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进申康委员会市一支部副主委、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执行副主任(南)方侃副主任医师自3月25日入驻上海市委党校开始到5月10日“临港2号”方舱医院正式休舱,一共47天,参与了本轮新冠疫情在上海肆虐最严重阶段的抗疫工作。
从上海第一家方舱医院——世博馆隔离点(当时还称作隔离点)到松江区新桥申港路方舱医院,再辗转到临港沧海路拓荒开发了临港2号方舱医院,我总共转战了3个战场,救治了近7000名新冠病毒阳性患者。
作为医生,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在这个城市遭受病毒肆虐的时期,这是我义无反顾要前往的战场,是我职业的使命和应有的担当,也一定会是我将来最宝贵的回忆。
力战世博
医疗队成立之后,经过充分的入舱前培训和后勤保障、信息系统等各项准备工作之后,我们医疗一组于3月29日清早进入世博馆隔离点待命,下午14:00准备进场。作为组长,我和队员们再次明确了一下防护服穿脱的细节后,便和护理一组一起正式开始了市一医疗队的方舱工作。

可能是第一次穿上大白进入污染区,虽然当年没去成武汉,但还是能体会到当时在武汉挥汗血战的兄弟们的感觉:一点小激动和一点小紧张。穿着厚厚的大白,戴着厚实的N95口罩和面屏,六个小时的连续作战,竟然不觉得很累也不觉得很闷。时间过的很快,只是经常因为被呼气导致的迷雾笼罩般的面屏还告诉我在方舱内污染区工作。

首战非常顺利,我们5小时收治了650名患者,打响了头炮,也打消了后两班同事的顾虑和紧张。整个晚上不到12小时我们市一医疗队收治了1300多名患者。顺畅的流程和极高的效率,获得了指挥中心的赞扬。
在方舱内,我们除了正常的医疗工作以外,还进行了党建、招募志愿者、爱心宣教等活动。紧密地加强了医患的情感联系,宣传了市一公溥济世的精神。

伴随着不断严重的上海疫情,每日新增阳性和无症状患者呈几何级数地增多,全国各地支援上海的医疗队纷至沓来。接上级通知,各个市级医院医疗队将市区的隔离点转交给部队及外地援沪医疗队,我们将利用短暂但宝贵的方舱经验,下沉至各个区开拓新的隔离点,加快阳性病人收治,减少各个区的防疫压力。
4月4日晚上起,即将进驻接管世博隔离点的部队医疗队陆续进入场地,准备开始交接。至4月5日早晨又是我们医疗一组的兄弟姐妹们完成了交接班,和仁济、九院、同济医疗队一起撤离世博馆。下一步我们将转战松江。

转战松江
可能因为松江是我们市一南院的所在地。因此卫健委把我们派到了松江支援方舱建设。松江区政府将新桥镇申港路的一处厂房改建成2500张床位的方舱医院。我们到达时,这所方舱医院还在改建过程中。我们医疗队正好参与其中,尤其对一些重要的环节,比如:穿脱间的设置、信息软件的改良、线路的布局在适用性上根据已有的经验提出了较为实用的建议,为以后方舱医院迅速建成并成功运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每次的搬迁,物资运送是最为困难繁琐的,也是工作量非常大的一个工程。我们医疗队员们除了是医疗能手以外,也个个是能够肩挑背扛、吃苦耐劳的战士。搬迁一声令下,大家都毫不犹豫、奋勇向前。

经过不到一周日以继夜地施工建设,新桥方舱医院于4月11日开始正式运营,收治病人。我们的医疗队于凌晨0:49分接诊首批患者,总领队王悍副院长带领管理团队现场指挥调度。大家紧密配合,工作开展快速高效,收治工作井然有序。进入4月以后,白天的工作强度很大,特别是午后温度飙升,最高达到30摄氏度以上。全体队员不惧高温、不辞辛苦、连续工作。根据患者年龄、病情复杂程度进行分诊,按家庭及特殊情况进行床位的合理安排,用处处可见的人性化细节得到了患者的认可。至当晚22:00点,共收治890位患者。
相较于世博方舱,新桥方舱医院由于是旧厂房改建,条件相对较为简陋,遇上大雨天气,有些低洼地带积水严重,但是大家克服客观困难,任劳任怨,积极完成工作之余还耐心地关心爱护病人、疏导病人,体现了市一医疗队工作的细心和能力。

决战临港
4月14日晚接到上级通知,我们医疗队需要立即前往临港新城,新建一个市级方舱医院,同时将松江新桥方舱转交给刚刚抵达上海支援的重庆医疗队。4月16日晨,在顺利与重庆医疗队交接班后,包括我在内的临港先遣队于中午直奔80公里外的临港新城继续扮演“拓荒者”的角色。

位于上海最南端的临港新城已经有了一个市级方舱医院,可以容纳13000名患者。因为形式依然不容乐观,上级决定在临港紧急修建第二所方舱医院,定名为临港2号方舱医院(沧海路方舱医院)。医院位于浦东新区沧海路新元南路附近,面积约21万平米,共由56个帐篷组成,每个帐篷设有160-330张不等的床位,总设计床位16160张。在这里,我们和曾经在世博并肩作战的九院兄弟医疗队再度汇合,另外还加入了市六医疗队,而我们队也补充了50人的新鲜血液。
经过短暂休整,大家士气高涨,随时准备投入新的征程。4月16日至20日期间,总领队王悍副院长带领的核心小组成员们每天亲赴临港新城方舱医院工地现场办公。完善开办前期的准备工作,详细制定预算、施工流程并监督整改施工项目等相关事宜。各项事宜紧锣密鼓、有条不紊地进行。

由于临港2号方舱医院是由我们医院作为管理团队运营,市一医疗队既是管理团队,又是工作团队,领队王悍副院长担任沧海路方舱医院联合指挥部的总指挥。重任在肩,我们的身后是2500万上海人民,为了打赢这场疫情狙击战,我们这些白衣战士只有前进、前进、再前进。而在正式开舱前,我们又欣喜地迎来了支援上海的又一支援沪医疗队:广西医疗队。
开舱前,护理组队员进舱进行环境布置,放置抢救设施及设备、药品、护理耗材、平车、推车等。医师组队员进场安排入院处布置,打印告知书,张贴二维码,分发宣传册。核酸采样组完成医务人员及第三方核酸采样点的验收,培训核酸检测队员的核酸检测技能、操作流程及PDA使用。院感组指导维保人员在穿脱通道张贴医护人员通道和工勤人员通道标识并对第三方人员、志愿者和警察团队进行入舱前的最后培训。
经过连续数日的紧张施工和医疗队的周密部署,临港沧海路方舱医院于4月21日晚9时正式启用,收治了第一批患者。
晚9时,第一批共20名患者送达,领队王悍、副领队蔡郑东坐镇指挥部指挥,综合协调处、综合医务处各司其职,收治过程有条不紊、顺利进行。市一医疗队与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全体队员在新的战场不分昼夜、不顾劳累、连续作战,坚决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

“临港2号”方舱医院是我们转战三地持续时间最久的,也是故事最多的。为了消解患者紧张和思家情绪,活跃方舱医院气氛,我们搞了健美操、健身舞等活动。具有舞蹈健身才能的队员纷纷进舱,穿着厚厚的大白,舞姿虽然较平时相比少了些许婀娜和潇洒,但她们鼓励病人早日康复的火热之心却不受阻隔,温暖了患者的心。

队员们发现,此次收治的患者中有好几位学龄儿童,虽然来到方舱,但是他们并没有落下学习。看着孩子小小的身子只能趴在床头柜上上网课写作业,舱内的队员们默默的上了心。上午就清理出两间备用舱室,改造为“临时网课教室”,并安放桌椅,可容纳 8 位小朋友同时在舱内学习。看着孩子们能有独立安静的学习环境,家长们表示,他们从来没有想到会有人来关注孩子们学习和网课的事情,觉得只能自己想办法克服了,非常感激市一医疗队的医护能为小朋友考虑得如此周全,这么快就能将“临时网课教室”落实到位。队员们在工作之余还会对小朋友的课业难题进行指导,队员的爱心,小朋友的勤奋,使得“临时网课教室”的氛围温馨融洽。

我们在临港2号方舱医院还经历了因为暴雨大风可能导致帐篷倒塌而紧急转运病人的小小惊心动魄,当然在全体工作人员的密切配合下,也是“虚惊一场”。历经21个日日夜夜,和其他三个医疗队以及上实公司团队不辞辛劳、共同奋战,我们一共收治了近4000名患者。随着疫情逐渐缓解,患者数量日益减少,5月10日上午最后一批患者转运出院以后,我们也终于迎来了暂时休舱的那一刻。

47天的医疗队生涯暂告一段落,我们各自回归本岗位工作。医护的身份不会变,工作热情不会变,救死扶伤的初衷不会变。

愿疫情早日结束,愿上海重新展现她应有的光彩,雾霾之后,必是明媚阳光。
责任编辑:张雷
