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要退出登录账号吗?
取 消
确 定
注 册
我已阅读并同意 《用户协议》
找回密码
民盟盟员蒋爱丽:潜心培育“上海牌”葡萄
政协联线通讯员 黄嘉乐
2023-10-13 08:54  来源:政协联线
民盟盟员蒋爱丽

民盟盟员蒋爱丽

串串葡萄,晶莹剔透,惹人喜爱。在前不久举行的长三角葡萄评比中,上海的本土品种“申华”在200个样品中脱颖而出,获得金奖。据介绍,相比巨峰、夏黑、阳光玫瑰等人们熟知的“洋品种”,“申华”具有颜值高、口感好、好种植的综合优势,每亩产值超过10万元,深受市民和农民的双重认可。“申华”这一本土品种,正是民盟盟员,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专家蒋爱丽及其团队深耕多年的成果。
潜心科研,成为多产专家
蒋爱丽1986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工作。1990年,她开始在葡萄领域开展科研创新,长期从事葡萄新品种选育、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的研发及示范推广等工作,很快成为葡萄学科负责人。
30多年来,蒋爱丽带领科研团队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市重点攻关项目等10余项,育成“申华”“申玉”“申玫”等优质特色葡萄品种15个。她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发表科技论文80多篇,并荣获第五届上海市五一巾帼奖。
在葡萄培育的科研创新中,蒋爱丽积极探索适应上海本土气候条件的葡萄品种选育,让优质葡萄拥有自己的科技创新优势,创造葡萄种植的“科技芯”。
倾心培育,打造本土品牌
20世纪60年代末期,上海的葡萄产业就已经起步,90年代末开始发展设施栽培。然而春季的光照不足和梅雨季节的高温高湿造成了葡萄穗型不好,或是着色远远达不到葡萄品种应有标准的现象,葡萄商品率低下。明明是经济作物却成了闹心的“精力”作物。
针对葡萄种植户面临的困境,在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和市农委、市科委的支持下,上海农科院葡萄科研团队开始深入研究。“我们在选育新品种时十分注重本土适应性以及花果管理容易两个特性。”蒋爱丽谈到。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她和团队以选育“上海人喜爱,也适合本土种植”的葡萄为目标,对葡萄的结果性能、色泽、熟期、抗逆性等关键性状进行改良,培育设施栽培优良葡萄新品种。
历经20余年的深耕探索与持续创新,终于育成了品质优良、商品性好的“申沪”系列葡萄新品种(申华、申丰、申玉、申玫、申园、申奕等)。这些新品种葡萄具备坐果好、着色好、栽培容易、省力、稳产等优势特征。如“申华”葡萄花序小,在给花序整形、疏粒等环节,每亩可节省人工900元左右,商品率达90%;而且作为早熟品种,比“巨峰”“巨玫瑰”等早10天上市,给种植户带来更多收益。这些新品种育成以来,在市郊的葡萄园率先种植应用,收获了种植户们的好评。
精心探索,实现研产结合
良种选育成功了,那么如何帮助种植户实现进一步增产增收呢?近年来,蒋爱丽带领科研团队,着力开展葡萄绿色高效栽培技术的研发和示范推广。从品种筛选、栽培模式和栽培技术的优化、品质提升、病虫害绿色防控、机械化应用等方面进行集成创新,提出了适合上海地区的设施葡萄高效栽培技术模式。
从种植密度、架型和树形的改良等方面进行科学试验,总结出适合葡萄生长且兼具省力操作的模式。在卷膜、浇水、施肥、喷药、耕地、除草等方面都可通过机械化作业的方式来提高生产效率。比如,在生产管理上,总结出既便利又省人工的操作模式,精细到“10+5+X”新梢管理、10至12厘米的花序精准管理技术;在病虫害防控方面,提出了栽培措施降低发病率的农业防控技术,如行间覆盖地膜、增大新梢间距、延迟揭膜等相关技术。科技创新助力葡萄种植户实现了科技化、精细化、经济化的种植管理。如今,蒋爱丽团队研发的“设施葡萄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已经在金山、浦东、嘉定、崇明、奉贤等葡萄生产区广泛应用,既促进上海葡萄产业的更新升级,也更好地提升了经济效益。
2000年,蒋爱丽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作为盟员,她坚持立足自身领域、发挥专业特长,开展科技助农,助力乡村振兴。她对接10多个规模化葡萄生产基地,经常深入田间地头,给农民进行专业培训和技术示范,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指导农民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从而增收致富。与此同时,她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履职建言。
谈及未来,蒋爱丽说,她依然会倾力投入葡萄科研事业之中,“力争在做好本职岗位的同时,积极参政履职,用专业优势参与社会服务,在农业科技创新中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李若涵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打开政协联线APP,阅读体验更佳
还没有评论,来抢沙发!
打开政协联线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