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要退出登录账号吗?
取 消
确 定
注 册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找回密码
区政协委员建言献策,共同助力我区家校社育人工作
徐汇政协
2024-09-25 16:27  来源:政协联线
9月20日,在“多方协同,进一步健全我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双月协商会上,区政协委员进行了即席发言并提交了书面建言,涉及推动我区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方方面面,充分体现了嘉宾和委员的责任担当和专业素养。
即席发言林永生<BR/>区政协委员、武汉长江通信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电信科学技术第一研究所党委委员、上海迪爱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林永生
区政协委员、武汉长江通信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电信科学技术第一研究所党委委员、上海迪爱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应充分发挥公安、国防队伍的独特作用,将其融入育人体系,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国防观念。同时,为提高教育质量,必须重视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通过提高待遇、实施优先政策等措施,激励教师更好地投身教育事业。这些举措将有助于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协同的良好格局,共同推动徐汇区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杨剑<BR/>区政协常委、副秘书长,区工商联副主席,上海耶里夏丽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剑
区政协常委、副秘书长,区工商联副主席,上海耶里夏丽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教育应明确其根本目的,不仅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学会生活,领悟生命的意义,并重视价值观教育。建议将传统优秀文化以新颖、贴近年轻人的方式传播,让其在现代社会焕发新活力。要抓住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中的关键人物,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张庆玲<BR/>区政协常委,上海市妇女联合会挂职副主席、党组成员,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张庆玲
区政协常委,上海市妇女联合会挂职副主席、党组成员,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建议:一是培养专业家庭教育指导师。为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与专业性,应着重培养家庭教育指导师,推动其成为一个被社会广泛认可的职业,并设立相应的执业资格认证,确保从业者具备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为家长提供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二是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紧密相连,应将二者深度融合,通过多元化方式让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到校园、社会和家庭,提高全民的心理健康素养,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关爱特殊家庭。对于孤独症、患病及困难家庭,社会应给予更多的包容与支持。通过建立关爱机制、提供实际援助等方式,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减轻家庭负担,让孩子在关爱与理解中茁壮成长,共同构建一个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
书面建言
陈慧
区政协委员、上海市实验学校党委副书记
徐汇区已初步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建议:一是强化教师培训,促进专业发展。通过研讨会、工作坊等形式,加强全体教师在协同育人方面的培训,提升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能力。二是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实时分享和交流。通过在线学习平台、教育应用程序、咨询服务定制等功能,为学生和家长提供更加便捷和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三是推广成功案例,加强监测评估。通过举办交流会、编写案例集、媒体宣传等方式,激励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建立定期评估和反馈机制,对协同育人的实施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和优化。
丁显廷
区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个性化医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关于拔尖创新人才系统培养,建议:一是搭建多样平台,共促人才识别。以广泛深入的青少年科普活动为依托,搭建创新的教学策略和实践教学平台,推进综合实践与科技创新活动,指导学生进行系统科创课题研究,实现潜在拔尖学生的早发现、早培养。二是促进教育贯通,共推人才成长。完善小初高中学科专项衔接课程体系,建立高中个性化学习方案。高校与中小学共建拔尖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在中小学开设选修课、科普讲座,夏令营等活动提前识别拔尖创新人才。三是完善“英才”体系,共引人才方向。加大“中学生英才计划”推广面,提高基础学科比重,特别是近年来被卡脖子的基础学科,不拘一格识人才。
方燕荭
区政协委员、越洋国际教育公司董事长
一是强化科技教育在协同育人中的引领作用。学校应紧跟科技发展趋势,引入前沿科技内容,加大学校科技课程的创新与融合力度。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建立家校之间的科技教育互动平台。二是发挥企业管理在协同育人中的实践优势。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和项目实践机会,鼓励师生参与企业的科研项目。同时,企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通过资助科研项目等方式,支持学校科技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三是优化创新构建多方协同的育人生态系统。加强宣传和推广,提高社会各界对协同育人的认识和支持力度。鼓励各方积极探索新模式、新方法和新路径,不断提升协同育人水平。
吴竹平
区政协委员、上海新南洋昂立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席总裁兼党委书记
一是推进“教联体”落地生根。明确各参与方的具体分工与职责,形成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家庭教育指导,充分发挥学校专业指导优势和师资优势。统筹考虑校外学生实践机构和培训机构的育人责任,充分发挥其育人资源和作用。二是明晰新时代育人画像。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应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丰富,特别是要关注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三是优化人才选拔机制。多维度科学全面评估人才,多层次搭建人才发展和就业通道,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均衡提升和全面发展。
徐祖力
区政协委员、香港教育交流中心总裁
一是完善协同机制和育人平台。设立家长志愿者计划,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日常活动和特别项目,如图书馆服务等;成立家校合作委员会,让家长参与学校决策;提供家长教育课程,帮助家长了解如何更好地支持孩子的学习和发展。二是加强师资培训和专业发展。推动教育局和学校增加对教师的专业培训,特别是在协同育人和家校沟通方面的培训。鼓励教师参与教育研究和创新项目,提升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三是丰富社会实践和社区参与。建议学校与社区紧密合作,借鉴香港卖旗筹款活动,开发多样化的社会实践项目,让学生有机会参与社区服务、志愿活动和职业体验。
杨华
区政协委员、徐汇区康健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总工会主席
一是健全共育机制。不断优化“从摇篮到拐杖”的全龄教育体系,依托区域化党建大平台,凝聚各教育联盟成员单位发挥特长,把师资、课程等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延伸到老百姓“家门口”,实现校区与社区双向奔赴、人才培养与基层治理双向赋能。二是深化实践探索。支持并引导学生参与社区调研、街区规划和文体美育等校外实践,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区,让学生团队作为项目主体,开展沉浸式行走、社会化调研,并参与志愿服务、小区共治和书香共绘。三是扩大展示舞台。在社区各类阵地开辟灵活多样的展示空间,为各学龄段的主题作品展、毕业设计展、节目风采展等提供校社联动的社会化舞台。
郑樊慧
区政协委员、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上海市反兴奋剂中心)研究员
关于构建基于体医教融合下的家校社联动模式,建议:一是强化政策引导。明确体医教融合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建立健全跨部门协调机制,促进教育、体育、卫生医疗等部门的深度融合与高效协作。二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心理品质及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增加学生体态等方面的筛查,完善健康档案,将健康关口前移。对于有身心健康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医疗干预和运动康复指导。三是促进家庭参与。开展家校合作项目,如家庭体育作业、亲子运动会等,共同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氛围。建立家校沟通机制,及时反馈学生在校期间的身心健康状况,引导家长科学干预。四是动员社会力量。鼓励和支持医疗机构、体育场馆、社区运动健康促进中心等参与体医教融合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志愿服务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体质监测、运动指导和干预等专业服务。
朱正
区政协委员、美团(上海)党委副书记、美团公共事务高级总监
一是优化既有阵地,错峰式服务新就业群体子女。新就业群体人员工作时间不定,容易出现临时看护缺失等问题,应创新管理错峰服务,划拨人力物力,延长各类既有阵地的服务时间,打造新就业群体子女适用的托管和非学科培训场所。二是建设专属爱心托班,潮汐式服务放假来沪子女。进一步强化“爱心暑(寒)托班”的建设力度,推出新就业群体子女专属的“小候鸟爱心暑(寒)托班”。三是链接社会资源,组团式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定期组织新就业群体家长参加家庭教育讲座和培训活动,提高其家庭教育意识和能力。鼓励和引导社会公益组织参与新就业群体子女的教育培训工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公益组织开展课外辅导、兴趣培养、心理辅导等活动。
责任编辑:杨一宁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打开政协联线APP,阅读体验更佳
还没有评论,来抢沙发!
打开政协联线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