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要退出登录账号吗?
取 消
确 定
注 册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找回密码
开州文史丨解放前的开州教育状况
蔡之杰/开州政协
2024-09-11 17:15  来源:政协联线
开县(今开州区,后同),早在唐代元和年间,刺史韦处厚即创建儒学。但因地处川东一角,交通不便,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士林不旺。清代嘉庆以前一千多年,中进士的仅3名,中举人的16人(含武举9人)。清代中叶,县人开始注重教育,兴办学堂,入学中举者方与日俱增,清代后期即有进士4人,举人20名。光绪二十一年(1895)在北京会试时,参加康有为“公车上书”的举人即达6人之多,在四川仅次于成都和华阳。由此,“开县举子”之誉,留芳至今。
清康熙六年(1667)知县卢天枢建学宫,修学署。雍正十二年(1734)创芙蕖书院(即盛山书院)。嘉庆二十四年(1819)设临江市义学。道光四年(1824)以后,城乡陆续兴办义学,并建开阳书院(即汉丰书院)。咸丰年间,县城设社学,乡镇建私塾。清末废科举,行新学,书院与义学俱废。光绪二十八年(1902)基督教会创办福音小学堂,此乃开县新学之始。光绪三十一年(1905)县人在县城创办中西学堂。翌年又兴办高等小学堂,还在城乡设置初等小学20堂。随后,又在县城开办师范传习所,选派学生去日本留学。宣统元年(1909)县城又开办女子高等小学堂及农业初等学堂,私塾遍布城乡。新学时期,县内各校均开设新课,贯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学校体制和教学形式亦开始改变,崇尚科学技术,提倡学以致用。这些在封建主义教育基础上的改良,对开县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和推动作用。
民国成立后,川战频繁,教育遭到破坏,学校很少增加。民国十二年(1923)始创开县县立初级中学。民国十八年(1929)以后,又陆续开办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女子初级中学、职业学校和私立商业学校,全县高、初级小学也有了发展。民国二十九年(1935)实施义务教育,初等学校发展较快,私立小学也相继建立。民国二十九年(1940)推行国民教育,小学发展达到高潮,据民国三十一年(1942)统计,全县有小学485所,在校学生共47049人。是年,浦里士绅集资创办私立新浦初级中学。民国三十五年(1946)政府开办简易师范学校。民国三十六年(1947)东里煤盐两业商绅捐资兴办私立清江初级中学。此后,由于连年内战,物价飞涨,民生艰难,致使多数学生辍学,不少教师失业,学校被迫缩减或停办。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全县仅有公立中学3所(其中完中1所)、私立初中1所,学生1552人,教职员138人;小学361所,学生25781人,教师1092人。民国时期,开县的教育事业已初具规模,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也逐步走上正轨,外出就读大、中、专各类学校的男女青年每年都在增加,大兴了我县求知好学的新风。但教师的社会地位低下,待遇微薄,工作不稳定,生活清苦,教师职业受到社会的歧视。
注:本文选自《开州文史资料第四辑》
责任编辑:杨一宁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打开政协联线APP,阅读体验更佳
还没有评论,来抢沙发!
打开政协联线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