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红宇:青浦区政协常委,上海新徐泾城实业有限公司联席总经理
高红宇仍然记得,大约十六年前,当她第一次驱车从市区来到徐泾老集镇,双脚踏上尘土扑面的市井小道,极目所见像极了一个“大农村”。墙面开裂、钢筋裸露、设施陈旧,曾经的老集镇发展如此落后,与临近的虹桥商务区极不匹配,严重影响了区域城市形象。再看如今的老集镇,城镇化进程大大加速,主动承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功能和溢出效应,成为上海“城中村”改造项目的新标杆。
“郊区变城镇、城镇变城市,这些年,我见证了老集镇的高速迭代。”十年后,站在新建的小区12楼阳台上,眺望眼前天翻地覆的老集镇,高红宇不由思潮涌动。
小区东侧紧邻G15沈海高速,西侧挨着繁华的京华路,南北两侧贯穿着骑龙港和徐泾港两条河道。一条还未设置路牌的育才路,把小区分隔成南北两片,分别坐落着16栋高层住宅。步入其间,室外是开阔的步道和精致优雅的绿化水景,室内是精美的装修和媲美豪宅的挑高空间,甚至连每一栋楼都配置了入户大堂。
乍看之下,很难将这一“高大上”的小区与动迁安置房联系起来。然而这个叫做“泾悦雅苑”的地方,恰是一个回迁安置小区。该小区于去年年底刚刚竣工交房,是上海首个实现100%原址安置、首个安置房100%装修的“城中村”改造项目。

在这个原则主导下,新落成的安置房社区内配置了约3000平方米的睦邻中心,方便老集镇居民串门、聊天、拉家常。此外,高红宇还关注到老集镇村(居)民一些传统和精神层面需求,推动在睦邻中心里配备红白喜事大厅、文化表演活动室、业主议事厅等,让安置房社区既拥有高品质、现代化的生活水准,又保留了遵循老集镇村民传统生活习惯的各类场所。
“推进民生项目,必须脚底沾泥才能解决群众所需。”理念形成在调研之后,调研落脚点在群众需求之上。十年来,为了“城中村”改造项目顺利落地,身为青浦区政协委员的高红宇总是身体力行。
2012年到2014年,高红宇连续三年提交提案,呼吁发起徐泾老集镇“城中村”项目改造。“通过改善旧城区人民生活居住环境,完善商业配套设施来提升徐泾人的精神状态,改变徐泾的面貌。”2013年青浦区政协四届二次会议期间,高红宇提交提案,提出关于采取“建设—安置—拆迁”的新模式对徐泾镇中心城区旧城改造的建议,发出推进区域“城中村”改造的政协之声。
这些提案的产生,与高红宇一次又一次的实地调研密切相关,每一次调研她都深入基层群众,真正做到“脚底粘泥”。项目启动前,高红宇主动进村进户,足迹遍布老集镇大街小巷,实地了解百姓住房需求,思索城市更新的更优解。项目启动后,她又不畏寒暑,坚持下工地,用双手和双脚丈量项目,和技术人员们一起探讨交流,对项目进行整体设计规划,形成了以“居住、生态、人文、疏密有致、便利通达”的设计理念。
东至沈海高速、南至沪青平公路、西至明珠路、北至盈港东路,这高达527亩的徐泾老集镇“城中村”改造的范围内,十年来,高红宇的足迹遍布其间。在以高红宇为代表的众多“城市更新者”的努力下,2014年10月,老集镇“城中村”改造项目正式获批。2017年,老集镇正式启动动迁工作。2019年12月,项目正式动工。经过3年努力,克服了经历疫情等重重困难,在2022年底-2023年初,1009户居民相继实现了100%原址安置,搬进了堪比商品住宅的回迁房。
“只要想为群众办实事,回迁安置房也能变得‘高大上’。”曾经的“高红宇之问”有了答案,如今的老集镇,河道更清爽了、道路更开阔了、绿化更美丽了、公共休闲文化空间更多了……这是老集镇回迁居民们实实在在的切身感受,也是以高红宇为代表的“城市更新者”们十年来从无间断努力的成果。
根据上海市房管局最新披露的消息,截至目前,上海已批“城中村”改造项目共62个,其中,2014-2020年第一轮49个项目,涉及村民、单位约2.66万户;2021-2022年第二轮新批准13个项目,涉及村(居)民8800户。根据计划,未来三年(2023-2025年),上海将启动“城中村”改造项目30个,改造老旧村(居)民房屋面积不少于400万平方米,受益村(居)民不少于1.3万户。
显然,“高红宇”们的工作远未结束……
责任编辑:杨骁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