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要退出登录账号吗?
取 消
确 定
注 册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找回密码
“大团结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围绕主题分享观点
政协联线记者 戚尔达
2023-09-28 18:31  来源:政协联线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探讨统一战线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 “大团结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研讨会9月27日在沪举行。研讨会主旨报告、主题演讲和学术分享等各个环节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分享观点。
2023年以来,市委统战部围绕大团结精神,面向长三角学术界进行征文,邀请全国专家举办研讨会,形成了一批初步研究成果。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骏结合自己的思考,尝试提出大团结精神的十个研究角度,以期推动该主题研究走向深入。他提出的十个角度分别是:大团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大团结如何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统一战线等;大团结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团结系列重要论述的理论创新意义;大团结的层次体系与方法论;协商团结,或协商与团结的关系;民族团结;社会团结;国际团结;大团结精神的凝练与传播,要借鉴伟大建党精神等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提炼原则和方法,把大团结精神表达好、把大团结故事讲述好。
“大团结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会是我们建立和发展国内国际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的强大支柱。”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姜义华以《大团结是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伟大民族精神》作主旨报告。他提出,中华文明以实现“文明以止”为目标的人为本位,奠定了大团结最坚实最稳定的本体论基础。大团结的认识论基础,是《论语·颜渊》中所说的“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礼记·礼运》中所说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圣人以天下为一家。”这是中国传统天下观最重要的内涵。姜义华同时表示,大团结的方法论基础,是“中为大本,和为达道”。“中”,既包括由中心点向四面八方发散的运动和变化,同时又包括紧紧环绕着中心点不断周而复始地进行的向中心回归运动和变化,这是一种综合性、整体性、立体性的思维方式。“和”,就是明确承认各种不同的要素是客观存在,并使它们互相配合,互相应和,相辅相济,结合为一个新的统一体,“和而不同,就是通过和平、和睦、和谐的方法,实现矛盾的统一” 。
文明互鉴是本次研讨会重点讨论议题之一。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郭树勇作《文明互鉴理论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发展》主题报告,他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丰富其文明互鉴理念,至今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内涵,它包括文明共存、文明交流、文明对话、文明互鉴、文明相通等内容。郭树勇表示,文明互鉴理论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发展,从文明合作而非文明冲突的高度来看待21世纪的国际政治前途和全球文明治理的重要性,具有理论上的创新性;重视中外人文交流的丰富发展和世界各地的民心相通,增强了理论的人民性;在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知识体系的同时注重与人类优秀政治文明成果的交流,彰显了理论的开放性。
“西方国家政党根本目的选票第一,为了争取选票不择手段;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运行机制和目的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周淑真作《政党政治文明的多样性与文明互鉴》主题报告,她表示,政党政治文明的发展是一个互学互鉴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与我国各民主党派一道,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和发展了新型政党制度。这是在借鉴和汲取其他国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式的民主”。
“文明互鉴不仅是一个规范性命题,也是一个实践性命题。”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余逊达提出,中国是带头在世界上倡导文明互鉴并把它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国家。对中国来说,倡导文明互鉴,一要坚持人是万事万物的尺度这一衡量文明水准的根本标准,坚持共同价值和文明多样性的统一;二要坚持文明发展和文化价值的主体性,坚持走自己的路;三要认真学习借鉴各种文明中先进的做法,坚持制度的开放性;四要加强不同文明体、不同国家及广大人民之间的沟通交流,坚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五要努力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创造出一种人类社会新形态文明,为世界各国包容发展和共同进步创造条件。
全球文明倡议是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后,中国向世界提出的又一重要国际公共产品。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邢丽菊主题报告的题目是《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她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突出表现为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超越了阶级剥削和社会对抗。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是一种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主张,丰富了人类文明形态的具体内涵,拓展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广阔空间。同时,全球文明倡议打破“西方中心论”“文明优越论”等论调,为人类现代化绘就了新愿景。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和拓展,形成了一系列现代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破了西方对现代化理论和话语的垄断,不断拓展和深化人类对现代化的规律性认识。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曾峻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为题作学术分享,他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大地上内生性演化而来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发展实际的紧密结合,具有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的深厚底蕴。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展现现代性及其蕴含的共同价值的方式是丰富多彩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共同价值,也是各国现代化的共同追求。它们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各国实践中的方式是不同的。”曾峻表示。
责任编辑:杨一宁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打开政协联线APP,阅读体验更佳
还没有评论,来抢沙发!
打开政协联线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