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从金坛走出去的蜚声中外的数学家。长期以来,他自学成才的传奇、满腔爱国的热忱,一直为世人称道和传颂。2021年8月,金坛民盟携手多家单位启动《华罗庚往来书信集》征编工作,面向海内外广泛征集华罗庚相关书信,将这些可靠、真实的一手资料进行整理编辑,力求提供一部研究华罗庚详实生动的重要历史资料集册,让世人从一封封直接、朴素的信件中去领略华罗庚的思想魅力、人格风范,为社会各界研究华罗庚提供更多的视角和细节。
汇聚到一起的华罗庚往来书信,内容不再是单向性的,能够形成信息的回应,仿佛跨越时空的对话,将一件件零散的信息拼凑成比较完整的历史画面,让我们重温了华罗庚的奋斗不息人生。400多件往来书信,沿着时代的轨迹,不疾不徐,也一步步呈现出华罗庚不同时期的人生进阶和心路历程,让世人见到一个可亲可近、更加真实的华罗庚。
用数学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主席给华罗庚写过两封广为人知的复信。1963年,华罗庚给毛主席写信,建议在生产实践中推广优选法和统筹法,认为可以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他附上自己写的一首《西江月》,表达要走数学与工农业相结合道路的决心。1964年3月18日,毛主席亲笔回函:“诗和信已经收读。壮志凌云,可喜可贺。”华罗庚大受鼓舞,即用通俗语言撰写了一本《统筹方法平话》,并于这年秋冬应西南铁路建设指挥部邀请,去西南参与成昆铁路的建设,跑遍祖国大地推广统筹优选法的工作。
1965年初,华罗庚从西南三线回到北京,亲自写成了《统筹方法平话及其补充》,他在前言中解释:“统筹方法,是一种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数学方法。它的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在国防、在工业的生产管理中和复杂的科研项目的组织和管理中,皆可以应用。”这本小册子出版后,他又给毛主席写了封信,主要讲他到三线参加生产实践的感受,同时把书附在信中寄给毛主席。1965年7月21日,毛主席复信:“来信及《平话》,早在外地收到。你现在奋发有为,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十分欢迎。听说你到西南视察并讲学,大有收获,极为庆幸。专此奉复。敬颂教安!”此后,华罗庚又写成了《优选法平话及其补充》,把主要精力全部用于推广和应用“双法”。
细微之处见真情
《华罗庚往来书信集》收集到的书信往来对象涉及人物100多人,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到工农子弟,从民国要员到世界级科学家、数学家,从亲传弟子到几面之缘的知识青年、莫逆之交、泛泛之交……人物几乎囊括了社会各个阶层,从中可见华罗庚社会交往之广泛。通信内容有学习工作,有家庭生活,也有国家大事,内容相当丰富。有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心境,有平实白话、诘屈文言、流畅英文……不仅展现了华罗庚能文能诗的才情,很多细节之处让人为之动容。例如,在1969年5月25日写给知识青年沈有根的信中,不仅解答了对方的数学疑问,在结尾处还不忘叮嘱对方“天热,初参加劳动小心体力,多休息。”可见关怀之情细致入微。1983年4月写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校车队司机的信中,华罗庚对在工作期间受到该司机的悉心照顾表达感谢,并以“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互勉。
1951年3月11日,华罗庚收到一封来自北京女一中高三(2)班全体同学的信,她们听说华罗庚要到学校来给学校教师做报告,兴奋地跳了起来,信中说:“因为我们将能够看到您——祖国伟大的科学家,这是我们的光荣。我们都在满怀着燃烧着的热情期待着您的到来。”随信还精心设计了文图结合的画册,展示了同学们的生活学习照片。字里行间流露着对华罗庚的崇敬之情,我们也强烈感受到华罗庚在那个年代就已经是最闪亮、最耀眼的明星,深受大家的热爱和崇拜!
最浓不过故乡情
生前,华罗庚与金坛地方政府、母校、亲友等一直保持联系。1983年6月14日,他与金坛县中校长蔡志成同志通信中感言“香不香过故乡茶,亲不亲过故乡人。”成为经典思乡佳话传诵至今。而与老乡、校友之间的往来书信表达的亲切和挂念不甚其多,“谈到故乡好形势,真是神魂飞越,不胜想念!”对于金坛“电话听见您一口金坛话,倍感亲切。”这些直白恳切的表达都是写在与同乡、同为金坛县中校友的虞惠生先生几封书信中。“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祖国十年十五年一定更富强”......纸短情深,不仅散发着浓浓的思乡情,也传递着家国情怀、大义所在。
伟大精神感召后人
书信是个人的生活经历、情感、思想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随着征编工作的深入展开,我们感受到一位伟大数学家的智慧、勤奋、境界,这种精神气质影响和感染了走近华罗庚的人。从征集整理到编辑校对,前后参与的人员,有以金坛民盟华罗庚支部为核心的盟内外一百多人。征编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参与者的凝心聚力,更得益于华罗庚人格魅力的影响深远。虽然他已去世30多年,但影响延续至今,以致我们接触到的不管是个人,或者是单位组织,都在不遗余力地支持和帮助我们。他们一方面毫无保留付出收藏,不辞劳苦地整理校对,另一方面帮我们“牵线搭桥”,击鼓传花式地扩大延伸了征集面。
在征集工作路上,这种积极热情的态度给予我们莫大的反馈和帮助,也坚定了我们前进的力量。每每遇到艰难困境和疑难问题时,正是因为执着的坚持和全然的投入,带来了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欣喜局面。没有刻意宣誓,但是大家都在距离华罗庚最近的地方,彼此默默付出,彼此感动鞭策,自觉加入到感怀华罗庚“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精神这场最真实、生动的实践活动中。
(作者系常州市金坛区档案馆工作人员、民盟盟员)
汇聚到一起的华罗庚往来书信,内容不再是单向性的,能够形成信息的回应,仿佛跨越时空的对话,将一件件零散的信息拼凑成比较完整的历史画面,让我们重温了华罗庚的奋斗不息人生。400多件往来书信,沿着时代的轨迹,不疾不徐,也一步步呈现出华罗庚不同时期的人生进阶和心路历程,让世人见到一个可亲可近、更加真实的华罗庚。
用数学为人民服务
毛泽东主席给华罗庚写过两封广为人知的复信。1963年,华罗庚给毛主席写信,建议在生产实践中推广优选法和统筹法,认为可以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他附上自己写的一首《西江月》,表达要走数学与工农业相结合道路的决心。1964年3月18日,毛主席亲笔回函:“诗和信已经收读。壮志凌云,可喜可贺。”华罗庚大受鼓舞,即用通俗语言撰写了一本《统筹方法平话》,并于这年秋冬应西南铁路建设指挥部邀请,去西南参与成昆铁路的建设,跑遍祖国大地推广统筹优选法的工作。
1965年初,华罗庚从西南三线回到北京,亲自写成了《统筹方法平话及其补充》,他在前言中解释:“统筹方法,是一种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数学方法。它的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在国防、在工业的生产管理中和复杂的科研项目的组织和管理中,皆可以应用。”这本小册子出版后,他又给毛主席写了封信,主要讲他到三线参加生产实践的感受,同时把书附在信中寄给毛主席。1965年7月21日,毛主席复信:“来信及《平话》,早在外地收到。你现在奋发有为,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十分欢迎。听说你到西南视察并讲学,大有收获,极为庆幸。专此奉复。敬颂教安!”此后,华罗庚又写成了《优选法平话及其补充》,把主要精力全部用于推广和应用“双法”。
细微之处见真情
《华罗庚往来书信集》收集到的书信往来对象涉及人物100多人,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到工农子弟,从民国要员到世界级科学家、数学家,从亲传弟子到几面之缘的知识青年、莫逆之交、泛泛之交……人物几乎囊括了社会各个阶层,从中可见华罗庚社会交往之广泛。通信内容有学习工作,有家庭生活,也有国家大事,内容相当丰富。有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心境,有平实白话、诘屈文言、流畅英文……不仅展现了华罗庚能文能诗的才情,很多细节之处让人为之动容。例如,在1969年5月25日写给知识青年沈有根的信中,不仅解答了对方的数学疑问,在结尾处还不忘叮嘱对方“天热,初参加劳动小心体力,多休息。”可见关怀之情细致入微。1983年4月写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校车队司机的信中,华罗庚对在工作期间受到该司机的悉心照顾表达感谢,并以“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互勉。
1951年3月11日,华罗庚收到一封来自北京女一中高三(2)班全体同学的信,她们听说华罗庚要到学校来给学校教师做报告,兴奋地跳了起来,信中说:“因为我们将能够看到您——祖国伟大的科学家,这是我们的光荣。我们都在满怀着燃烧着的热情期待着您的到来。”随信还精心设计了文图结合的画册,展示了同学们的生活学习照片。字里行间流露着对华罗庚的崇敬之情,我们也强烈感受到华罗庚在那个年代就已经是最闪亮、最耀眼的明星,深受大家的热爱和崇拜!
最浓不过故乡情
生前,华罗庚与金坛地方政府、母校、亲友等一直保持联系。1983年6月14日,他与金坛县中校长蔡志成同志通信中感言“香不香过故乡茶,亲不亲过故乡人。”成为经典思乡佳话传诵至今。而与老乡、校友之间的往来书信表达的亲切和挂念不甚其多,“谈到故乡好形势,真是神魂飞越,不胜想念!”对于金坛“电话听见您一口金坛话,倍感亲切。”这些直白恳切的表达都是写在与同乡、同为金坛县中校友的虞惠生先生几封书信中。“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祖国十年十五年一定更富强”......纸短情深,不仅散发着浓浓的思乡情,也传递着家国情怀、大义所在。
伟大精神感召后人
书信是个人的生活经历、情感、思想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随着征编工作的深入展开,我们感受到一位伟大数学家的智慧、勤奋、境界,这种精神气质影响和感染了走近华罗庚的人。从征集整理到编辑校对,前后参与的人员,有以金坛民盟华罗庚支部为核心的盟内外一百多人。征编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参与者的凝心聚力,更得益于华罗庚人格魅力的影响深远。虽然他已去世30多年,但影响延续至今,以致我们接触到的不管是个人,或者是单位组织,都在不遗余力地支持和帮助我们。他们一方面毫无保留付出收藏,不辞劳苦地整理校对,另一方面帮我们“牵线搭桥”,击鼓传花式地扩大延伸了征集面。
在征集工作路上,这种积极热情的态度给予我们莫大的反馈和帮助,也坚定了我们前进的力量。每每遇到艰难困境和疑难问题时,正是因为执着的坚持和全然的投入,带来了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欣喜局面。没有刻意宣誓,但是大家都在距离华罗庚最近的地方,彼此默默付出,彼此感动鞭策,自觉加入到感怀华罗庚“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精神这场最真实、生动的实践活动中。
(作者系常州市金坛区档案馆工作人员、民盟盟员)
责任编辑:张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