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者:闵行区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附属闵行梅陇实验学校校长 汤林
闵行区吴泾热电厂有一根烟囱,会冒烟。我曾经任教的中学就在这个厂附近,师生们能闻到废气的酸味。在一次“走进政协”的活动中,有学生认为废气有污染,义正词严地建议相关部门把烟囱拆了。我是这个课题的指导老师,知道烟囱废气达到排放标准且对人体无害,但没有当场捅破。我对学生说,“你去热电厂看看,多去几次,调研一下真实情况到底是什么。”
“认为”和“事实”,完全是两码事——这是我在活动中告诉学生,也是政协委员撰写提案过程中的要义。
让中学生“走进政协”是闵行区政协自2017年就开始探索的项目。我是中学校长,也是闵行区政协委员,当时我就在想“走进”二字对学生们意味着什么?当然,我们可以开设一门课程,让学生们学习这一政治制度。我们也可以举办像模拟法庭一样的活动,让学生们选一个议题模拟协商。
但,我觉得还不够。
履职经历和教学经验让我在看待这个问题时,有了双重视角。思政课程要提升针对性、有效性和亲和力,让青少年更好加深了解、厚植认同。我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研究背景和政策,进而形成自己的提案。但形成提案不是最终结果,若学生们能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对社会的认知、拓宽思维方式,真正理解“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为“走进政协”的意义。
“点亮”公民意识
这名建议拆烟囱的学生去了好几次热电厂,知道了烟囱排出的气体其实已经过高效除尘、脱硫、脱硝等多层技术工艺进行处置,对人体无害。了解了热电厂安装实时在线监测表计,与上海市、国家生态环境部门联网进行监控,能够保证稳定达标排放。
接着,他又去了解上海为什么还需要热电厂,火电在能源保供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几番调研后,我问这名学生这个提案还要不要写?他这样回答我,之前的建议确实没有基于事实,但我觉得可以建言热电厂如何进行更充分的宣传,让周边老百姓更安心。
这个角度令我颇为欣喜。当然他认为的宣传抵达率不够,主要原因还是受限于自身“信息茧房”。但我欣喜的是,他有了城市公民意识,参与协商的热情被激发了。
我想这也是“走进政协”的意义所在。在大思政实践中,模拟法庭等“模拟”系列因为沉浸式体验而颇受学生们欢迎,但“走进政协”意味着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
那位对吴泾热电厂提出建议的学生,如今已被上海知名高校预录取。后来,他在多个场合分享过这个热电厂的故事。有一次,我去听了,记得他说——在走进政协的过程中,他学会了用科学、辩证、客观的眼光看待问题,不作无稽之谈。
呵护民主协商的“幼苗”
在闵行区,我听到过这样一种说法“学生提的建议同样管用”。这不是说学生们的提案质量有多高,提案毕竟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我想,这种说法表达的是政府部门对学生参与协商建言的呵护。
我所在的学校每年会选出10个优秀提案送到区里。闵行区会根据专题议政会的选题,挑选一至两个学生提案并邀请提案者参与专题议政会,区政府相关负责人亲自回复他们。每一次,收到邀请的学生都会“盛装”出席、拍照片。他们一回来,照片就在家校群里“刷屏”。
我管这叫做仪式感。对于学生们来说,全过程人民民主就像一颗种子,在一次次“走进政协”的活动中长出民主协商的“幼苗”。
这份热情,要好好呵护。
梅陇中学(现华东理工大学附属闵行梅陇实验学校)校园内,原本有一座十几米高、重七八十吨,锈迹斑斑的废弃电信塔。这个“老大难”问题,因为学校7名同学的“联合提案”得以推进解决。当然,这份校园“联合提案”由我完善,最终形成一个合格的提案递交。我调研后发现废弃电信塔的问题不只有在一所学校存在,于是将此作为一个共性问题进行撰写。区政协了解到这份提案背后的“学生力量”,帮助推动了办理进程。
提出的建议有了回应,问题被解决了。学生们非常开心,他们感觉到自己被尊重、被认可,参与民主协商的热情在生长。
这是一种值得被鼓励的尝试。不过,我认为学校怎样嫁接更优质的资源,让学生在走进政协的过程中拥有更广阔的眼界,打开接触社会的通道也值得探讨。
无论如何,我想“走进政协”应当走进更多学校。
整理 文汇报记者苏展
闵行区吴泾热电厂有一根烟囱,会冒烟。我曾经任教的中学就在这个厂附近,师生们能闻到废气的酸味。在一次“走进政协”的活动中,有学生认为废气有污染,义正词严地建议相关部门把烟囱拆了。我是这个课题的指导老师,知道烟囱废气达到排放标准且对人体无害,但没有当场捅破。我对学生说,“你去热电厂看看,多去几次,调研一下真实情况到底是什么。”
“认为”和“事实”,完全是两码事——这是我在活动中告诉学生,也是政协委员撰写提案过程中的要义。
让中学生“走进政协”是闵行区政协自2017年就开始探索的项目。我是中学校长,也是闵行区政协委员,当时我就在想“走进”二字对学生们意味着什么?当然,我们可以开设一门课程,让学生们学习这一政治制度。我们也可以举办像模拟法庭一样的活动,让学生们选一个议题模拟协商。
但,我觉得还不够。
履职经历和教学经验让我在看待这个问题时,有了双重视角。思政课程要提升针对性、有效性和亲和力,让青少年更好加深了解、厚植认同。我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研究背景和政策,进而形成自己的提案。但形成提案不是最终结果,若学生们能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对社会的认知、拓宽思维方式,真正理解“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为“走进政协”的意义。
“点亮”公民意识
这名建议拆烟囱的学生去了好几次热电厂,知道了烟囱排出的气体其实已经过高效除尘、脱硫、脱硝等多层技术工艺进行处置,对人体无害。了解了热电厂安装实时在线监测表计,与上海市、国家生态环境部门联网进行监控,能够保证稳定达标排放。
接着,他又去了解上海为什么还需要热电厂,火电在能源保供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几番调研后,我问这名学生这个提案还要不要写?他这样回答我,之前的建议确实没有基于事实,但我觉得可以建言热电厂如何进行更充分的宣传,让周边老百姓更安心。
这个角度令我颇为欣喜。当然他认为的宣传抵达率不够,主要原因还是受限于自身“信息茧房”。但我欣喜的是,他有了城市公民意识,参与协商的热情被激发了。
我想这也是“走进政协”的意义所在。在大思政实践中,模拟法庭等“模拟”系列因为沉浸式体验而颇受学生们欢迎,但“走进政协”意味着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
那位对吴泾热电厂提出建议的学生,如今已被上海知名高校预录取。后来,他在多个场合分享过这个热电厂的故事。有一次,我去听了,记得他说——在走进政协的过程中,他学会了用科学、辩证、客观的眼光看待问题,不作无稽之谈。
呵护民主协商的“幼苗”
在闵行区,我听到过这样一种说法“学生提的建议同样管用”。这不是说学生们的提案质量有多高,提案毕竟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我想,这种说法表达的是政府部门对学生参与协商建言的呵护。
我所在的学校每年会选出10个优秀提案送到区里。闵行区会根据专题议政会的选题,挑选一至两个学生提案并邀请提案者参与专题议政会,区政府相关负责人亲自回复他们。每一次,收到邀请的学生都会“盛装”出席、拍照片。他们一回来,照片就在家校群里“刷屏”。
我管这叫做仪式感。对于学生们来说,全过程人民民主就像一颗种子,在一次次“走进政协”的活动中长出民主协商的“幼苗”。
这份热情,要好好呵护。
梅陇中学(现华东理工大学附属闵行梅陇实验学校)校园内,原本有一座十几米高、重七八十吨,锈迹斑斑的废弃电信塔。这个“老大难”问题,因为学校7名同学的“联合提案”得以推进解决。当然,这份校园“联合提案”由我完善,最终形成一个合格的提案递交。我调研后发现废弃电信塔的问题不只有在一所学校存在,于是将此作为一个共性问题进行撰写。区政协了解到这份提案背后的“学生力量”,帮助推动了办理进程。
提出的建议有了回应,问题被解决了。学生们非常开心,他们感觉到自己被尊重、被认可,参与民主协商的热情在生长。
这是一种值得被鼓励的尝试。不过,我认为学校怎样嫁接更优质的资源,让学生在走进政协的过程中拥有更广阔的眼界,打开接触社会的通道也值得探讨。
无论如何,我想“走进政协”应当走进更多学校。
整理 文汇报记者苏展
责任编辑:张杏梅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