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要退出登录账号吗?
取 消
确 定
注 册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找回密码
攻玉策丨北京市政协议政会建言打造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范式
周佳佳、谢阿愁、王慧文/人民政协报
2023-10-24 08:15 
作为我国科技基础最为雄厚、创新资源最为集聚、创新主体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北京如何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9月27日上午,北京市政协与市委统战部联合召开议政会,围绕“打造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范式 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主题进行协商议政。会上,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殷勇“现场办公”,一一“点名”回应政协委员、党派成员和专家意见建议。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是北京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为了抓好这一关键,北京市政协科技委员会牵头,联合各民主党派市委、市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市政协委员和有关专家组成调研组,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调研。
“1次外省市考察、17次市内调研,召开3次工作协调会、4次专题研讨会,开展1次网络议政……”在北京市政协科技委员会主任许强看来,一系列扎实有序的调研和会议,成为深入开展协商议政、推动成果转化的前提。议政会上,“新范式”成为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代表及委员专家现场发言的“题眼”。
“我们应把准方向、放眼国际,以机构体制创新抢占科技高地,以产学研用融合助力高质量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民革北京市委会副主委、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戴琼海表示。
“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缺少企业参与,导致大量毕业生的能力与企业需求脱节;制度壁垒限制人才创新活力,产学研三大主体未能形成创新合力;创新人才评价体系亟须调整,‘人才帽子’造成资源倾斜过度。”北京市政协常委、民盟北京市委会常委、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曹先彬呼吁,建立有企业深度参与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制度”,进一步打破管理壁垒,激发创新人才活力。
“北京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机器人产业是重点领域之一。”民建北京市委经济委员会委员、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总裁蒙洋建议,探索机器人领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范式,一是搭建行业共性技术平台,以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为牵引,对产业内核心零部件进行验证并迭代。二是建立资源投入权责匹配机制。三是联合开发新兴应用场景。
“近年来,科研院所通过多种形式深度参与产学研融合,但深度融合及效率等方面仍存在问题。”对此,民进北京市委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信息中心主任林润华建议,建立共投共建深度融合机制,引导科研院所与企业合力攻关行业共性、关键核心技术;优化科研院所定位布局,推动科研资源高效配置。
“建议加大统筹力度,强化企业主导作用,加快推进首都科技创新联合体创新发展。”农工党北京市委生态环境和人口资源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束文琦提出了“五个加强”:加强顶层设计、加强区域协同、加强资源整合、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加强主体创新。
“目前,北京更需要的是建立起政府组织、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联合攻关体系,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致公党北京市委参政议政领导小组成员、北京市科学技术评价研究所所长李岱松建议,政府组织方面,组织各创新主体开展产学研合作;企业主导方面,聚焦市场前沿科学技术需求,引导建立行业头部企业等市场多元化主体联合出资的科研经费筹措机制;场景驱动方面,组织企业围绕行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及时形成并发布应用场景技术需求清单,开展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
“用市场化的思维指导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用精准的政策支持新型研发机构成长。用人才的‘活水’浇灌新型研发机构的科创‘高地’。”北京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委员、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有限公司总裁许莉建议。
北京市政协常委、台盟北京市委副主委、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冼海珍建议,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深化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整合京津冀优势资源,打造储能领域产学研融合的科技创新园区生态。建立科技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完善储能科技人才考核评价机制,促进企业参与人才培养。
会场内,互动交流气氛愈加热烈;会场外,视频连线昌平区诺诚健华生物实验室,同步听取专家意见建议。
殷勇边听边记,讲话时对大家意见建议一一进行回应,并希望大家继续围绕推动科技创新中的关键领域和问题加强调查研究,提出更多针对性建议和举措,为推动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智慧和力量。
责任编辑:黄铮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打开政协联线APP,阅读体验更佳
还没有评论,来抢沙发!
打开政协联线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