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要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上海政协委员深受鼓舞。大家纷纷表示,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和文化发展的谆谆教导,传承红色基因、城市文脉,弘扬红色文化、城市精神品格,让“人民城市”近悦远来,彰显“上海文化”品牌标识度和影响力,不断开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新局面。
“打造文化建设高地,就要充分挖掘红色、海派、江南文化资源,进一步打响具有显著标识度和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在沪全国政协委员、市文联副主席谷好好说,上海要始终坚持思想引领、价值引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各种文化交汇融合中进一步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在守正创新中体现自信自强。传承好城市文脉,尤其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的使命。
委员们表示,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文艺院团接下来的工作重点指明了方向,为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提供了方略方法。市政协常委、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表示,上海大剧院始终把“启动城市文化创意核心”作为自身的责任使命,用心用情在深厚传统中取精用宏、继往开来。“对文学典籍、古典戏剧的改编创作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让人既能够与悠久的传统文化亲切共鸣,又能够真实感受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情感和梦想,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她说。市政协委员、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说,他们将进一步加强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在传统文化等选题方面继续发挥创意。
“‘从上海看中国,在上海听中国,让上海为中国’,是上海音乐界的格言。”市政协委员、上海爱乐乐团驻团作曲龚天鹏说,古今中外但凡被称之为伟大的交响乐作品,无一不承载着人民灵魂深处的心声。身处上海这座伟大城市,进行文艺创作,必须从传统文化的瑰宝中提炼精华,必须咀嚼大江南北的民间特色和当代人民的生活点滴,让自身流淌的民族血液汇入世界人文精髓的海洋,在城市的高楼大厦遍地林立时,让城市的精神大厦也巍然耸立。
文化不仅是这座城市的魅力,也是软实力。如何让上海的文化软实力实现跃升?政协委员们在思考,也在实践。“文化繁荣,贵在打造开放包容、鼓励创新创造的文化土壤。”市政协常委、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院长厉震林表示,作为一座光荣之城、创新之城、开放之城、梦想之城,上海要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把全球优秀作品、顶尖赛事、一流人才引进来,要以更大力度的改革,把文化机构、文艺院团、文创企业和文化人士的活力激发出来,更好成为文化创作“源头”、文化传播“码头”、文化发展“潮头”,让文化软实力实现新的跃升。
当下,上海拥有164座博物馆、100座美术馆,每年举办的文博美术展览超过2000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有利于增强城市的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市政协委员,市文化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方世忠说,他们将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通过更富创意的策划、更高品质的作品和更具对话意识的文博艺术展览,充分阐释和呈现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进而搭建起心灵沟通之桥、文明互鉴之路,不仅能让中国看到世界,更能让世界看到中国。
文化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总书记强调,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对此,市政协常委、文化卫生体育委员会副主任金江波表示,上海应进一步全面整合公共文化配送平台资源,按需征集、按需生产、按需定制、按需点单、按需配送,提供高质量文化供给,将更多专业艺术资源转化为社会美育资源;继续推进社会大美育课堂文化惠民项目,联合全市美术馆、博物馆、剧院、院团等,依托专业力量,推出面向市民的高品质文化活动,满足市民精神文化需求。
“打造文化建设高地,就要充分挖掘红色、海派、江南文化资源,进一步打响具有显著标识度和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在沪全国政协委员、市文联副主席谷好好说,上海要始终坚持思想引领、价值引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各种文化交汇融合中进一步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在守正创新中体现自信自强。传承好城市文脉,尤其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的使命。
委员们表示,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文艺院团接下来的工作重点指明了方向,为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提供了方略方法。市政协常委、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表示,上海大剧院始终把“启动城市文化创意核心”作为自身的责任使命,用心用情在深厚传统中取精用宏、继往开来。“对文学典籍、古典戏剧的改编创作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让人既能够与悠久的传统文化亲切共鸣,又能够真实感受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情感和梦想,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她说。市政协委员、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说,他们将进一步加强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在传统文化等选题方面继续发挥创意。
“‘从上海看中国,在上海听中国,让上海为中国’,是上海音乐界的格言。”市政协委员、上海爱乐乐团驻团作曲龚天鹏说,古今中外但凡被称之为伟大的交响乐作品,无一不承载着人民灵魂深处的心声。身处上海这座伟大城市,进行文艺创作,必须从传统文化的瑰宝中提炼精华,必须咀嚼大江南北的民间特色和当代人民的生活点滴,让自身流淌的民族血液汇入世界人文精髓的海洋,在城市的高楼大厦遍地林立时,让城市的精神大厦也巍然耸立。
文化不仅是这座城市的魅力,也是软实力。如何让上海的文化软实力实现跃升?政协委员们在思考,也在实践。“文化繁荣,贵在打造开放包容、鼓励创新创造的文化土壤。”市政协常委、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院长厉震林表示,作为一座光荣之城、创新之城、开放之城、梦想之城,上海要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把全球优秀作品、顶尖赛事、一流人才引进来,要以更大力度的改革,把文化机构、文艺院团、文创企业和文化人士的活力激发出来,更好成为文化创作“源头”、文化传播“码头”、文化发展“潮头”,让文化软实力实现新的跃升。
当下,上海拥有164座博物馆、100座美术馆,每年举办的文博美术展览超过2000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有利于增强城市的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市政协委员,市文化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方世忠说,他们将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通过更富创意的策划、更高品质的作品和更具对话意识的文博艺术展览,充分阐释和呈现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进而搭建起心灵沟通之桥、文明互鉴之路,不仅能让中国看到世界,更能让世界看到中国。
文化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总书记强调,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对此,市政协常委、文化卫生体育委员会副主任金江波表示,上海应进一步全面整合公共文化配送平台资源,按需征集、按需生产、按需定制、按需点单、按需配送,提供高质量文化供给,将更多专业艺术资源转化为社会美育资源;继续推进社会大美育课堂文化惠民项目,联合全市美术馆、博物馆、剧院、院团等,依托专业力量,推出面向市民的高品质文化活动,满足市民精神文化需求。
责任编辑:杨骁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