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要退出登录账号吗?
取 消
确 定
注 册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找回密码
凌云曲中仙,啼笑话因缘,蒋云仙同志纪念座谈会日前举行
上海文联
2024-05-04 10:13  来源:政协联线

4月24日下午,由中国文联曲艺艺术中心指导,上海市曲艺家协会、黄浦区文化馆主办的“蒋云仙同志纪念座谈会“在文艺会堂举行。上海市曲艺家协会、江苏省曲艺家协会等相关领导,来自上海、南京、扬州、苏州、常熟、张家港、江阴等地的评弹表演艺术家、曲艺工作者、研究者、媒体代表;蒋门弟子代表以及蒋云仙家属代表出席会议。
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吴新伯,黄浦区文化馆馆长孔晓敏代表主办方先后致辞。
吴新伯主席在致辞中回忆了他在新长征评弹团时期学习工作期间与蒋云仙先生的交往。感慨蒋云仙对后辈弟子的无私关爱与提携。他认为,蒋云仙的艺术别具一格,如果将评弹比作中国最美的声音,蒋云仙的声音就是最美声音中的最强音符。他同时强调,蒋云仙对评弹的最大贡献不仅是为书坛留下了一部经典《啼笑因缘》,更是培养了一批优秀学生,当今评弹界的中坚力量。
吴新伯:
蒋老师带出了这么多学生,几乎每个学生都是当今评弹界的Number One。他们是火种,他们可以点亮下一代,是蒋老师的火把点亮了种子。蒋老师是一棵大树,在大树下我们这代人茁壮成长。
黄浦区文化馆馆长孔晓敏详细回顾了蒋云仙的艺术人生,尤其是她晚年对黄浦区文化馆青年评弹演员无私的关爱,对评弹艺术执着的追求。同时,她也介绍了黄浦区文化馆近年来在传承、弘扬传统曲艺,尤其是评弹艺术方面的举措。
孔晓敏:
蒋云仙先生的为人和她的艺术一样值得我们尊敬。她感恩回报师长,教导晚辈,在艺术传承上毫无保留,对待听客热情耐心。老艺术家虽然离我们远去,但是她的经典作品,她的光辉形象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曲艺家协会主席盛小云以蒋云仙弟子、苏州评弹学校副校长的双重身份作了饱含深情的发言。回忆起因《啼笑因缘》与老师结缘的往事,恩师对自己的呵护和支持,盛小云几度哽咽。同时,她也谈到了在恩师艺术追求的指引下,自己多年来潜心《啼笑因缘》传承创新,创作《娜事xin说》的初衷。
盛小云:
先生,我想对您说:此生能和您结下师生之缘乃我之荣幸。您对评弹艺术的传承创新发展和普及传播推广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将与日月同辉!现在,我已把整理修改过的长篇弹词《啼笑因缘》传承给了我的学生谢岚。我们一定会把这一部凝聚着您毕生心血的“看家书”代代相传,使之生生不息!
座谈会上,蒋云仙学生代表王瑾、沈志凤,各界专家、曲艺工作者先后发言,从艺术成就、艺德人品等方面追忆大师风范。以下是与会者发言辑录。
蒋云仙弟子王瑾将蒋云仙比作自己“第二个母亲”。她总结蒋云仙先生台上的表演“贵在自然,发乎内心”,台下的为人“亲切随和,毫无架子”。她表示,无论台上表演,台下为人,蒋云仙都对自己影响巨大。
王瑾:
我在艺术上有今天的成绩,能在评弹界有一席之地,要感恩我的先生。我舞台上的表演,生活中的对人对事,先生对我的影响太大了。她是我第二个妈妈。
扬州弹词代表性传承人沈志凤将蒋云仙的《啼笑因缘》移植到扬州弹词,成为扬州弹词的经典书目。在发言中,她形容蒋云仙的表演是曲艺艺术的“天花板”,并生动风趣地回忆了如何通过收音机“偷书”,最终在文联领导的牵线下,拜蒋云仙为师的经历。她总结蒋老师最大的特点是“知足常乐”、“善意待人”,充满阳光和正能量。
沈志凤:
蒋老师始终笑对人生,她身上充满正能量,给人带来阳光。她总是对人说:“哪位前辈唱得好,哪位前辈表演好,我的儿子、女儿好,我的学生个个好。我是世界上所有艺人中最幸福的人。”
《评弹艺术》集书副主编、苏州电视台《苏州电视书场》创办人殷德泉的发言通过详实的史料回顾,从蒋云仙与《苏州电视书场》、蒋云仙的艺术影响、同行名家口中的蒋云仙三个角度全面论述了蒋云仙的艺术成就、人格魅力。
殷德泉:
蒋云仙的《啼笑因缘》,可以说“海陆空”全面出击。“海”就是上海演出,“陆”是各地书场码头,“空”就是广播。她的《啼笑因缘》家喻户晓,与北方刘兰芳先生的评书《岳飞传》并称“南蒋北刘”。
江苏省文联办公室副主任兼网络文艺传播部主任潘讯从“经典的力量”、“上海的力量”、“传播的力量”三方面论述了造就蒋云仙及《啼笑因缘》现象和艺术成就的原因。
潘讯:
经典的力量、上海的力量、传播的力量共同造就了一代大师蒋云仙,造就了评弹史上的经典书目《啼笑因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说法,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说法。蒋云仙先生为我们树立了典范,她创造了她那个时代的《啼笑因缘》。这种经验和规律也是苏州评弹传承发展的经验和艺术规律。
上海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称蒋云仙是自己踏上评弹艺术道路的“引路人”。正是因为小学五年级时无意中听到电台播放的《啼笑因缘》,高博文立志当一名评弹演员。他尤其对蒋云仙的创新精神深感钦佩。高博文还回忆了上海评弹团成立70周年之际,蒋云仙老师在录制视频中希望评弹界大团结的心愿。他表示,今天座谈会济济一堂,正是对“团结”的呼应。
高博文:
她的创新精神一辈子都没有框框。很多老先生高龄以后因为精力的限制不常再尝试演新的形式和内容。但蒋老师80多岁还在排新的“书戏”。只要能吸引年轻观众,老先生都乐意“跨圈”尝试。她与时俱进,同时又具有深厚的功底和广泛的影响力。
中国曲协苏州评弹艺术委员会主任、江苏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袁小良认为蒋云仙的成就不仅仅在于个人的艺术造诣,更在于她对艺术事业的热爱和贡献。她的《啼笑因缘》家喻户晓,她为评弹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蒋云仙艺术风格独特,创新力强,作品人物都充满了生命力和感染力。发言中,袁小良还生动回忆了作为蒋云仙“贤婿”,与老师之间温馨幽默的日常。
袁小良:
我们这代人都是听着蒋云仙的《啼笑因缘》长大的。我想对在座的每一位艺术家说,让我们以蒋云仙先生为榜样,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不断创新,为评弹艺术事业作出更大贡献。我们要记住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的追求。
评弹艺术家金丽生回忆了20世纪80年代,他组织评弹演出小分队演出期间与蒋云仙先生的合作交往。蒋先生给人的最大印象是谦虚随和、平易近人,值得青年演员好好学习。同时,他也介绍了蒋云仙《啼笑因缘》以姚荫梅《啼笑因缘》为主体,吸收朱耀祥、赵稼秋的某些艺术特色,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形成了一致公认的蒋云仙蒋派艺术特色的《啼笑因缘》。
金丽生:
蒋老师的表演艺术是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借鉴了戏曲和戏剧艺术的某些表演方式,与评弹“一人多角”、“跳进跳出”的表演特色相融合,因此她的表演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我们曲艺从业者,尤其是现在的青年演员,一定要学习蒋云仙勇于创新,不怕艰难的精神,以及她尽力为广大听众服务的精神。
上海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王昕轶曾为蒋老师录制四集艺术访谈《凌云仙曲书中后》,完整记录了蒋老师的整个艺术人生。他认为蒋云仙老师在评弹历史上有三个方面的极大贡献:在评弹女单档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评弹表演的历史上,留下了青出于蓝的一笔;在评弹推广的历史上,留下了不可或缺的一笔。
王昕轶:
1986年,蒋云仙随佐临先生赴香港参加布莱希特艺术研讨会,表演一段《灰阑记》征服了所有学者。她在国际性的学术论坛上让学者见识、认可了苏州评弹。这一贡献是历史性的。1986年黄佐临在给蒋云仙的信里写道“我同意左弦同志的所讲的评弹的实质是理味奇趣细,你的艺术恰好与这些特点相符合,因此听众欢迎你,新文艺工作者赞赏你,国际观众欣赏你”。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唐力行先生从亲人的角度回忆了父亲著名评弹表演艺术家唐耿良与蒋云仙共同度过的11年知音相惜的幸福时光。他同时向大家讲述了在为蒋云仙整理、出版《凌云仙曲:蒋云仙口述传记》过程中,蒋云仙体现出的一切为听客的艺术追求、坦诚大方的大师风范。
唐力行:
蒋阿姨也曾经尝试过创造一种“云调”,想把“云调”运用到《啼笑因缘》中。但她很快发现《啼笑因缘》有近百个人物,用一种曲调是无法表现的,因此她很快放弃了,转而把精力全部投入到人物的塑造上。她是一位完全不考虑个人成名成家,而是一心一意把评弹说好,为听客服务的艺术家。
纪念座谈会上,远道而来的江苏省演艺集团评弹团副团长王斌,常熟市文联副主席陆建华,苏州市评弹团副团长、苏州市曲艺家协会主席王池良,苏州市广播电视总台编导姚萌、张家港市评弹艺术传承中心艺术指导季静娟等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蒋云仙先生艺术的敬仰和人品的追慕。蒋云仙先生的师妹沈玲莉、弟子魏含玉、女儿李佳则通过生活中的小故事,表达了对师姐、恩师、妈妈的追忆怀念之情。
令人格外动容的是,94岁高龄的张如君先生和87岁高龄的刘韵若先生这对“书坛伉俪”也赶到座谈会现场。张如君先生在发言中说:他与蒋云仙认识70余年,蒋云仙的座谈会自己一定要来。张先生引用评弹大师姚荫梅的话“说书就是‘说世’,要跟上时代”评价蒋云仙的艺术成就,认为她吸收了前辈艺术家的特点,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他用八个字总结蒋云仙的艺术“誉满江南,名扬四海”。
蒋云仙之子李军代表家属对座谈会的举办表示感谢,并对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参加座谈会的艺术家、亲朋好友表示诚挚的谢意。他说:母亲这辈子的艺术人生在坎坷艰辛中砥砺前行,换来美誉与掌声。那些光环里的失落,笑声中的眼泪却从来没有让她丧失过评弹的热情。在她的血液中,对评弹的爱永远川流不息、激情不止。子女为有这样的母亲深感骄傲。
会议最后,吴新伯在总结发言中将评弹艺术比作一条大河,每位从业者都是大河中的一滴水。大河丰沛,水滴才能得到滋润,沐浴灿烂阳光。今天的我们要感谢、感恩蒋云仙先生留下的宝贵财富,在评弹艺术传承、发扬的道路上,团结团结再团结!
责任编辑:杨一宁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打开政协联线APP,阅读体验更佳
相关推荐
还没有评论,来抢沙发!
打开政协联线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