候,她正在为即将奔赴法国献演“中法文化年”而做准备。准备的剧目,便是《牡丹亭》。
“要让昆曲唱响世界各地”,是谷好好的愿望,也是她近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
“每到一个地方,我们都分外骄傲‘我们是来自中国的传统戏曲艺术’。”随着谷好好带领上海昆剧团走过世界各地的舞台越来越多,她越来越深刻感受到文化自信的迫切性。她感慨:只有昂首挺胸,大胆展现中国文化的精髓,世界才会对中国有更加客观地深入了解。
一颦一笑皆是情,一顾一盼皆有意。2016年,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逝世400周年。这一年,谷好好带领上海昆剧团创排汤显祖之作——四本大戏《临川四梦》,随后开启全球巡演。
“艺术作品是最好的沟通方式。”谷好好至今仍记得《临川四梦》首次在欧洲巡演的场景。那是在德国柏林艺术节剧院,剧场大厅座无虚席,就连二楼的最后一排位置也坐满了观众。演出结束,观众久久不愿离去,争相一睹演员的风采。这个场景,让谷好好激动不已。
“走出去”的探索与实践,也让谷好好在委员履职中不断呼吁:坚持探索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取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具有时代价值的元素融入戏曲的创作及传播中,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为此,谷好好酝酿了一个大胆的计划:让600年的“昆曲”与600年的“故宫”开展合作。她计划在深耕故宫馆藏戏曲精华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以时令节气为之呼应,将节日传统文化内涵和故宫典藏老本中的故事充分融合,适时每一年按季推出,用昆曲艺术多维度呈现文物蕴含的人文精神、历史文化,呈现中华传统文化精粹在舞台上的当代表达。
探索不停,践行不止。
今年5月8日,谷好好又率领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奖获奖代表艺术团,赴奥地利维也纳联合国总部所在地维也纳国际中心,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玉兰花开·魅力上海”专场演出。京、昆、越、沪等多个剧种精华,将2024联合国中文日推向了高潮。演出过后,谷好好还专门做了一场《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昆曲艺术讲座。
让谷好好记忆深刻的是,海外观众目不转睛、津津有味地欣赏着中国戏曲文化,甚至按捺不住兴奋冲上台要和她合影留念。那一刻,谷好好内心是满满的自豪感、幸福感,荡漾在心头,久久挥之不去。
“戏曲是世界读懂中国的最好媒介。我们在全世界努力播撒戏曲种子,不断探索交流互鉴、美美与共的文明之路,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谷好好说。
2016年,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院访问上海昆剧团,欣赏了《游园惊梦》,而且饶有兴趣向谷好好学习了抖水袖的奥秘。2020年,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法双边活动上,上海昆剧团把法国荒诞派戏剧大师尤内斯库的代表作《椅子》以昆曲形式呈现在舞台上,令在场法国观众赞不绝口。
这一路走来,虽然每一步都很艰辛,但谷好好却振奋不已:一是为她挚爱的昆曲艺术传承,二是为中国戏曲文化走向世界。她深知,文化自信并非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中国戏曲,可以让每个中国人的脊梁挺立得更加坚强。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谷好好希望,未来有更多的戏曲艺术走向世界,推动“国粹”成为“国潮”,推动中华文化“破圈”出海。
中国昆曲悠悠600年,诉不尽的沧海桑田,道不完的人间真情,润物细无声的美学呈现,让中国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起来。
而对于即将开启的“中法文化年”,谷好好信心满满,充满期待。
积极履职,彰显委员担当
2023年,谷好好成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这是她第一次成为全国政协委员,之前还担任过中共十九大代表。她的每次履职都围绕昆曲的传承与发展而展开。
她积极为戏曲演员特别是武戏演员发声,建议健全武戏演员的综合保障体系,减少他们在舞台上的后顾之忧。还呼吁,要多措并举,让青年文艺工作者更强起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她希望加快推动“戏曲+”融合发展,让科技为文化的繁荣助力……
当问到这一年多以来有哪些感受时,谷好好笑了:“越来越忙了。”她顿了一下,接着说:“因为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于是,这个被同行称为“拼命三娘”的上海昆剧团掌门人,马不停蹄地奔跑在戏曲传承发展的大路上——
积极推动全本《牡丹亭》开展全国多个省市的巡演,传承经典,用艺术为人民服务,坚定文化自信;
推动8K全景声实景昆剧电影《邯郸记》上映,传播经典,扩大中国传统戏曲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
与上海市多家国有院团紧密联系,大胆“走出去”,开展演出、交流、讲座等活动,展现上海梨园新气象;
力推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与香港西九戏曲中心续签战略合作协议,在创作、演出、人才培养等领域展开深入对话交流。
……
一年多以来,谷好好始终牢记自己作为政协委员的使命担当,立足本职工作,不断推动昆曲乃至戏曲的传承发展。再追问履职一年多的感受时,她很坚定地说:“作为政协委员,要站在戏曲全局的视野来考虑问题,不能只关注某一个剧种的发展,而是要发挥自己专业优势,为戏曲的传承发展鼓与呼,凝聚更多力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戏剧家协会主席,上海昆剧团团长。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随着一曲昆剧《牡丹亭》响起,由上海昆剧团与上海京剧院联手打造的“京昆群英会”联合演出季,在今年“十一”国庆假期为观众带来了一场文化盛宴。
谷好好,正是上海昆剧团的掌门人。她说,戏曲界历来有“京昆不分家”的传统,“京昆群英会”联合演出季已延续多年,目的在于展示京昆艺术风采,让观众感受京昆魅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
一说起戏曲,谷好好语速飞快、神采飞扬。细聊起昆曲,她更是说:“昆曲是我一生挚爱的事业,我愿意为此奋斗一生、奉献一生。”
拜师学艺,结缘一生事业
谷好好出生于浙江温州。13岁考入上海戏曲学校昆曲班,便与昆曲结下了一生的缘分。
13岁的谷好好聪明伶俐,形象漂亮富有灵气,被著名昆剧艺术大师俞振飞慧眼识珠看中,先学闺门旦,后拜上海戏校昆大班著名刀马旦王芝泉为师,转行刀马旦。
这段转行经历,让谷好好对昆曲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为戏曲演员,必须有深厚的文化修养、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文质兼美的作品。
于是,谷好好刻苦学习勤奋练功,学习戏曲理论知识,兼攻其他行当,还在老一辈艺术家的浸染和熏陶下,学习做人唱戏的道理。在舞台上,谷好好塑造过刀马旦、武旦、老旦、花旦、闺门旦、青衣、小生、娃娃生、雉尾生等很多几近失传的剧目中的角色。能唱、能念、能打、能文、能武,成为了她的风格和特色。正因如此,日后她成为了舞台上英姿飒爽的“百变刀马旦”。
2001年5月20日,作为青年演员的谷好好第一次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举办个人专场演出。一连带来了《扈家庄》《水斗》《守门杀监》等多个拿手好戏,“唱念做打翻”门门精通,给戏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也是在这一天,中国昆曲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消息传到上海。
得知消息后,谷好好感觉,这像是冥冥之中的一种缘分,注定自己将为这份事业坚守一生,奋斗一生。
2007年,谷好好凭借《一片桃花红》和《扈家庄》获得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后又凭借昆剧《五子登科——谷好好专场》获得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
2013年,谷好好成为上海昆剧团团长。自此,她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带领剧团走下去。“是昆曲给予我一切,是上海昆剧团培养了我,我应该担起责任来。”
深耕传统,创昆曲之新境
谷好好清楚地认识到,要立足剧院传统,明确剧院定位,要出人、出戏、出效益。“作为戏曲院团,首先要做好的就是传承,坚守600多年来凝聚与延续下来的经典元素、优秀基因。同时要与时俱进,孕育新思想、探索新技术,守正创新,丰富并拓展戏曲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探索戏曲发展之路。”谷好好认为,只有深耕传统,了解戏曲艺术本体,才能不断创新。
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之后,她便带领剧团一步一个脚印走在守正创新的道路上。
最典型的例子,是2022年上海昆剧团以全新视野对传统经典进行重新思考和创作,呈现了全国目前唯一的全本55出《牡丹亭》。
“巡演所到之处,一票难求,掀起热潮。还被誉为‘守住了汤显祖原著深沉的历史品位与美学风范,在实现经典的当代回归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起到了示范作用’。”谷好好难掩欣喜之情。
深耕传统,才能创昆曲之新境。昆曲之新境,离不开观众。在谷好好的认知里,舞台艺术,只有足够多的观众,才能真正活起来。舞台艺术的生命力就是表演给观众欣赏,一个没有观众的剧种是没有希望的。
观众为何而来?观众如何而来?上海昆剧团的做法,是“激活传统、致敬经典”,在传统上创新,用经典吸引观众。
比如,全本《牡丹亭》采用了360度转台,最大程度控制迁景时间,使得三个晚上呈现55折戏成为可能,也兼顾了现代观众快节奏的欣赏习惯,让观众感到惊喜。
在谷好好的眼中,培养观众就是培养市场。上世纪90年代,戏曲艺术经历了门庭冷落的低潮。在最艰难的时候,上海昆剧团启动了“戏曲进校园”等一系列普及演出。直到今天,剧团每年演出场次有一半以上都是在各个学校完成,从幼儿园到大中小学,足迹踏遍上海市,也包括全国各地,甚至到了新疆地区。
如今,看到昆曲越来越被年轻人所接受、喜欢甚至是追捧,谷好好很是感慨,“戏曲进校园”等一系列普及演出,在孩子们心目中撒下了传统文化的种子;多年来,有些青少年跟着剧团一起成长,他们的朝气更加激发了戏曲艺术的活力。
交流互鉴,让昆曲唱响世界各地
采访谷好好的时候,她正在为即将奔赴法国献演“中法文化年”而做准备。准备的剧目,便是《牡丹亭》。
“要让昆曲唱响世界各地”,是谷好好的愿望,也是她近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
“每到一个地方,我们都分外骄傲‘我们是来自中国的传统戏曲艺术’。”随着谷好好带领上海昆剧团走过世界各地的舞台越来越多,她越来越深刻感受到文化自信的迫切性。她感慨:只有昂首挺胸,大胆展现中国文化的精髓,世界才会对中国有更加客观地深入了解。
一颦一笑皆是情,一顾一盼皆有意。2016年,是明代戏剧家汤显祖逝世400周年。这一年,谷好好带领上海昆剧团创排汤显祖之作——四本大戏《临川四梦》,随后开启全球巡演。
“艺术作品是最好的沟通方式。”谷好好至今仍记得《临川四梦》首次在欧洲巡演的场景。那是在德国柏林艺术节剧院,剧场大厅座无虚席,就连二楼的最后一排位置也坐满了观众。演出结束,观众久久不愿离去,争相一睹演员的风采。这个场景,让谷好好激动不已。
“走出去”的探索与实践,也让谷好好在委员履职中不断呼吁:坚持探索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取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具有时代价值的元素融入戏曲的创作及传播中,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为此,谷好好酝酿了一个大胆的计划:让600年的“昆曲”与600年的“故宫”开展合作。她计划在深耕故宫馆藏戏曲精华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以时令节气为之呼应,将节日传统文化内涵和故宫典藏老本中的故事充分融合,适时每一年按季推出,用昆曲艺术多维度呈现文物蕴含的人文精神、历史文化,呈现中华传统文化精粹在舞台上的当代表达。
探索不停,践行不止。
今年5月8日,谷好好又率领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奖获奖代表艺术团,赴奥地利维也纳联合国总部所在地维也纳国际中心,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玉兰花开·魅力上海”专场演出。京、昆、越、沪等多个剧种精华,将2024联合国中文日推向了高潮。演出过后,谷好好还专门做了一场《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昆曲艺术讲座。
让谷好好记忆深刻的是,海外观众目不转睛、津津有味地欣赏着中国戏曲文化,甚至按捺不住兴奋冲上台要和她合影留念。那一刻,谷好好内心是满满的自豪感、幸福感,荡漾在心头,久久挥之不去。
“戏曲是世界读懂中国的最好媒介。我们在全世界努力播撒戏曲种子,不断探索交流互鉴、美美与共的文明之路,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谷好好说。
2016年,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院访问上海昆剧团,欣赏了《游园惊梦》,而且饶有兴趣向谷好好学习了抖水袖的奥秘。2020年,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法双边活动上,上海昆剧团把法国荒诞派戏剧大师尤内斯库的代表作《椅子》以昆曲形式呈现在舞台上,令在场法国观众赞不绝口。
这一路走来,虽然每一步都很艰辛,但谷好好却振奋不已:一是为她挚爱的昆曲艺术传承,二是为中国戏曲文化走向世界。她深知,文化自信并非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中国戏曲,可以让每个中国人的脊梁挺立得更加坚强。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谷好好希望,未来有更多的戏曲艺术走向世界,推动“国粹”成为“国潮”,推动中华文化“破圈”出海。
中国昆曲悠悠600年,诉不尽的沧海桑田,道不完的人间真情,润物细无声的美学呈现,让中国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起来。
而对于即将开启的“中法文化年”,谷好好信心满满,充满期待。
积极履职,彰显委员担当
2023年,谷好好成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这是她第一次成为全国政协委员,之前还担任过中共十九大代表。她的每次履职都围绕昆曲的传承与发展而展开。
她积极为戏曲演员特别是武戏演员发声,建议健全武戏演员的综合保障体系,减少他们在舞台上的后顾之忧。还呼吁,要多措并举,让青年文艺工作者更强起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她希望加快推动“戏曲+”融合发展,让科技为文化的繁荣助力……
当问到这一年多以来有哪些感受时,谷好好笑了:“越来越忙了。”她顿了一下,接着说:“因为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于是,这个被同行称为“拼命三娘”的上海昆剧团掌门人,马不停蹄地奔跑在戏曲传承发展的大路上——
积极推动全本《牡丹亭》开展全国多个省市的巡演,传承经典,用艺术为人民服务,坚定文化自信;
推动8K全景声实景昆剧电影《邯郸记》上映,传播经典,扩大中国传统戏曲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
与上海市多家国有院团紧密联系,大胆“走出去”,开展演出、交流、讲座等活动,展现上海梨园新气象;
力推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与香港西九戏曲中心续签战略合作协议,在创作、演出、人才培养等领域展开深入对话交流。
……
一年多以来,谷好好始终牢记自己作为政协委员的使命担当,立足本职工作,不断推动昆曲乃至戏曲的传承发展。再追问履职一年多的感受时,她很坚定地说:“作为政协委员,要站在戏曲全局的视野来考虑问题,不能只关注某一个剧种的发展,而是要发挥自己专业优势,为戏曲的传承发展鼓与呼,凝聚更多力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
责任编辑:张晓莉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