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8日,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艺行上海·红色浪潮”系列活动以中国电影为探讨主题,以四川北路为寻访对象,从中共四大纪念馆出发,沿四川北路至河滨大厦,举行了一场海派文化“考古”之旅。

活动特邀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电影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厉震林为本次“艺行上海”导赏嘉宾,以“TALK”(沙龙讲座)和“WALK”(实地寻访)两种方式,从中国电影史和上海城市文化发展史的角度与现场观众一起分享了四川北路与中国电影的深厚渊源。
活动由中共虹口区委宣传部指导,上海文学艺术院、中共四大纪念馆、左联会址纪念馆主办,虹口区文联协办。
厉震林从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和上海电影产业的重要地位等方面,强调了虹口地区在影戏发展史上的独特贡献。如果说上海曾是中国电影的半壁江山,那么虹口则是中国电影的发轫之地,而四川北路则是虹口影业的核心区域。
厉震林认为,上海文化演变与电影产业发展息息相关,从吴越文化到江南文化,再到红色文化,极强的包容性、开放性和注重创新的特征,促成海派文化的不断发展壮大,也为上海电影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土壤。

影院扎堆
虹口和中国电影有着深厚的不解之缘。1895年12月,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电影。仅仅一年半后,1897年5月,电影就漂洋过海来到上海,走进位于虹口的中国第一家西商饭店——礼查饭店,实现了在中国的首次放映。1908年,西班牙人安东尼奥・雷玛斯在虹口建成了中国第一家电影院——虹口活动影戏园,中国电影影院时代由此开启。地处苏州河北的北四川路,成为上海电影放映最“热”的区域。20世纪上半叶,虹口先后建成32家电影院。形形色色、多姿多彩的影院,不仅是上海市民观影的主要场所,也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重要空间,见证了中国电影的发轫和海派文化的繁荣。
礼查饭店(今浦江饭店):中国商业放映第一家
1846年英国商人阿斯脱豪夫·礼查创办,1857年迁至苏州河口、韦尔斯桥北堍。礼查饭店是中国第一家西商饭店,是上海最早使用煤气、电灯、自来水的豪华饭店,也是19世纪后期在沪中外宾客住宿、社交、娱乐和开展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1897年5月22日,美国电影放映商在礼查饭店Astor厅放映《沙皇在巴黎》等短片,成为迄今为止中国有史可考的最早电影放映纪录。
1897年,美国电影放映商携带爱迪生公司拍摄的若干短片来到上海,在5月15日至27日出版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上发布广告,详细介绍了将在礼查饭店放映影片的片名、时间、票价等信息,为中国电影留下了最早的电影放映信息。
虹口大戏院:中国最早影院

进入20世纪,随着电影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接受,上海的电影放映开始逐步脱离饭店、茶楼、花园等临时性的放映场所,获得独立的放映空间。1908年,西班牙商人安东尼奥·雷玛斯在乍浦路112号(近海宁路)创办了中国的第一家电影院——虹口活动影戏园。该影院用铁皮建成,可容纳250名观众,首映西片《龙巢》,中国电影由此进入影院时代。1918年,雷玛斯把铁皮简易建筑改建为钢筋砖木结构,座位增加到710个,并于次年改名为虹口大戏院。1998年,为拓宽海宁路,虹口大戏院被拆除。2006年,虹口区人民政府在虹口大戏院遗址设立纪念性保护标志(如上图)。
北四川路:曾经的“影院街”

北四川路位于苏州河北岸。19世纪末,租界当局越界筑路,北四川路向北延伸至虹口公园(今鲁迅公园),遂成为贯穿虹口南北的交通要道。1907年,外白渡桥重新修建并铺设电车轨道。次年,1路有轨电车经外白渡桥、北四川路,终点就设在虹口公园。便利的交通,加上相对低廉的地价、不断迁入的居民,使北四川路逐渐成为上海又一条繁华的商业街,文化娱乐消费的氛围也日益浓厚。在北四川路,不仅有安东尼奥・雷玛斯等外国商人新建的影院,也有曾焕堂等中国商人投资建立的上海大戏院、奥迪安大戏院等影院。至1930年代,北四川路周边成为上海电影院最集中的区域之一,被称为“影院街”,占据了上海电影放映市场的半壁江山。
维多利亚影戏院:放映优秀国产片
1909年,安东尼奥·雷玛斯投资兴建维多利亚影戏院,这是上海第二家电影院。1926年,该院被租给中央影戏公司,更名为新中央大戏院。该院曾放映《火烧红莲寺》《歌女红牡丹》等大量优秀的国产电影,是虹口地区最重要的国产电影放映场所之一。
上海大戏院:寓教于乐,选片优良
上海大戏院位于北四川路虬江路口,1917年5月由华商曾焕堂等人投资兴建,是上海最早由中国人创建的影院。该院主张“增进知识,改易风俗,寓教育于游戏,造福于社会”。上海大戏院选片优良,放映了大量优秀影片,美国著名导演大卫·格里菲斯导演的《赖婚》、喜剧明星查理·卓别林主演的《城市之光》《淘金记》等都曾在该院放映。1932年起,上海大戏院还在中国率先放映了《夏伯阳》《生路》等优秀苏联电影。
奥迪安大戏院:东方第一剧场
奥迪安大戏院建于1925年,位于北四川路宜乐里,由永泰和烟草公司总经理陈伯昭独资建造。奥迪安大戏院设施一流,被誉为“东方第一剧场”。奥迪安大戏院早期以放映美国派拉蒙影片公司的电影为主,第二届奥斯卡影后玛丽·壁克福(Mary Pickford)、好莱坞“热女郎”克莱拉·宝(Clara Bow)等明星主演的影片多次在奥迪安大戏院放映,深受上海观众喜爱。


维多利亚影戏院(左上)上海大戏院(右上)奥迪安大戏院(下图)

影业集聚
1905年,北京的丰泰照相馆拍摄了中国第一部国产电影《定军山》。此后,中国电影制作中心逐渐南移至上海。虹口北四川路一带,以低廉的地价、便利的交通、优越的营商环境,成为早期上海电影制片业核心区域。
20世纪上半叶,北四川路周边共有46家影业公司。以天一影片公司、上海影戏公司为代表的各大影厂,积极创新,勇于探索,拍摄制作了大量优秀影片,部分作品还传播到东南亚、欧美各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此外,米高梅、哥伦比亚等好莱坞电影公司也在北四川路附近设立办事处,办理影片在华发行业务,虹口由此成为海外电影进入中国的重要窗口。一时间,古装、武侠、言情、伦理、侦破、恐怖等不同类型的国产、进口电影,潮水般涌向市场,不仅丰富了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开阔了国人的文化视野,也促进了海派文化的多元发展。
天一影片公司:以通俗文艺为取向

邵醉翁(中)、邵仁枚(右)与邵邨人(左)在公司有声电影摄影设备前合影
1925年,邵醉翁、邵仁枚、邵邨人、邵逸夫等邵氏兄弟在北四川路横浜桥创立天一影片公司,公司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立地成佛》。此后,天一陆续拍摄了《梁祝痛史》《义妖白蛇传》等古装片,并远赴新加坡等地开拓海外市场,获得商业上的成功。1931年,邵氏兄弟利用最新的美国有声器材和技术,拍摄了中国最早的片上发声影片之一《歌场春色》。1937年,天一迁往香港。天一影片公司起步于虹口,十余年间共摄制100余部各类影片,在通俗电影和有声电影创作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上海影戏公司:以艺术唯美为特色

但杜宇和上海影戏公司职员贺佩瑛合影
创立于1920年的上海影戏公司同样是一个家族式企业,1924年公司迁至虹口虬江路。公司创办者兼经理但杜宇是著名的海派画家,该公司的影片也有着鲜明的海派流行文化印记。公司的创业作品《海誓》是一部爱情伦理片。该片以及后续拍摄的《重返故乡》《盘丝洞》《杨贵妃》《续盘丝洞》《天方夜谭》等影片,皆十分注重视觉造型的表现力,着力呈现女性身体的美感,将艺术和商业融为一体。1930年代初,上海影戏公司并入联华影业公司。
华剧影片公司:以中西杂糅为风格

华剧影片公司《白芙蓉》摄制组在外景地合影
虹口北四川路一带,是广东移民在上海的主要聚居地,广东籍电影人创业多选择虹口。1925年,广东籍影人张晴浦、张惠民兄弟于北四川路海宁路集资创办华剧影片公司。公司借鉴好莱坞类型电影创作经验,融合中国国情,本着“提倡尚武精神,发扬国光”的宗旨,创作拍摄了《乱世英雄》《山东响马》《女侠白玫瑰》等一系列武侠动作电影。其中,《女侠白玫瑰》是中国电影史上最早的银幕女侠之一,暗合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兴起的女性解放运动。
河滨大楼:好莱坞电影公司集聚
20世纪初,好莱坞即把上海看作中国最重要的电影市场。美国八大电影公司中的米高梅、哥伦比亚、雷电华、联美等影片公司及美国电影协会等重要机构,均在苏州河北岸与北四川路近在咫尺的河滨大楼设立办事处,使虹口成为好莱坞电影进入上海乃至中国电影市场的重要窗口。
1935年的河滨大楼
河滨大楼今貌(秦战 摄)
河滨大楼位于苏州河北岸的北苏州路(近北四川路),由新沙逊洋行投资建造,1935年建成时,是当时上海最高档的公寓之一,有“远东第一公寓”美誉,众多好莱坞电影公司在此设立办事机构。

本次“艺行上海”活动中,厉震林也介绍了四川北路天潼路口的邮政大楼。这栋标志性建筑也出现在很多影片中。电影《战上海》以解放上海战役为故事线索,真实展现解放军在攻克四川路桥北岸邮政大楼等战斗时的壮烈场景,讲述地下党组织为保护发电厂等重要城市设施,彻底粉碎敌人破坏阴谋的感人故事。

影人辈出
作为早期中国电影发展的中心区域,虹口不仅吸引了雷玛斯、郝思倍、曾焕堂、邵醉翁等中外影业大亨同台竞争,各展所长,也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培养输送了大批杰出的人才。从北四川路的石库门弄堂里,走出了蔡楚生、胡蝶、阮玲玉、周璇等光芒四射、风采卓然的电影人,书写了中国电影和海派文化的传奇篇章。




《义勇军进行曲》:田汉、聂耳和夏衍
1935年,电通影片公司拍摄影片《风云儿女》,集合了田汉、聂耳、夏衍等三位曾在虹口生活、战斗过的左翼电影工作者。影片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义勇军进行曲》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成为中国电影人的骄傲。
1930年,田汉在虹口窦乐安路(今多伦路)中华艺术大学举行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上,当选“左联”常务委员。此后,他为联华、电通等电影公司创作了《三个摩登女性》《风云儿女》等电影剧本,并与聂耳联手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等电影歌曲。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夏衍,亦在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上当选“左联”常务委员。此后,夏衍进入明星等影片公司从事电影创作。1935年,夏衍在田汉创作故事大纲基础上完成《风云儿女》的剧本写作。
电通公司搭景拍摄《风云儿女》
1930年,聂耳自云南来到上海,暂居在虹口。1932年,他加入联华影片公司,为多部左翼电影创作插曲。1935年,聂耳为影片《风云儿女》创作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

影事缤纷
中国电影发轫于虹口和北四川路,电影这门奇妙的艺术与虹口的许多人、事发生了奇妙的关联。居住在虹口的鲁迅、刘呐鸥、戴望舒、施蛰存等人既是著名的作家,也是资深的影迷。无论是反抗侵略的怒吼,还是电影人才的培养,北四川路见证了中国电影人和上海这座城市历久弥新的魅力和风骨。
“影迷”鲁迅的观影日记
鲁迅非常热爱电影。他曾说:“我的娱乐只有看电影。”从1927年到1936年,鲁迅在虹口北四川路生活的十年间,共观看电影142场,几乎每月一场。鲁迅看电影,通常是和家人一起,但他也经常和友人结伴而行。电影,实在是鲁迅文学生活和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鲁迅经常与家人一同观影。《鲁迅日记》中共有30多次“同广平携海婴”看电影的记载。
鲁迅看电影,对影院设施和环境颇为看重。他选择的影院,多为上海较高端的影院,如北四川路横浜桥附近的上海大戏院、奥迪安大戏院、融光大戏院,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的大光明电影院,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的南京大戏院,都是鲁迅曾经光顾的影院。

文编 | Ray
美编 | Yep
摄影 | 蔡晴
视频 | 金捷 义笙 吴周渔

活动特邀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电影家协会常务理事、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厉震林为本次“艺行上海”导赏嘉宾,以“TALK”(沙龙讲座)和“WALK”(实地寻访)两种方式,从中国电影史和上海城市文化发展史的角度与现场观众一起分享了四川北路与中国电影的深厚渊源。

活动由中共虹口区委宣传部指导,上海文学艺术院、中共四大纪念馆、左联会址纪念馆主办,虹口区文联协办。

厉震林从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和上海电影产业的重要地位等方面,强调了虹口地区在影戏发展史上的独特贡献。如果说上海曾是中国电影的半壁江山,那么虹口则是中国电影的发轫之地,而四川北路则是虹口影业的核心区域。
厉震林认为,上海文化演变与电影产业发展息息相关,从吴越文化到江南文化,再到红色文化,极强的包容性、开放性和注重创新的特征,促成海派文化的不断发展壮大,也为上海电影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土壤。

影院扎堆
虹口和中国电影有着深厚的不解之缘。1895年12月,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电影。仅仅一年半后,1897年5月,电影就漂洋过海来到上海,走进位于虹口的中国第一家西商饭店——礼查饭店,实现了在中国的首次放映。1908年,西班牙人安东尼奥・雷玛斯在虹口建成了中国第一家电影院——虹口活动影戏园,中国电影影院时代由此开启。地处苏州河北的北四川路,成为上海电影放映最“热”的区域。20世纪上半叶,虹口先后建成32家电影院。形形色色、多姿多彩的影院,不仅是上海市民观影的主要场所,也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重要空间,见证了中国电影的发轫和海派文化的繁荣。
礼查饭店(今浦江饭店):中国商业放映第一家
1846年英国商人阿斯脱豪夫·礼查创办,1857年迁至苏州河口、韦尔斯桥北堍。礼查饭店是中国第一家西商饭店,是上海最早使用煤气、电灯、自来水的豪华饭店,也是19世纪后期在沪中外宾客住宿、社交、娱乐和开展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1897年5月22日,美国电影放映商在礼查饭店Astor厅放映《沙皇在巴黎》等短片,成为迄今为止中国有史可考的最早电影放映纪录。

1897年,美国电影放映商携带爱迪生公司拍摄的若干短片来到上海,在5月15日至27日出版的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上发布广告,详细介绍了将在礼查饭店放映影片的片名、时间、票价等信息,为中国电影留下了最早的电影放映信息。
虹口大戏院:中国最早影院

进入20世纪,随着电影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接受,上海的电影放映开始逐步脱离饭店、茶楼、花园等临时性的放映场所,获得独立的放映空间。1908年,西班牙商人安东尼奥·雷玛斯在乍浦路112号(近海宁路)创办了中国的第一家电影院——虹口活动影戏园。该影院用铁皮建成,可容纳250名观众,首映西片《龙巢》,中国电影由此进入影院时代。1918年,雷玛斯把铁皮简易建筑改建为钢筋砖木结构,座位增加到710个,并于次年改名为虹口大戏院。1998年,为拓宽海宁路,虹口大戏院被拆除。2006年,虹口区人民政府在虹口大戏院遗址设立纪念性保护标志(如上图)。

北四川路:曾经的“影院街”

北四川路位于苏州河北岸。19世纪末,租界当局越界筑路,北四川路向北延伸至虹口公园(今鲁迅公园),遂成为贯穿虹口南北的交通要道。1907年,外白渡桥重新修建并铺设电车轨道。次年,1路有轨电车经外白渡桥、北四川路,终点就设在虹口公园。便利的交通,加上相对低廉的地价、不断迁入的居民,使北四川路逐渐成为上海又一条繁华的商业街,文化娱乐消费的氛围也日益浓厚。在北四川路,不仅有安东尼奥・雷玛斯等外国商人新建的影院,也有曾焕堂等中国商人投资建立的上海大戏院、奥迪安大戏院等影院。至1930年代,北四川路周边成为上海电影院最集中的区域之一,被称为“影院街”,占据了上海电影放映市场的半壁江山。
维多利亚影戏院:放映优秀国产片
1909年,安东尼奥·雷玛斯投资兴建维多利亚影戏院,这是上海第二家电影院。1926年,该院被租给中央影戏公司,更名为新中央大戏院。该院曾放映《火烧红莲寺》《歌女红牡丹》等大量优秀的国产电影,是虹口地区最重要的国产电影放映场所之一。
上海大戏院:寓教于乐,选片优良
上海大戏院位于北四川路虬江路口,1917年5月由华商曾焕堂等人投资兴建,是上海最早由中国人创建的影院。该院主张“增进知识,改易风俗,寓教育于游戏,造福于社会”。上海大戏院选片优良,放映了大量优秀影片,美国著名导演大卫·格里菲斯导演的《赖婚》、喜剧明星查理·卓别林主演的《城市之光》《淘金记》等都曾在该院放映。1932年起,上海大戏院还在中国率先放映了《夏伯阳》《生路》等优秀苏联电影。
奥迪安大戏院:东方第一剧场
奥迪安大戏院建于1925年,位于北四川路宜乐里,由永泰和烟草公司总经理陈伯昭独资建造。奥迪安大戏院设施一流,被誉为“东方第一剧场”。奥迪安大戏院早期以放映美国派拉蒙影片公司的电影为主,第二届奥斯卡影后玛丽·壁克福(Mary Pickford)、好莱坞“热女郎”克莱拉·宝(Clara Bow)等明星主演的影片多次在奥迪安大戏院放映,深受上海观众喜爱。



维多利亚影戏院(左上)上海大戏院(右上)奥迪安大戏院(下图)

影业集聚
1905年,北京的丰泰照相馆拍摄了中国第一部国产电影《定军山》。此后,中国电影制作中心逐渐南移至上海。虹口北四川路一带,以低廉的地价、便利的交通、优越的营商环境,成为早期上海电影制片业核心区域。
20世纪上半叶,北四川路周边共有46家影业公司。以天一影片公司、上海影戏公司为代表的各大影厂,积极创新,勇于探索,拍摄制作了大量优秀影片,部分作品还传播到东南亚、欧美各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此外,米高梅、哥伦比亚等好莱坞电影公司也在北四川路附近设立办事处,办理影片在华发行业务,虹口由此成为海外电影进入中国的重要窗口。一时间,古装、武侠、言情、伦理、侦破、恐怖等不同类型的国产、进口电影,潮水般涌向市场,不仅丰富了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开阔了国人的文化视野,也促进了海派文化的多元发展。
天一影片公司:以通俗文艺为取向

邵醉翁(中)、邵仁枚(右)与邵邨人(左)在公司有声电影摄影设备前合影
1925年,邵醉翁、邵仁枚、邵邨人、邵逸夫等邵氏兄弟在北四川路横浜桥创立天一影片公司,公司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立地成佛》。此后,天一陆续拍摄了《梁祝痛史》《义妖白蛇传》等古装片,并远赴新加坡等地开拓海外市场,获得商业上的成功。1931年,邵氏兄弟利用最新的美国有声器材和技术,拍摄了中国最早的片上发声影片之一《歌场春色》。1937年,天一迁往香港。天一影片公司起步于虹口,十余年间共摄制100余部各类影片,在通俗电影和有声电影创作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上海影戏公司:以艺术唯美为特色

但杜宇和上海影戏公司职员贺佩瑛合影
创立于1920年的上海影戏公司同样是一个家族式企业,1924年公司迁至虹口虬江路。公司创办者兼经理但杜宇是著名的海派画家,该公司的影片也有着鲜明的海派流行文化印记。公司的创业作品《海誓》是一部爱情伦理片。该片以及后续拍摄的《重返故乡》《盘丝洞》《杨贵妃》《续盘丝洞》《天方夜谭》等影片,皆十分注重视觉造型的表现力,着力呈现女性身体的美感,将艺术和商业融为一体。1930年代初,上海影戏公司并入联华影业公司。
华剧影片公司:以中西杂糅为风格

华剧影片公司《白芙蓉》摄制组在外景地合影
虹口北四川路一带,是广东移民在上海的主要聚居地,广东籍电影人创业多选择虹口。1925年,广东籍影人张晴浦、张惠民兄弟于北四川路海宁路集资创办华剧影片公司。公司借鉴好莱坞类型电影创作经验,融合中国国情,本着“提倡尚武精神,发扬国光”的宗旨,创作拍摄了《乱世英雄》《山东响马》《女侠白玫瑰》等一系列武侠动作电影。其中,《女侠白玫瑰》是中国电影史上最早的银幕女侠之一,暗合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兴起的女性解放运动。
河滨大楼:好莱坞电影公司集聚
20世纪初,好莱坞即把上海看作中国最重要的电影市场。美国八大电影公司中的米高梅、哥伦比亚、雷电华、联美等影片公司及美国电影协会等重要机构,均在苏州河北岸与北四川路近在咫尺的河滨大楼设立办事处,使虹口成为好莱坞电影进入上海乃至中国电影市场的重要窗口。

1935年的河滨大楼

河滨大楼今貌(秦战 摄)

河滨大楼位于苏州河北岸的北苏州路(近北四川路),由新沙逊洋行投资建造,1935年建成时,是当时上海最高档的公寓之一,有“远东第一公寓”美誉,众多好莱坞电影公司在此设立办事机构。


本次“艺行上海”活动中,厉震林也介绍了四川北路天潼路口的邮政大楼。这栋标志性建筑也出现在很多影片中。电影《战上海》以解放上海战役为故事线索,真实展现解放军在攻克四川路桥北岸邮政大楼等战斗时的壮烈场景,讲述地下党组织为保护发电厂等重要城市设施,彻底粉碎敌人破坏阴谋的感人故事。

影人辈出
作为早期中国电影发展的中心区域,虹口不仅吸引了雷玛斯、郝思倍、曾焕堂、邵醉翁等中外影业大亨同台竞争,各展所长,也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培养输送了大批杰出的人才。从北四川路的石库门弄堂里,走出了蔡楚生、胡蝶、阮玲玉、周璇等光芒四射、风采卓然的电影人,书写了中国电影和海派文化的传奇篇章。





《义勇军进行曲》:田汉、聂耳和夏衍
1935年,电通影片公司拍摄影片《风云儿女》,集合了田汉、聂耳、夏衍等三位曾在虹口生活、战斗过的左翼电影工作者。影片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义勇军进行曲》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成为中国电影人的骄傲。
1930年,田汉在虹口窦乐安路(今多伦路)中华艺术大学举行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上,当选“左联”常务委员。此后,他为联华、电通等电影公司创作了《三个摩登女性》《风云儿女》等电影剧本,并与聂耳联手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等电影歌曲。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夏衍,亦在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上当选“左联”常务委员。此后,夏衍进入明星等影片公司从事电影创作。1935年,夏衍在田汉创作故事大纲基础上完成《风云儿女》的剧本写作。

电通公司搭景拍摄《风云儿女》
1930年,聂耳自云南来到上海,暂居在虹口。1932年,他加入联华影片公司,为多部左翼电影创作插曲。1935年,聂耳为影片《风云儿女》创作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

影事缤纷
中国电影发轫于虹口和北四川路,电影这门奇妙的艺术与虹口的许多人、事发生了奇妙的关联。居住在虹口的鲁迅、刘呐鸥、戴望舒、施蛰存等人既是著名的作家,也是资深的影迷。无论是反抗侵略的怒吼,还是电影人才的培养,北四川路见证了中国电影人和上海这座城市历久弥新的魅力和风骨。
“影迷”鲁迅的观影日记
鲁迅非常热爱电影。他曾说:“我的娱乐只有看电影。”从1927年到1936年,鲁迅在虹口北四川路生活的十年间,共观看电影142场,几乎每月一场。鲁迅看电影,通常是和家人一起,但他也经常和友人结伴而行。电影,实在是鲁迅文学生活和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鲁迅经常与家人一同观影。《鲁迅日记》中共有30多次“同广平携海婴”看电影的记载。
鲁迅看电影,对影院设施和环境颇为看重。他选择的影院,多为上海较高端的影院,如北四川路横浜桥附近的上海大戏院、奥迪安大戏院、融光大戏院,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的大光明电影院,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的南京大戏院,都是鲁迅曾经光顾的影院。

文编 | Ray
美编 | Yep
摄影 | 蔡晴
视频 | 金捷 义笙 吴周渔
责任编辑:杨一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